內容提要:
如何評估2024年1月份貨幣政策的寬鬆程度?經濟資料與金融資料的冰火兩重天,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未如人意。持續31個月的貨幣寬鬆政策,已經進入味如雞肋階段。必須推動第二次改革開放,同時直接發錢給老百姓促進消費,才能提高貨幣政策效果。
一、如何評估2024年1月份貨幣政策的寬鬆程度?
2月9日,大年三十,央行沒有休息,因為他們在這一天公佈了2024年第一個月的金融資料。他們說,這份資料非常好看。
所以大多數的媒體、自媒體,都是以“1月金融資料開門紅、新增人民幣貸款社融均創歷史新高、金融資料開門紅成色充足、1月社融新增6.5萬億歷史同期最高、信貸投放節奏更加平穩“之類的溢美之辭來介紹一月份的金融資料。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1月份的流通中的貨幣M2、社會融資存量和新增社融,的確都重新整理了歷史記錄。這樣的資料好嗎?有效嗎?能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嗎?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如何評估這個月貨幣政策的寬鬆程度。
第一、從資料表明來看,貨幣寬鬆程度的確重新整理了歷史記錄。
2024年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97.63萬億元,同比2023年1月末的273.81萬億元,增長8.7%。狹義貨幣(M1)餘額69.42萬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65.52萬億元,增長5.9%。
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84.29萬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350.93萬億元,增長9.5%;新增社會融資規模6.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新增社會融資5.99萬億元,多增加了5061億元,增長8.5%。
其中企業新增社會融資5.09萬億,同比增長14.9%,居民新增貸款9801億,同比增長2.8倍,政府新增債券2947億,同比減少28.8%。
從資料表面上看,一月份的金融資料的確重新整理了記錄,實現了開門紅。
不過,就這樣分析複雜的金融與經濟問題,是不是太簡單了?無比寬鬆的貨幣資料是不是與1月份冰冷的CPI、PPI、滬深指數太富於戲劇衝突了?
第二、開門紅的金融資料背後,隱藏著金融政策實施過程中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比如,新增社會融資大幅增長但企業新增融資明顯減少。企業新增社會融資4.99萬億,同比下降了5.4%。
比如,高成本的表外融資佔比大幅上升。企業新增融資中,低成本的表內融資和直接融資4.39萬億,同比減少了10.9%,佔比從去年同期的93.4%下降到88%。而高成本的表外融資,從去年同期的3485億元增加到6008億元,增長了72.4%。
第三、新增社會融資創新高也許並非市場對資金的需求提高了,僅僅是因為春節日期錯位導致的工作日大幅度增加。
2023年大年初一為1月22日,金融機構放款截止到1月21日。今年春節大年初一為2月10日,1月份全月均為金融機構放款日。
如果我們折算為日均新增社會融資與貸款,則今年1月份日均為2095億元,同比下降了26.5%;日新增政府債券95億元,同比減少了51.8%;日新增企業融資1640億元,同比減少了22.2%。僅居民貸款日增加316億元,同比增長了1.59倍。
二、經濟資料與金融資料的冰火兩重天,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未如人意。
一般而言,加息會導致物價回落,地產收縮,經濟低迷;降息會刺激投資與消費,經濟趨熱,物價上漲,用工增加,資產價格膨脹。
在央行公佈金融資料之前,國家統計局已經公佈了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獨立的研究機構還公佈了1月份TOP100房企的銷售資料。已經公佈的這些重要的宏觀經濟資料,無一例外地都在零度以下,與持續大幅增長的接近100度的金融資料形成強烈的反差。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認真檢視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
一是PMI中企業在手訂單指數和用工指數雙雙收縮,市場需求和就業並無起色。
企業的經濟景氣高低、收縮或擴張,落到最基礎的指標上,就是訂單的多少。而訂單的多少又與用工的多少互相聯絡、互相印證,這是PMI指數與組成的關鍵指標之間的核心資料邏輯。
1月份,製造業新訂單指數為49.0%,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似乎表明製造業市場需求景氣度有所改善。但進一步觀察,製造業在手訂單指數從上個月的44.5%下滑到44.3%,下滑了0.2個百分點;
製造業從業人員指數從上個月的47.9%下滑到47.6%,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在手訂單下滑,用工人數下滑,難言製造業經濟景氣度回暖改善。
非製造業新訂單指數為47.6%,資料上看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表明非製造業市場需求降幅持續收窄。但非製造業的在手訂單指數從上個月擴張區的50.9%大幅滑落到收縮區的45.2%,下滑了5.7個百分點;非製造業的用工指數從上個月的47.1%下滑到47%,下滑了0.1個百分點。非製造業在手訂單大幅減少,用工指數也有所回落,意味著非製造業的經濟景氣也在繼續下滑。
二是衡量供求平衡的物價指數繼續下跌。
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8%,這是CPI連續第4個月同比下跌,已超過世界上同行的觀察通縮的連續三個月下跌的標準。與此同時,CPI還創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月度同比下跌幅度。其中,更難以置信的是,每年春節前居民囤積年貨導致必然漲價的年貨價格大幅度下降。食品價格也創下改革開放以來歷年1月份的最大下跌幅度。其中豬肉價格下跌17.3%,牛肉價格下跌7.7%,羊肉價格下跌5.9%,水產品價格下跌3.4%,鮮果價格下跌9.1%。
1月份,全國PPI同比下降2.5%,雖然降幅比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但這是PPI持續第16個月同比下降。其中,出廠後流入其他企業繼續生產的生產資料價格下降3.0%,出廠後流入零售市場的生活資料價格下降1.1%。
CPI和PPI持續下跌,意味著春節前我們的企業需求和零售市場需求繼續疲軟,供給過剩的趨勢繼續存在且更為嚴重。
三是房地產市場繼續大幅度下跌。
1月31日,專業研究機構中指院釋出了2024年1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業績排行榜。資料顯示, 1月TOP100房企銷售總額為2815億元,同比下降33.3%,環比下降47.7%。
今年1月的百強房企銷售收入,比疫情第一年2020年的1月份減少了44.8%,比疫情前 2019年減少了57.7%。這凸顯出持續貨幣寬鬆刺激下,房地產行業銷售持續低迷的狀態,給相關房企帶來較大的經營壓力,也給與房地產相關的其他行業帶來了發展困難,可能會迫使房企降價銷售以加速資金週轉,應對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還本付息困局。
三、持續31個月的貨幣寬鬆政策,已經進入味如雞肋階段。必須推動第二次改革開放,同時直接發錢給老百姓促進消費,才能提高貨幣政策效果。
應該說,人民銀行從2021年7月開始第一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開始,央行已經啟動了這一輪降準降息的貨幣寬鬆週期。當年12月,央行再次降準,同時還將一年期LPR下調了5個基點。
從2021年7月至今已經31個月了,這期間央行7次降準,5次降息。流通中的貨幣M2已經從2021年6月份的231.78萬億擴張到297.63萬億,增長了28.4%,月均印錢2.12萬億;社會融資存量從31個月前的301.56萬億推高到384.29萬億,推高了27.4%,月均增加宏觀債務2.67萬億。
但持續31個月的貨幣寬鬆,收穫的並非經濟過熱,反而是經濟過冷,CPI連續幾個月為負,PPI連續十幾個月為負,商品房銷售連續31個月為負增長。這樣的經濟形勢在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來,這是第一次。
三郎認為,我們需要實事求是地面對目前的貨幣政策對普遍性的供給過剩、需求不足、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就業機會減少、居民收入和消費意願下降作用越來越小的問題。
面對目前這樣的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恐怕已經不是沿襲之前的逆週期調節、貨幣寬鬆政策、增加財政負債所能解決的了。
我們的宏觀經濟現在存在一些錯綜複雜的問題,比如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債務問題,房地產債務問題,的確比較棘手,現在已經開始顯露;比如脫鉤和去風險問題、人口問題、分配製度導致需求短缺問題,我在最近兩年的經濟分析文章中多次提及;再如依靠債務推動的投資型經濟增長模式問題,計劃性的資金要素分配製度與市場化的資金需求所導致的資金錯配、影響貨幣政策效用等問題。這些問題,並非單純的貨幣政策能夠改變。
一方面,我們必須推動第二次改革開放才有可能解決以上問題,繼續大幅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才會有效;
另一方面,貨幣政策不能單打獨鬥,財政政策應該有所作為,將那些大量的重複投資和低效甚至無效投資,停下來將錢直接發給老百姓,以促進消費,消化過剩的供給。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