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即將迎來下一個十年的新契機!
1
氛圍濃厚
十五運的氛圍,越來越濃了。
遙想2021年9月27日,粵港澳三地正式接過全運會會旗,標誌著全運會進入“粵港澳大灣區時間”。2024年4月11日,第十五屆全運會組織委員會正式成立,標誌著賽會籌備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根據組委會公佈的資訊,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2025年11月9日至21日舉行,本屆全運會由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開幕式及閉幕式分別在廣州和深圳舉行。
隨著時間臨近,這片土地已經躁動起來!
看活動籌備。
資料顯示,廣州賽區組織了省港杯足球賽故事會等31場線下活動,探索打造“週週有亮點”“十五運 十五城”“我的廣州·我的十五運”“我和我的體育——全運大家談”等“體育+”品牌活動,形成對體育強市的綜合支撐。
此外,廣州還精心設計了倒計時一週年宣傳海報和倒計時牌,投放在廣州塔、白雲山、市兒童公園、天河體育中心、廣州亞運博物館、廣州地鐵等站點,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打卡。
市場開發方面,廣州推出“城市合夥人”計劃,實現市場開發路演11區全覆蓋,參加的相關領域企業688家、深度對接重點企業88家。
看吉祥物。
上個月,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吉祥物正式與觀眾見面。吉祥物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為原型。取名“喜洋洋”“樂融融”,寓意喜氣洋洋、其樂融融、團圓和美。
看運動員陣容。
全運會匯聚眾多奧運冠軍,可謂“神仙打架”。回看上一屆,以十四運會的女子跳水10米臺決賽為例,雲集了全紅嬋、陳芋汐、張家齊、任茜4位奧運冠軍以及盧為、掌敏潔2位世界冠軍。
再如十四運會的女子羽毛球單打比賽,奧運冠軍陳雨菲和名將王祉怡上演了一場單分80拍的拉鋸戰,比東京奧運會的賽況還更精彩。
還有乒乓球專案,劉詩雯、孫穎莎、陳夢、王曼昱四位奧運冠軍在半決賽就開始廝殺,堪稱“地表最強賽事”。
過往全運會,更有眾多運動員打破世界紀錄,第十四屆全運會就有12項世界紀錄被重新整理。難怪不少運動員直言“全運會比奧運會還難”。這次的十五運會,同樣值得期待。
看中外融合。
11月29日,“聯通融合 相聚全運”中外友人體育文化交流故事分享會在廣州市智慧城市執行中心舉行,來自西班牙和阿根廷的西語文學家代表、國內文學家代表、體育界代表分享他們的經驗和見解。類似的交流活動還有不少。
看運動氛圍。
近期,2024廣州馬拉松賽、2024第十一屆廣州塔國際登高賽等賽事紛紛舉辦,為十五運會營造了濃厚氛圍。
整座城市,都動起來了!
2
“全運經濟”
“全運會”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這是中國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全運會每四年舉辦一次,一般在奧運會年前後舉行。
1959年9月13日,第一屆全運會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開幕,共有36個比賽專案和6個表演專案,吸引了1萬多名運動員參與。
前三屆全運會,共計67人47次超過30項世界紀錄,掀起全民參與體育的熱潮,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國自立自強的風貌。後來,許海峰、李寧、鄧亞萍、姚明、郭晶晶……一批優秀運動員以全運會為起點,在奧運賽場大放異彩。
時至今日,全運會已成為中國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全運會提供的競爭平臺,也成為中國競技體育加速發展的引擎。
從空間上看,最初的四屆全運會,都是在北京舉辦的。隨著全國各地體育設施水平的不斷加強,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全運會走出了北京,逐漸走向上海、廣東。再到後來,山東、遼寧、天津、陝西先後獲得全運會承辦權,越來越多的城市得以一展風采。
從經濟視角看,全運會也是中國城市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手段。
國家體育總局資料顯示,早在2017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就接近2.2萬億元,這是體育產業GDP佔比首次達到1%,中國體育經濟產生了根本性突破。
具體到全運會。有人做過估算,一屆全運會能讓一個城市的建設水平推進20-25年,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質的飛越。這種現象,被稱為“全運經濟學”。
圖片來源: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
縱觀過往,從第十屆全運會開始,歷屆全運會都為舉辦城市帶來了巨大改變,包括城市面貌、道路交通、旅遊配套、城市美譽度等多個方面。
例如,十運會讓南京有了第一條地鐵,在長江邊創立“灘塗起新城”的奇蹟。
再如,濟南東部地區因山東承辦十一運會得到發展,十二運會展現了東北的振興。
還有西安,為迎接十四運會,西安城市基建大變樣。西安火車站、丹鳳門廣場、三河一山綠道、幸福林帶等眾多重點專案陸續建成。
公開資料顯示,在籌備全運會的5年間,西安GDP重回全國前20強、增速也一度排名全國第一,還進入“千萬人口俱樂部”。
更具代表性的是廣州。
一場六運會,讓廣州天河從大農村搖身一變,當初的爛泥塘已是國際超級CBD。一場九運會,廣州再次加速,天河城商貿圈走向成熟。回看廣州近20年的高速發展,幾乎就是以這幾次重大賽事為起點。
正因此,各地對全運會舉辦權的爭奪一直很激烈。而且,本屆運動會是二十大後舉辦的首屆全運會,2025年恰逢“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把這樣一屆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大會交給粵港澳三地承辦,背後有著非同尋常的考量。
3
大灣區走向世界
十五運會意義非凡。
這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由多地區聯合承辦,也是香港和澳門在迴歸之後,首次共同舉辦全國的綜合性體育賽事。
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資源頗為豐富。
圖片來源: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
拿廣州來說,其目前擁有廣東省人民體育場、越秀山體育場、廣東體育館、天河體育中心、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廣州體育館等多個大型體育場所。尤其是廣東省人民體育場,肇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這是迄今我國以傳統形式儲存時間最長的古體育場。
作為賽事之都,廣州自上世紀初至今已成功舉行過多次國際、全國、省級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體育賽事。
香港、澳門也有豐富的賽事舉辦經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馬術比賽就是在香港舉行的,2005年和2009年澳門、香港都分別舉辦過東亞運動會。
另一方面,這是早已謀劃的一盤棋。
2019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
體育,一直都是一個絕佳的交流媒介。當年的省港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如今的十五運,有著同樣的使命。
經由體育這個橋樑,粵港澳的人員流、物資流、資金流、資訊流高效便捷流動,就有了試驗場。大灣區一體化程序,便有了現實的推動力。
典型的例子是交通。
進一步加強了三地的聯絡,香港到珠海、澳門的時間從3個小時縮短至45分鐘。
按照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譚建湘的說法,要透過全運會的舉辦,加強三地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合力,打造一個世界級的大灣區:
透過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體系,輻射帶動廣東省內其他地市的發展,形成一個聯動的城市群。
這樣一來,廣東省內能得到更均衡的發展,整個大灣區也能進一步走向世界。
放眼海外,近年來,體育人文交流為大國外交的重要切入點。典型的是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等國際大型賽事的成功舉辦,就促進了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
這次的全運會,同樣是一個橋樑。立足灣區,面向世界,爭取把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影響力散播出去。
4
尾聲
粵港澳大灣區的實力不容小覷。
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10%以上的GDP!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科創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十五運會,則是大灣區“更上一層樓”的契機。
2014年,國務院釋出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要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回看過去10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13.2%、15.4%,遠高於同期GDP年均增速。
多年以後,我們會發現,大灣區的騰飛,正是從這裡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