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住老房子就像開盲盒,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驚喜”,樓上漏水,自家“水簾洞”,電線老化,跳閘是日常。
預製板隔音差,鄰居家的雞毛蒜皮聽得一清二楚,這些“特色”體驗,住在20世紀20世紀70、80年代建成的預製板房裡的居民,估計都深有體會。
2024年這舊改進行得如火如荼,粉刷牆壁、加裝電梯,看著是挺熱鬧,老百姓們卻紛紛開始吐槽:“別再瞎折騰老舊預製板樓了,原地重建才是正途!”
老舊小區改造,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勞民傷財?
我們住過的預製板
早在20世紀20世紀70、80年代,咱們國家住房緊張,想有個自己的房子可能比登天還難,這時候預製板房就橫空出世了。
就像搭積木一樣,一塊塊水泥板拼起來,速度快,成本還低,一棟棟樓房很快就拔地而起了。
多少家庭歡天喜地地搬進了新家,告別了蝸居的苦日子,預製板房也成了一個時代的標誌。
可這世上哪有完美的事兒?住進去沒幾年,預製板房的“小毛病”就暴露出來了,保溫隔音效果差,冬天凍得像冰窖,夏天熱得像蒸籠。
還經常能聽到隔壁人家的聲音,更讓人頭疼的是,它的設計壽命通常只有40年左右。
現在都2024年了,不少預製板房已經“超齡服役”了,有的牆皮脫落、裂縫叢生,有的甚至成了危房,讓人住得提心吊膽。
這種標準化、模組化的設計,導致房子外觀單一,空間狹小,房型也不夠人性化,住起來舒適度實在不敢恭維。
廚房沒窗戶,油煙燻得人睜不開眼,廁所沒窗戶,終日潮溼陰暗,客廳面積小,得把臥室門敞開才能透點光,這些問題都讓居民們苦不堪言。
眼看著預製板房的問題越來越多,國家也開始出手了,2023年明確規定禁止在城市建設用地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預製板房等不符合規範的建築物。
簡單來說,就是以後不能再建這種房子了,現有的一些預製板房也將逐步面臨“拆除”的命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那哪些居民能更快地和這些老房子說拜拜?那些已經成為危房的預製板,肯定得優先拆除,畢竟安全第一。
其次那些存在安全隱患的,比如抗震能力差、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也得儘快處理。
如果預製板房正好位於城市規劃用地上,比如要修路、建公園,那也得拆。預製板房的未來似乎已成定局,那是不是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慢慢“退休”?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為了改善老舊小區的居住環境,國家在2020年啟動了舊改專案。
舊改不治本
舊改說白了就是給老房子“縫縫補補”,例如粉刷外牆、加固樓梯、更換管道、加裝電梯等等,讓老房子煥然一新。
聽起來不錯,但對於預製板房來說,表面看著精神了,但根本的毛病還在,就像通州區雲景裡小區。
這個小區的房子1994年建成,雖然經過舊改,但有的人家還是三天兩頭漏水,罪沒少受,治標不治本,這就是舊改在預製板房面前的尷尬之處。
而且老舊預製板樓的設計打從一開始就不太合理,除了前面提到的室內的問題,還包括一些室外的基礎設施。
20世紀20世紀70、80年代建房子的時候,誰會想到現在家家戶戶都有車,即使舊改增加了一些停車位,也遠遠不夠。
所以比起年年修修補補,不如一次性解決問題,在這方面,老百姓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別再瞎折騰老舊預製板樓了,原地重建才是正途!”
那重建有什麼好處?第一個好處就是重建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老房子的各種頑疾。
就像西城區樺皮廠衚衕8號樓,這棟D級危樓在2023年進行了原拆原建,三個月就建起了一棟嶄新的樓房。
居民們終於告別了漏風、沒有電梯的日子,住進了安全舒適的新家,老化的管道、發黴的牆皮、狹窄的樓梯,這些舊改無法根治的問題,重建都能輕鬆搞定。
第二個好處是重建可以大幅提升居民的居住體驗,朝陽區勁松一區114號樓就是一個例子。
這棟1978年建成的老樓在拆除重建後,不僅每戶平均增加了約6.5平方米的建築面積,而且戶型也得到了最佳化。
廚房、衛生間更加寬敞明亮,居住舒適度大大提高,小區的環境也煥然一新,綠化、停車位、休閒設施一應俱全,生活品質得到了質的飛躍。
除了上面說到的這兩個對居民的好處,重建還能拉動經濟增長,拆舊建新,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需要建築工人、裝修公司。
這能帶動多少產業發展,創造多少就業機會,不過舊房改造,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難。
不是簡單的“拆了舊的,蓋上新的”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場需要鬥智鬥勇的“持久戰”。
鳳南一村的奇蹟
上海楊浦區的鳳南一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小區規模龐大,涉及1800多戶居民,128種房型,各種情況錯綜複雜。
更讓人頭疼的是居民們的訴求五花八門,有地想解決孩子上學問題,有的希望能“一套變兩套”,還有的因為房子分賬問題,親戚之間鬧得不可開交。
街道幹部上門做工作,被潑冷水都是常有的事,一些擁有產權房、住得舒坦的居民,更是對搬遷一萬個不願意。
幹部剛上門,就被人“請”了出來,有的甚至直接潑水,工作根本沒法開展。
面對複雜的局面,街道幹部們沒有退縮,2023年初,186名街道幹部組成8個工作組,全部下沉到鳳南一村,開始了艱苦的攻堅戰。
在鳳南一村的改造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積極參與的居民,他們成了改造工作的“神助攻”。
在居民和街道的共同努力下,鳳南一村最終實現了改造,改造後的鳳南一村將擁有健身房、社群食堂、圖書館等更完善的配套設施。
居民們東遷南歸,回到一個更加現代化的社群,這不僅是一次成功的舊改案例,更彰顯了城市更新以人為本的理念。
每個老舊小區都有自己的“疑難雜症”“一刀切”的改造方式顯然行不通,這就需要探索不同的改造模式,找到最適合小區實際情況的“藥方”。
結語
從“蝸居”到“安居”,從“湊合住”到“舒心住”,老房子也能煥發新生,其實老舊小區改造不僅僅是改善居住環境,更是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幸福指數。
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政策的支援,相信會有更多老房子迎來“逆襲”,讓更多居民住上夢想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