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跟同學說:我發現這幾年賺錢的生意都不好做;同時,越沒有底線,賺錢越容易。
同學回覆說:
從來都是這樣。
很多生意模式能成立的大前提是資訊不對稱,不只在於股市,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現象都普遍存在。比如小北今天要講的。
這些冒牌的潮汕牛肉火鍋能夠遍地開花,跟牛肉價格下行有很大關係,特別是進口牛肉價格下降,進口牛肉數量增多。
一、只從肉看,這明顯就是合成肉
美團和直播一直給我推許府牛。在營門店數1231家,人均消費50.55元,最低55塊錢就能團購一個雙人牛肉火鍋套餐,套餐裡包括:
1份安格斯後胸肉;
1份谷飼肥牛;
1份原切小嫩肩牛肉;
1份手打牛肉滑。
再加上鍋底、配菜等等食材,再加上門店的房租、服務員工資等其他成本,這叫人不禁懷疑這麼低的價格,許府牛能賺到錢嗎?
消費者的心態也要調整好。
價值決定價格,我們不能指望獲得遠低於價格的商品價值;
換句話說,花了多少錢就吃多少東西,不能既要又要:既要商品價格便宜;
又要吃得很好。
只看這個肉,這怎麼可能是正兒八經的牛肉?肉的形狀規規則則整整齊齊;
肉的紋理規規則則整整齊齊。
這個套餐的評論裡有人說,這個肉特別碎,筷子夾起來後肉直接就碎了。
誰家的牛肉這麼脆弱?
實在不行就去菜市場買塊牛肉,最好是現殺的不要冷凍的,親自動手切一塊,看下真正的牛肉到底是什麼樣子。
二、多數潮汕牛肉,都在搞噱頭
潮汕牛肉火鍋講究極鮮,牛肉不冷凍,不排酸。
但是我把和抖音上濟南的潮汕牛肉火鍋店刷了一遍,發現幾乎所有的店都不是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鍋;但是,他們都很會“擦邊”,比如:
明檔,現切牛肉,看起來有那麼回事了。
但是,他們切的是冷凍牛肉。
正宗潮汕牛肉火鍋,牛肉必須是現宰現切,甚至上桌的牛肉還在跳動;重點是現宰現賣,但是,這些擦邊的店切的都是冷凍牛肉,那還能叫潮汕牛肉火鍋?
紀錄片裡提到:八合裡要求當地的屠宰場每天宰兩次牛,送兩次肉,確保從屠宰、分割到上桌,不能超過4個小時。
下面是吃潮汕牛肉火鍋裡的匙仁。
匙仁每一頭牛裡面產生雪花最多的地方,特別特別嫩,出肉量大概就是3%。
這是牛肉本來的樣子,看過以後就知道有些店裡的牛肉到底有多假。
下圖是上個月在汕頭吃牛肉火鍋拍的照片。
我到現在也分不清盤裡這些肉來自於牛的哪些部位;但是,它們真的好嫩,往鍋裡涮一下就能吃,那個雪花肉非常Q彈,又彈又脆。
鍋底用的是清湯鍋底。
之前去濟南的一家比較火的潮汕牛肉火鍋店,還整個了鴛鴦鍋;既然如此,我咋不去吃四川重慶火鍋呢。
還有那個潮汕,基本都是掛羊頭賣狗肉。
我買過很多家很多種牛肉丸,還買過陶陶居的,可是吃完後嘴裡都是料包的味道;還有的牛肉丸裡面加了其他的肉,據說是為了口感更好。
可是我想吃的是用鐵棒錘打出來的牛肉丸。
一頭牛隻有37%的肉能拿來涮鍋,剩下的肉在鐵棒的反覆捶打下,牛肉的纖維被打散,內部的蛋白質充分釋放;
打好的肉糜在沸水中快速定型,便成了一顆顆鮮美可口的牛肉丸。
誰家牛肉丸裡面加豬肉和雞肉……
於是,我就直接買牛肉燉了吃,因為,那些不正宗的牛肉丸,既貴又不好吃,還不如直接吃牛肉更划算。
三、那些牛肉自助火鍋,還能撐多久?牛肉價格下行誕生了很多商業機會,比如自助牛肉火鍋。
一個人六七十塊錢,牛肉敞開吃不限量,這些店已經遍地開花;但是有了基本的成本意識,你會琢磨這些店能不能賺到錢,如果能賺到錢,原因是什麼。11月底去棗莊,火車站附近的超市裡,牛肉26.9元一斤。
很多人就說哎呀這是冷凍肉,這不是鮮牛肉,經驗主義讓他們完全忽視了我們的地大物博;因為,這就是當地現殺的牛。
你再問下全國其他地方的人,就發現很多地方現殺牛肉的價格更低,甚至20塊錢冒頭就能買到一斤現殺牛肉。
至於自助火鍋店會不會用現殺牛肉,這可不好說,畢竟進口牛肉成本更低。
根據“同花順iFinD”裡的資料,我們能測試出月均牛肉進口價格。
美元兌人民匯率按照7測算,一斤進口牛肉的價格約為17塊錢,低於國內現殺牛肉的價格;再加上有些店鋪使用的是合成肉,成本會更低。
不管什麼商業模式,我們不能拋開成本不考慮。
如果低成本的模式能夠一直跑通,那可能是因為全行業的成本都在降低;但是對於材料成本佔比高的行業來說,材料成本一直降低是不現實的,因為還存在供求關係,價格變動調節供求,讓供求處在相對平衡的狀態。
進口牛肉價格會一直這麼低嗎?
國內牛肉的價格會一直這麼低嗎?
價格調整的過程可能會很長,但是它不會失效;到時很多店鋪又得是一地雞毛,畢竟能及早抽身的店鋪不多,就想能成功逃頂的股民不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