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保持了很多年的習慣:每年年初,都為自己尋找一個關鍵詞,用這個詞,指導自己一整年的決策與行動。
2019年是“突圍”,2020年是“潛行”,2021年是“重啟”,2022年是“外卷”。
2023年,我的關鍵詞是“乍暖還寒”。
很多朋友都說,太準確了,真的是乍暖還寒。2023年的前兩個月,快速復甦,一片欣欣向榮。但是從3月開始,突然轉冷。然後越來越冷。
為什麼?因為疫情只是一個天降意外。我們增長的真正天花板,是經濟減速。疫情結束帶來的復甦,會很快撞上經濟減速的天花板。
同時,因為疫情的結束,大家普遍對經濟有了更好的預期。而當預期一頭撞上現實,中間的反差感,就會讓人寒意滿滿。
2024年,我的關鍵詞是“貼地飛行”。
當2023年的現實,一路延續到2024年,很多人會感到迷茫、甚至是絕望。
於是我們看到,很多人說,拉倒吧,躺平吧,我認輸該行了吧。
但我覺得,不要躺平,要貼地飛行。
什麼叫貼地飛行?就是把自己的姿態放低、期望放低,放低放低再放低,低到貼著地面、貼著草皮。
主動調整預期,心平氣和地接受低增長,培養一種來之不易的心平氣和,然後,把自己的業務精耕細作、顆粒歸倉。既然再也找不到低垂的果實,那就去搜尋地縫裡的硬幣。
到了2025,要展望新的一年了,很多人都問我,經濟會好嗎?就業會好嗎?這個會好嗎?那個會好嗎?
我不跳大神,沒法給你一個準確答案。而且我敢肯定,這世上沒人能給出肯定答案。
但我卻有一種隱隱約約的感覺:2025,可能會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你不能說它已經“復甦”,但已經看到了一些苗頭。
但我思來想去,總是想不到一個準確的詞,來描述這種感覺。
最終,在AI的幫助下,我確定了我2025的關鍵詞:沉潮漸起。
我把這個詞發給同事們看時,大家都有點懵,這是什麼意思?怎麼有點看不懂?
我說,表達出來真的很難,但我想試著給你講一個故事:
幾個月前,我曾經和一位培訓業務的負責人交流,他對我說,2024年真的是太難了,整個培訓市場不算砍到大腿,也至少砍到肚臍眼了,大家都不願意花錢出來學東西了。
為什麼難?很簡單,反正學了也賺不到錢,學這些還有什麼用?
我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你,但我有一種不一定正確的感覺,供你參考:
2024年,確實很難,但2025,或許會好起來。
為什麼?因為當時間夠久,當大家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低預期時,心態就會發生一種神奇的變化:
那,那還能怎麼辦呢?難道真就這麼躺下去?總得學點東西吧?
看上 去很難,現實也確實很難,但無論如何,不會比今年更難了吧?
當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再失去時,人們的心態,反而會從抗拒,轉向逐步接受.再無可失,就是無所不能。
這時,整個社會的共識和信心,反而會得到提升。
這是一種很複雜、很微 妙的心態。我儘量描述,你儘量感受。
在海邊最漫長的黑夜裡,總有一個時刻,你會隱約感知到黎明的氣息。或許是因為天空已經泛白,或許是空氣中那一絲難以言說的溼潤與清新。
就像經驗豐富的捕魚人,能在潮水最低落時,從細沙的震顫中預感到,遠方的波濤正悄然醞釀。
沉潮,漸起。
在寒冬最深處,當積雪還未消融、寒風仍在呼嘯時,你卻能在某個清晨,從樹梢抖落的雪花中,嗅到一縷春天。
枝頭的積雪依舊厚重,但內裡的枝條已經開始悄悄飽含汁水。
這就是沉潮漸起的含義:你不能說它已經興起。但至少,一些苗頭、一些趨勢,已經肉眼可見。
哪些趨勢?我目前只有一些不成系統的思考,與你分享,供你參考。
我覺得,至少有3個趨勢可以明確。
第一個趨勢,是AI。
我們已經聽了太久的AI,AI浪潮、AI革命,AI這AI那。
但我覺得,2025年,或許會是AI應用的爆發年。
什麼叫AI應用?如果AI是電,那麼電燈、冰箱、洗衣機,就是電的應用。
AI也是一樣,比如,AI助手,或許會成為手機的標配。各種使用AI技術的“跨平臺應用”,你對它說一段話,它就自動幫你點外賣、訂機票、買新年禮物,類似這樣的場景,可能會大規模出現。
另外,當AI應用爆發後,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會因為AI工具的出現而進一步拉大。
有一部分人,早早用它提高效率。而另一部分人,始終輕視它、忽略它。最終,這種差距就會因為新工具的出現而越拉越大。
這些 年,我總是聽到很多人說,AI這裡不好用、那裡不好用,AI還是幫不了我的忙啊。卻不知AI正在進化、正在成長、正在改變這個世界的模樣。
但我想送給你一段我從萬維鋼老師專欄中看到的話:
這波AI大潮跟我們這一代人經歷的所有科技進步有個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像5G、元宇宙、區塊鏈那些東西都是越不懂的人越一驚一乍,懂的人都覺得其實沒啥了不起。 可是對於AI,恰恰是不懂的人還在「正常化偏誤」之中,越懂的人卻越是暗暗心驚。
我也祝你,一定要重視AI、善用AI。
第二個趨勢,是出海。
2024年的年度演講上,我提到了日本的“黑字還流計劃”。
什麼叫黑字還流計劃?這是當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遭遇經濟增長的難題時,提出的一套“解題思路”。
簡單來說,就是既然日本國內增速放緩,那為什麼不能鼓勵企業出口,把資金留在那些增速更高的國家,比如中國、新加坡、越南。等投資獲得了收益,再把收益帶回國內,這不是更好嗎?
出海,是增速放緩這個難題的解藥。
我看見很多人說,我們也出海,我們的產品透過各種渠道,賣到了多少多少國家。
但我想說,那不叫出海。我一直反覆強調:商品出口和企業出海是兩回事。
企業出海,不只是商品出去,還要錢出去、人出去,紮根當地,理解當地的需求、尊重當地的生態,和當地人共建一個美好的未來。
因為,坐在家裡,只能揣測,去到現場,才有答案。只有出門,你才能修訂很多此前固有的偏見。
比如,去中東前,我一度以為當地政府吸引外資,最想要的一定是稅收。
去到當地才知道,這些石油土豪國根本看不上這仨瓜倆棗。他們想要的,是你能幫他們產業轉型,不再過度依賴石油。石油,只是轉型路上的盤纏。
比如,在去東南亞之前,我一度以為,東南亞的人工那麼便宜,轉移,一定是為了節約成本。
但去到當地這才知道,雖然人工成本低了,但土地、物流等成本陡增。總的成本算下來並沒有便宜。企業真正想要的,是對沖國際政治風險。
2024年,我去了中東的沙特和阿聯酋、東亞的日本、美洲的墨西哥和美國西部、東南亞的越南和印尼。
今年,我還會繼續去美國東部、歐洲的英國、東南亞的新加坡、非洲的肯亞。
我一定要親自去看一看,這些商業的熱土,正在開出怎樣不同的花朵。
出海,是時代給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獨一無二的機會。
我會一直在路上,我也希望你,一起加入。
第三個趨勢,是消費信心。
9月底,一大波政策撲面砸來,降息降準、引導存量房貸利率降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很多人認為,正是這一波政策,造成了那一輪股市的飛漲。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講述信心和共識的作用,連結在文末的“參考文章”裡,歡迎你去看看。
我只想給你提煉一句話:必贏的共識,是通往真贏的路徑。
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測,今年還會推出更多的政策,提振信心。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準備,接住這波信心。
以上,就是我對2025年的一些展望與思考,未必正確、不成體系、有待指教。但假如能為你帶來一絲絲的啟發,我都會無比開心。
每一次的低谷,都是為了更好的起飛。當我們經歷過嚴寒的磨練,才能珍惜春天的溫暖。
最後,我想說,無論你從何時開始看我們這個公眾號,我都祝2025年的我們一起:
觸底反彈、沉潮漸起、總會花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文章:
觀點/ 劉潤主筆/ 歌平編輯/ 二蔓版面/ 黃 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477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