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新春第一會”,來了!
2月5日,農曆正月初八,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廣州召開,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主題,匯聚各方力量,共謀高質量發展。
這也是廣東連續第3年在春節後首個工作日透過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動員全省上下續寫“春天的故事”。
大會現場,省委書記黃坤明在講話中79次提到的一個詞——產業,為新一年的發展給出了方向。
筆者注意到,本次高質量發展大會多次提到深圳,提及深圳的科技創新和高技術產業,提到深圳企業華為以領先的數字技術賦能千行百業,對深圳在未來產業發展、引領時代浪潮寄予厚望。
2月6日,深圳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也明確提到,落實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工作要求,動員全市馬上進入狀態、馬上行動起來,全力推動深圳的高質量發展在2025年再創佳績。
實際上,在大會召開之前,深圳已經在春節期間驚豔“出圈”。
1
科技春潮湧動
這個中國年,全世界都感受到了東方的科技力量。
DeepSeek宣佈開源AI模型,在大洋彼岸掀起巨浪。其打破傳統AI依賴高階晶片的模式,透過演算法最佳化,使AI訓練成本降低90%。
蛇年春晚的舞臺上,一首《秧BOT》把中國的人形送上熱搜。當最炫東北風遇上最酷機器人,賽博感瞬間拉滿。
這波科技浪潮出現後,有人在網上討論:哪個城市是最大贏家?
有人說是杭州。因為無論是DeepSeek還是《秧BOT》背後的宇樹科技,都來自杭州。更有聲音直言:“杭州六小龍”將以一己之力單挑整個美國矽谷圈。
但實際上,真正的大贏家不止杭州。以AI產業來說,《2024胡潤中國人工智慧企業50強》就給出了一箇中肯的分析:
北京的基礎最好,在構建全棧式人工智慧產業鏈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上海的人才最多,人工智慧專業人才數量約為25萬,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
深圳的產業最密,在人工智慧相關企業的數量上,以及在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企業分佈上,深圳均位居全國之首,成為人工智慧“密度”最高的城市。
而杭州背靠長三角,高校與科研資源豐富,被譽為“數字經濟第一城”,也算是後起之秀。
總體來說,這些城市各有所長,它們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良性競爭與協同發展,有助於形成更好的創新生態。正所謂:群星璀璨,匯成銀河。
科技感十足的春晚舞臺,背後也潛藏著不同城市的力量。
就拿創意融合舞蹈《秧BOT》來說,登臺的宇樹科技H1機器人,頭部搭載了深圳市速騰聚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鐳射雷達Helios,讓機器人在舞臺上能夠實現精準定位、走位。
此外,今年春晚上,央視首次全面運用的“XR+數字孿生+VP+AI”“5G+4K/8K+AI”等創新成果,也是深圳企業洲明科技運用裸眼3D、LED AI空間渲染視覺等多項技術賦能數字內容製作和舞臺美術設計。例如開場表演《如意舞步》中透過AR效果翩躚起舞的金蛇,現代芭蕾《伊人》中突破現實限制的奇幻效果,在歌曲《登高》C位登場的AI醒獅,都有洲明科技的助力。
還有來自深圳的大漠大智控技術有限公司,以3000架無人機助陣春晚重慶分會場,透過科技+藝術的形式,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大漠大智控作為深圳本土無人機企業代表第六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
科技更在春晚之外。春節期間,泰山景區首次試運營“登山助力機器人”,在機器人的幫助下,體力再差的人也能輕鬆“拿捏”泰山。有體驗者直言:有了這臺機器人,我(登山)完全感受不到疲憊。
資料顯示,這款機器人運用了人體工學設計、動力、電子和人工智慧演算法等核心技術,由泰山文旅集團和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聯手打造。
這個春節,低調的深圳,徹底藏不住了!
2
“AI先鋒之城”
胡潤把深圳稱為人工智慧(AI)“密度”最高的城市,並非虛言。
從產業體量上看,2024年深圳人工智慧產業叢集實現增加值747.53億元,同比增長12.7%。如今,深圳人工智慧企業數量達2260多家。深圳已成為國內人工智慧主要集聚城市之一,位居國內第一梯隊。
從應用場景看,深圳的人工智慧已深入千行百業,應用場景遍地開花。
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深圳公佈的城市AI+場景應用已達41個,今年還將新增人工智慧全域全時場景應用10個。無人機配送、空中計程車、低空旅遊、智慧路燈杆……深圳的人工智慧相關技術已在通訊、製造、醫療等多個行業落地。
在深圳坪山區的石井街道,目前已投入全場景人工智慧環衛機器人29臺,作業面積佔全街道清掃保潔面積的71%,並計劃到2025年底在適宜人工智慧環衛作業的區域達到100%覆蓋。
春節期間,AI科技智慧機械臂為市民遊客寫起春聯;人形機器人PM01穿戴警用裝備,跟隨特警走上街頭巡邏……在深圳,隨處可感受到AI的氣息。
深圳的AI產業,勢能為何如此強勁?
這離不開深圳的前瞻佈局。縱觀近幾年,深圳先後出臺《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行動規劃(2019-2023)》《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慧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深圳市建設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實施方案》《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慧產業促進條例》等各類產業政策,在產業規劃、資金投入、稅收優惠、制度創新等方面率先探索,為培育人工智慧發展營造出良好環境。
典型的是2022年9月,深圳釋出《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慧產業促進條例》,這是全國首部人工智慧產業專項立法,為促進深圳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還有2024年初,深圳出臺的“20+8”產業叢集2.0版本中,人工智慧升級為“20+8”叢集中的獨立叢集,並作為戰略重點類叢集進行全市佈局。
除了政策,還有真金白銀的支援。
2023年5月,深圳印發《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慧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同步釋出首批“城市+AI”應用場景清單,統籌設立規模1000億元的人工智慧基金群,助力人工智慧創新建設。
2024年12月,深圳出臺《深圳市打造人工智慧先鋒城市的若干措施》,裡邊提到,每年將投入最高1億元支援人工智慧行業應用;每年投入5000萬加速開放政務應用場景,每年開放不少於50個應用場景;支援人工智慧和軟硬體融合,對硬體融合的龍頭企業最高300萬獎勵,對軟體融合的龍頭企業最高1000萬獎勵……
大力出奇跡,深圳的AI地位,是自己拼來的!
3
活力之源
深圳能成為“AI先鋒之城”,原因還在更深處。
一是深厚的科創土壤。
人工智慧要發展,有三大關鍵要素:人才、資料和算力,每一個都離不開資金投入。《2023年廣東省科技經費投入公報》顯示,2023年深圳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2236.61億元,增長18.9%,連續9年實現兩位數增長,R&D經費投入強度6.46%,首次實現總量和強度居全國大中城市雙第二。而且,深圳企業研發投入佔比93.3%、總量居全國城市首位。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釋出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百強科技叢集名單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叢集連續5年排全球第二位。
截至2024年底,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2.5萬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累計95家,在全國城市中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這一密度在全國城市中位居第一。
二是堅實的產業基礎。
人工智慧產業鏈一般有三個層級: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時至今日,深圳已經初步形成人工智慧全產業鏈條。深圳擁有完整的鏈,從晶片設計、零部件製造到整機裝配,涵蓋產業鏈上下游的所有環節。
以機器人產業為例,公開資料顯示,深圳目前擁有機器人相關企業5.11萬家,數量穩居全國首位,產業鏈總產值超過1700億元。
這背後,是深圳工業立市、製造業當家的底蘊。2024年,深圳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54064.45億元,全口徑工業增加值12409.13億元,繼續位列全國“雙第一”,穩居“全國工業第一城”。
深圳的產業叢集效應也非常明顯。經典的例子是南山區的粵海街道辦。這20平方千米土地上,聚集了超過110家上市公司。大家耳熟能詳的百度、阿里、騰訊、大疆、華為、位元組跳動等知名企業,要麼在這裡誕生,要麼慕名而來。有人說,粵海街道隨便掉下一塊磚,都有可能砸中一家上市公司。
由於企業的科技含量高,粵海街道還被稱為“中國矽谷”。前幾年貿易戰時期,美國的封鎖物件很多都來自粵海街道,有人在網上調侃——
難道中美貿易戰,就是美國和粵海街道辦的貿易戰嗎?
三是友好的營商環境。
深圳長期將一流營商環境作為城市的最核心競爭力,迭代出臺最佳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法治政府建設全國百城評估第二,獲全球智慧城市大會最高榮譽“城市大獎”。
2024年,深圳新增經營主體56萬戶,總數超440萬戶,總量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非常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因為這些企業才是深圳經濟活力的毛細血管,他們對一個城市的創業土壤最為敏感。可別小看這些企業“幼苗”,保不齊幾年後就長成了參天大樹。
也正是這三點,讓深圳成為中國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城市之一。
近年來,有聲音稱深圳逐漸走向“沉默”,在新一輪產業轉型中落於下風。實際上,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回看過去幾年,深圳的GDP增速都保持在較高水平。2024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36801.87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高於全國全省,位居一線城市第一。如上文所述,無論是科創實力、產業基礎還是營商環境,深圳都依舊處在全國第一梯隊,在某些領域的地位也依然牢固。走在深圳街頭,你依舊能感受到“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氣息,這裡依然是全中國最適合幹事創業的熱土!
4
尾聲
回看歷史,深圳其實一直在“破圈”。
從邊陲小漁村變身經濟特區;從依賴農業經濟轉向製造業立市;從依靠廉價勞動力和土地的低端製造業,向知識技術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三次“破圈”,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變成“深圳速度”,進而變成“中國高度”。
從“三來一補”到科技創新,從“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益”,從資訊科技、新能源、人工智慧到創新生態鏈、超前沿產業……深圳,從來沒有停下前進向上的腳步!
如今AI產業的爆發,正是這種“破圈精神”的經典註腳。
40多年間,深圳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發展成擁有近2000萬人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奇蹟般崛起於中國南海之濱,驚豔世界。
不難想象,這個“奇蹟”還將繼續。屬於深圳的下一次“破圈”,已經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