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的千億佈局與具身智慧野心
日前,比亞迪釋出了一則引人矚目的招聘公告,面向2025屆全球高校優秀碩博畢業生,招聘具身智慧研究團隊。境內院校畢業時間為2024年9月~2025年8月,境外院校畢業時間為2024年7月~2025年12月。
這份招募令覆蓋機械、自動化、力學、計算機、數學、電子資訊和計算等多個領域,顯示出比亞迪在具身智慧研究上的系統性投入。從職位來看,比亞迪此次招聘設立了多個崗位,如下圖所示,具體包括了高階演算法工程師、高階結構工程師、高階模擬工程師和高階機器人工程師等。
不久前,比亞迪還大刀闊斧地推進組織變革,成立了約500人規模的先進技術研發中心,包括 AI 實驗室、AI 超算開發部、平臺部等,主攻 AI 演算法、AI 基礎設施、大模型等技術及平臺,任務是為比亞迪集團業務提供算力、技術支援。整合了原整車模擬技術部、大資料平臺部等部門員工,未來計劃擴充到千人規模。
與此同時,在近期的比亞迪成立30週年的重要節點上,董事長擲地有聲地宣佈,將投入千億資金推進人工智慧與汽車智慧化的深度融合。在這筆戰略性投資背後,具身智慧的研發方向格外引人矚目。
以下為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回顧三十年創業歷程:
事實上,比亞迪佈局具身智慧的遠見,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這一戰略眼光在2012年就顯現出軌跡。當年,公司以天使投資人身份站在瞭如今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科技的起跑線上,比亞迪聯合創始人夏佐全不僅注資入股,還多次為優必選的發展關鍵時期提供有力支援。雙方的合作也在技術層面開花結果。相關資料顯示,夏佐全至今仍是優必選的主要股東及董事之一,也是除優必選創始人以外的第一大個人股東。
2023年,比亞迪再度展現投資睿智,以3.76%的股權比例領投智元機器人A+輪融資。彼時這家成立不過半年的新銳企業,憑藉過硬的技術實力,估值已然突破70億元大關。截至12月15日,智元機器人的累計產量已有962臺,年底計劃產量將近千臺。上海臨港工廠的投產,使智元機器人成為繼Agility Robotics旗下RoboFab人形機器人制造工廠之後,全球第二座專門的人形機器人制造工廠。
在實際應用領域,比亞迪展現出令人讚歎的執行力。透過與埃斯頓、美的庫卡等機器人本體企業以及瑞松科技等整合商的緊密合作,公司部分生產線的自動化率已突破95%,創造了每分鐘7.7輛整車下線的驚人效率。2024年11月,在比亞迪長沙工廠,優必選開創了全球範圍內首個人形機器人與無人物流車等協同作業的工業場景解決方案。
現在,比亞迪對人形機器人的佈局正在加速推進。據悉,公司計劃可能在2024年採購500至1000臺人形機器人,並有望在未來兩年內將採購量提升至萬臺級別。然而,當前Walker X的BOM成本仍高達70萬元,國核心心零部件供應鏈產能受限等問題也亟待破解。面對這些挑戰,比亞迪正積極尋求多元化的供應商合作,以確保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
從2012年的前瞻性投資,到如今的全方位技術佈局,再到大規模人才招募,比亞迪似乎正在構建一個完整的具身智慧產業生態系統,其佈局之深、視野之廣,遠超市場預期。
▍群雄逐鹿:車企紛紛入局的人才爭奪戰
不說早早入局的特斯拉,在比亞迪之前,還有現代汽車、上汽集團、東風汽車、奇瑞汽車、長安汽車、小鵬汽車、豐田等接連入局。這些車企紛紛成立機器人子公司,宣佈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這種“車企抱團入場”的現象背後,折射出具身智慧賽道的巨大發展潛力。
與此同時,自動駕駛領域正在經歷一場重要的人才遷徙。原百度智慧駕駛事業群總裁李震宇加入具身智慧初創公司“它石智航”;地平線創始成員餘軼南博士、小米汽車自動駕駛負責人劉方等多位行業領軍人物,也紛紛選擇了具身智慧賽道。
這種人才流動並非偶然。汽車製造業與機器人產業有著深度的技術關聯,尤其在智慧化、自動化方面的積累,為車企切入具身智慧領域提供了獨特優勢。從技術儲備看,整車企業在智慧駕駛領域積累的環境感知、決策規劃、控制執行等核心技術,與具身智慧機器人所需的關鍵能力高度重合。
比亞迪此次的招聘要求也印證了這一點。招聘資訊顯示,除了要求應聘者具備紮實的機器人學、運動學、動力學等專業知識外,還特別強調了智慧駕駛相關經驗的重要性。這種跨領域的知識技能要求,正是具身智慧領域的特點之一。
地平線創始人餘凱曾做出一個基本判斷:透過智慧汽車“擊穿”機器人相關軟硬體技術,最終能夠實現機器人產業的徹底爆發。這一判斷類似於當年智慧手機興起後帶動智慧平板、電視發展的現象。
▍全球競逐:從機器人到具身智慧的進化之路
在具身智慧領域的探索中,全球車企展現出不同的技術路徑。日系企業以本田、豐田為代表,從最初的機械運動到如今的智慧互動,逐步向具身智慧方向演進。
本田汽車早在1986年就開始著手行走機器人的開發,並於2000年推出第一版人形機器人ASIMO,這款機型一直服役到2022年3月才正式退役,正是從簡單機器人到具身智慧的縮影。在其服役期間,ASIMO不斷進化,展示了諸多突破性的技術成果,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豐田則在2003年釋出了第一代仿人類機器人,並在2009年和2017年分別推出換代產品,展現了其在機器人領域的持續投入。今年2月,豐田又釋出了軟機器人Punyo,透過柔性互動技術,讓機器更好地理解和適應真實世界,這正是具身智慧的核心追求。
現代汽車透過波士頓動力,將具身智慧理念引入工業場景。特別是在系列機器人的開發上取得了顯著成果。不久前,波士頓動力Atlas機器人在工廠環境中輕鬆搬動汽車發動機零件並調整擺放位置,實現全自動工作,體現了具身智慧在工業領域的實踐價值。
相比之下,國內車企和科技公司有些是在近幾年藉助新技術的東風直接切入具身智慧這一領域。小鵬汽車在2023年釋出了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PX5,展示了包括行走、抓取、智慧互動等多項功能。今年11月,小鵬汽車推出AI機器人Iron。該機器人採用仿人結構設計,與智駕體系同源,運用了端到端大模型和強化學習演算法等,動作更加靈活自然。該機器人已經正式進入小鵬汽車工廠工作,承擔起組裝等生產任務。
小米則於2021年成立機器人事業部,次年推出全尺寸仿生人形機器人CyberOne,並積極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與優必選等企業共同成立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如今更名為國地共建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小米憑藉其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優勢,有望在家庭服務機器人領域形成獨特競爭力。
在全球範圍內,最受關注的兩大玩家當屬特斯拉和英偉達。特斯拉在電動汽車領域積累的自動化和智慧化技術,有望為其在機器人領域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英偉達則憑藉其在晶片和AI領域的優勢,從2014年就開始佈局機器人賽道,透過NVIDIA Isaac平臺為機器人開發提供全方位支援。今年,英偉達推出了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Project GR00T,並計劃在 2025 年上半年推出其“Jetson Thor”計算平臺,提供將複雜的人形機器人變為現實所需的處理能力。
這些全球玩家的佈局,展現了從傳統機器人到具身智慧的演進路徑:以環境感知和實體互動為基礎,融合AI認知能力,最終實現智慧體與現實世界的深度理解和自然互動。
▍押注未來:具身智慧的萬億市場誘惑
2023年中國具身智慧產業市場規模達143億元,同比增長34.9%。預計2024 - 2026年增速超30%,2026年有望達395億元,2030年或突破萬億元,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此誘人的市場前景,正吸引著各路玩家紛紛入局。比亞迪的千億投資計劃、500人研發中心的成立,正是看中了這片藍海市場。
近年來,具身智慧技術正經歷快速迭代。在感知方面,多模態感測技術不斷升級;在控制方面,深度強化學習帶來新的突破;在決策方面,大語言模型的引入大大提升了機器人的認知能力。這些技術進步為具身智慧在工業生產中的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基礎。隨著具身智慧與AI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機器人的自主學習和適應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應用場景也將不斷拓展。
在實際應用層面,具身智慧機器人已經開始在汽車製造領域嶄露頭角。優必選的Walker S系列機器人已經進入多家車企的生產線,在東風柳汽負責車身質檢和油液加註,在極氪智慧工廠執行物體搬運和質量檢查任務,在蔚來進行車門鎖和安全帶檢測,在一汽大眾完成螺栓擰緊和零件安裝等工作。這些應用案例證明了具身智慧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的實際價值。
國際車企也在積極推進相關應用,寶馬與Figure AI的合作、賓士啟用Apptronik的Apollo人形機器人都是很好的例證。這些合作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也為具身智慧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積累了寶貴經驗。
然而,具身智慧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目前機器人在實際生產環境中的應用仍較為有限,主要集中在簡單重複性任務上,在面對需要靈活應變的複雜操作時仍顯不足。技術成熟度、成本控制、應用場景的開發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突破。特別是在人機協作、環境適應性、任務學習能力等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技術創新和實踐積累。
從長遠來看,具身智慧與智慧汽車技術的融合將不斷深化,AI大模型的持續進步將為具身智慧帶來更多可能性。隨著應用場景從單一任務向複雜環境擴充套件,人機協作模式也將不斷創新。這個領域對跨學科人才的需求將持續增加,產學研合作也將進一步加強。
具身智慧賽道正處於技術突破與產業化的關鍵節點,車企的積極佈局無疑會加速產業發展程序。但要真正實現具身智慧的廣泛應用,還需要產業鏈各方的持續投入與探索。
勝負未分,關鍵在於誰能率先突破。隨著更多玩家入局,這場變革正在加速。中國企業已經佈局未來,在全球競逐中邁出關鍵一步。
千億佈局,只是起點,萬億市場蓄勢待發。具身智慧這盤大棋,才剛剛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