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美國郵政署(USPS)4日宣佈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包裹,然而,其在24小時內又恢復了上述業務。如此戲劇性的“轉彎”引發譁然。美媒分析稱,導致這一混亂髮生的原因是美國貿易政策的突然變化,這包括對華加徵關稅和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關稅豁免。
美國郵政署曾宣佈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包裹 資料圖
暫停不到24小時
USPS 4日釋出公告稱,當天起暫停接收所有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郵政的入境包裹,直至另行通知,“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寄出的信件和扁平印刷品將不會受到影響”。這份公告並未解釋暫停原因和具體情況。在社交平臺X上,有不少美國網民釋出快遞跟蹤截圖,以示自己購買的國際包裹未被USPS及時送到。
暫停不到一天,5日,USPS在網站釋出最新公告稱,“自2025年2月5日起,USPS將繼續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郵政的所有國際入境郵件和包裹。USPS和海關與邊境保護局正在密切合作,實施針對中國新關稅的有效徵收機制,以確保包裹投遞受到最小干擾。”
受此波動影響,香港郵政一度停收寄往美國的包裹,並於6日恢復。其間,聯邦快遞(FedEx)等快遞公司仍接收由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寄往美國的包裹。
受美國新關稅政策影響
USPS的最新公告證實了外媒的猜想,即其舉動受到美國新關稅政策的影響。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決定自4日起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徵10%的關稅,同時取消對價值低於800美元小額貨物的關稅豁免。在此之前,價值不超過800美元的包裹無需提供貨品的詳細資訊,也無需繳納稅款。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每天進口近400萬件此類低價值包裹,大部分來自中國。美聯社援引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上週釋出的報告稱,中國低價值包裹的出口額從2018年的53億美元飆升至2023年的660億美元。報告稱,在美國,中國跨境電商平臺Temu和“希音”約佔快時尚、玩具和其他消費品折扣市場的17%。
上海一家跨境電商服務商的負責人顧濤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此前,800美元以下的包裹豁免關稅,清關工作也比較簡單,即使大量此類包裹湧入,美方也能夠處理。隨著新政策實施,包裹清關的耗時和成本都會明顯增加,整個流程會更加複雜。“一些業內人士分析,短時間內激增的工作以及對流程的不熟悉,可能是USPS暫停接收包裹的主要原因。”顧濤推測稱。
根據其網站介紹,USPS是獨立的美國聯邦政府機構,擁有美國非軍事政府機構中規模最大的物理和物流基礎設施。顧濤表示,相比美國其他私營物流企業,如FedEx、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UPS)等,USPS是大多數中國跨境電商向美國直郵發貨的主要選擇。
FedEx也在一份宣告中提及,公司正致力於與客戶合作,“以適應近期關稅公告帶來的重大變化”,公司清關和合規專家正在夜以繼日地工作,以保證貨物運輸的持續進行。
圖為中國和美國國旗 資料圖
企業感到混亂
短短一天內,USPS的政策出現重大翻轉。《紐約時報》稱,這表明全球物流系統的關鍵部分正努力應對美國貿易政策的突然變化,這給企業帶來了混亂,並可能導致貨物運輸延誤。跨境電商物流供應商4PX遞四方速遞6日向記者發來的一份公告顯示,自2月5日起,該企業將對每票貨物加收20元報關手續費,並且對包裹預收30%的關稅保證金。另據港媒報道,一些美國快遞公司已經提醒寄件人或須支付額外關稅。
汕頭一家玩具企業的負責人楊明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政策轉變後,800美元以下的小包裹出口美國將面臨關稅、報關手續費等一系列成本上漲,貨物交付時間也會延長。這一方面將擠壓中國生產商的利潤,另一方面必然的漲價也會傳導至美國消費者身上。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認為,美國郵政暫停接收包裹這一插曲對香港電商及整體經濟影響有限。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及MBA課程協理主任陳鳳翔說,美方變來變去,凸顯政策的魯莽一面。港媒分析稱,美國暫停接收中國包裹,背後是美國針對中國電商平臺,這同時凸顯其關稅政策備受爭議,考慮不周。
6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表示,無論一國的貿易政策如何調整,跨境電商本身所具有的優勢和特點並沒有消失,仍然具有很強競爭力,國際貿易數字化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同時,我們也希望美方能夠順應國際貿易發展趨勢,最佳化監管,為跨境電商發展營造公平可預期的政策環境,也為本土消費者提供更便利、更優質優價的消費環境。”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