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市場資深人士)
1月底,中央六部門聯合印發檔案,公佈了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具體政策。此舉不僅化解了當前股票交易中的供求矛盾,提振投資者對後市向好的預期,更從根本上解決股市長期存在的缺乏穩定戰略投資者的問題,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在20世紀末,就有人提議引入戰略投資者,當時輿論把股市的中長線投資者稱之為戰略投資者,但對此類投資者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更多是基於它們在某些個股上的中長期持有。後來,公募基金也被稱為戰略投資者,它們會穩定地持有股票,有望在市場上發揮出“定海神針”的作用。不過,當初被認為是戰略投資者的資金,很快就表現出其趨勢性操作明顯的特徵,在穩定市場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由於缺乏價格長期向上的大牛股,即便是進行戰略投資的資金,也很難找到足夠符合條件的投資標的。而基金面臨投資者隨時可能出現的贖回壓力以及短期業績壓力,真正踐行中長期投資並不容易,其嘗試在個股上抱團取暖的模式,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因此作為戰略投資者,公募基金多少是勉為其難的。雖然人們早就意識到長期資金的重要性,但因為各種因素的制約,在這方面的努力並不是很成功,市場十分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投資者。A股市場執行中所遭遇的問題,不少與之相關。
但近年來資本市場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流動性相對寬裕的情況得以持續出現。存貸款利率不斷走低,反襯出部分藍籌股的高股息優勢,也為中長期資金在這些品種上進行戰略投資打下基礎。監管部門所出臺的政策,也為戰略投資者解決了資金來源、成本及期限控制以及績效考核等方面的後顧之憂。特別是大型保險公司要把每年保費收入的1/3用於股票投資,現在國內每年新增的保費收入超過3萬億元,這意味著每年會有近萬億元的資金可以投入股市。
保險資金是公認的長期資金,其操作遵循久期管理原則,成為股市中的戰略投資者具有天然的優勢。從海外市場的實踐來看,保險資金也一直是股市的主要投資者,巴菲特之所以能夠進行長期投資,同他的資金來源於險資有很大關係。另外,社保基金、企(職)業年金也具有存續期長的特點,在理論上同樣可以成為股市的戰略投資者。
過去這些資金被視為是老百姓的“養命錢”,不能承擔大的風險,因此除了配售新股,很少投資股市。現在,低波高息股票不斷出現,以及市場生態的逐步改善,為這些資金入市提供了相應的安全邊際,而監管部門對此也給予大力支援。最新公佈的相關政策中,對此也有相應的安排。在當前的政策背景下,我國資本市場長期資金的隊伍走上了快速擴充的道路,而市場環境也為它們的入市創造了良好條件,其以戰略投資者的角色參與到股市中來,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證券市場有了足夠的長期資金介入,戰略投資者就能夠在市場上起到相應的引領作用,理性投資的力量就能夠在更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市場的穩定執行也就有了相應的基礎。股市也能成為經濟執行的晴雨表,隨著國家實體經濟的不斷復甦,其溫和增長的態勢也必然透過長期資金的不斷作為,在股市的走勢上體現出來,實現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共振,為實現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