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華夏能源網&華夏儲能(公眾號hxcn3060)獲悉,2月6日,SK中國發布訊息稱,SK On已完成三方合併,正式以"全球電池與貿易公司"的身份起航,新合併的實體將以SK On的名義運營。
與SK On合併的另外兩家企業分別為SK Trading International和SK Enterm。其中,SK Trading International是韓國唯一的原油和石油產品專業貿易公司,SK Enterm則是韓國最大的商業油罐碼頭運營商,專門從事石油貨物的儲存和出入貨管理。
SK中國表示,SK On的收入和資產分別估值為13萬億韓元和33萬億韓元,預計合併後將增至62萬億韓元和40萬億韓元。以最新的匯率(1韓元 ≈ 0.005 人民幣)計算,合併完成後的SK On總資產為人民幣2000億左右。
"透過這三家公司的合併,SK On可以進一步增強其在原材料方面的競爭力,並確保事業的可持續性;另外,SK Trading International將進軍鋰、鎳等新礦物交易領域,確保未來的增長動力,而與SK Enterm合併將為其貿易業務提供必要的儲存能力。"SK中國稱。
SK中國還表示,三方合併後,可提升SK On的利潤結構,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將增加約5000億韓元。合併後的實體對外部市場波動的敏感性較低,資本支出有限,因此有望產生穩定的利潤。
SK On是全球著名的鋰電池製造商,最初隸屬於SK Innovation,是SK集團的電池業務平臺,早在2010年便開始了鋰電池業務的全球化佈局,並於2020年開始在中國開展相關業務。2021年,SK On從SK Innovation中分拆獨立。
據上月初韓國SNE Research釋出的統計資料,在2024年1—11月全球市場動力電池裝機排名中,SK On以35.5GWh的裝機量和4.5%的市佔率位列第五位。而在除中國以外的全球其他市場,SK On則以10.8%的市佔率位列第三。
儘管SK On位列全球第五大鋰電池製造商,但是面臨不小的挑戰和危機,主要來自三方面:
其一,來自中國電池企業的強烈威脅。資料顯示,近年來,儘管SK On在動力電池年度裝機量榜單的排名浮動較小,但是市佔率卻大幅下滑。SNE Research統計資料顯示,在2024年1—11月全球動力電池市場,SK On的市佔率為4.5%,相比2023年同期的5.1%出現明顯下滑,這主要是受中國電池企業的擠壓所致。
其二,SK On動力電池的市場主要在歐美,但2024年以來,美國電動汽車市場低迷,歐洲市場則因為補貼減少和碳排放法規調整而增長放緩,這給公司業務的發展蒙上了陰影。
其三,在技術路線上,包括SK On在內的日韓電池企業多押注於三元鋰電池,但目前,鐵鋰電池的裝機佔比明顯提升,三元鋰電池的空間在日益壓縮,這對於SK On無疑又是雪上加霜。
從業績和財務方面來看,SK On也全是糟心事。自從分拆獨立後,SK On一直沒有實現盈利,甚至連續出現10個季度的虧損。僅2023年,公司虧損就高達 5818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1.42億元)。直到去年第三季度,公司勉強實現了240億韓元(約1.25億元人民幣)的營業利潤,這也是自獨立以來首次達成季度盈利。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是否盈利,目前還沒有官方資訊釋出。
正因為面臨上述"內憂外患",SK集團希望以資產整合來盤活SK On。華夏儲能注意到,早在去年7月,SK On三方合併事宜便開始啟動(參見此前文章:《韓國電池巨頭SK要重組了,整出一家資產5600億新公司?》),如今算是最終完工。但整合後的SK On能不能打得過中國電池企業?目前看勝算的希望不大。
SNE Research釋出的2024年1-11月全球市場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0榜單中,有6家中國電池企業上榜,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弗迪電池)、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和欣旺達,中國電池企業的強大競爭優勢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