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篤悠悠 編丨半梳
一份公開資料顯示,雖然2024年銀保渠道總保費同比增長6.27%,但新單負增長的情況頗為嚴峻,全年新單同比-14.37%。
2024年已經翻篇了,但2025年的銀保渠道,難言開門紅。
還有一份公開資料顯示,銀保新單保費已連續兩年首月增速告負。
2024年首月同比-26%,2025年首月在2024年的低基數上又下降了近30%,僅錄得約1600億元,而2022年和2023年,銀保渠道首月新單保費在3000億水平。
具體看,幾乎每3家公司就有2家的銀保新單是負增長,差不多每3家公司中有1家的銀保新單負增長超50%。
期交資料稍略好,至少不是負數。
資料顯示,2025年首月銀保期交同比微增不到兩個點,但比2024年首月的-18%好看太多;但也有著超4成公司負增長,中小公司尤甚,這直接扯下部分公司過去幾年高舉的“價值銀保”大旗。
不過,銀保也像圍城,裡面的人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外面的人這兩年卻總想硬擠進來。
從資料看,老七家和合資外資公司當是2025年首月銀保最大的贏家,尤其是合資外資公司們,“報行合一”後一直在“逆襲”,其銀保新單今年首月在2024年首月的高增長上又飆了三成多…
而銀行系、地方險企和其他中小公司,是輕則兩成,重則腰斬的負增長…
1
-Insurance Today-
老七家銀保新單大增25%
國字號的國壽太保新華首爆翻番
2025年首爆月,老七家銀保新單合計約550億元,同比增長超25%,佔銀保新單比重約30%;其中期交增速更是近40%,乃增速最快的。
具體看,人保壽、國壽、太保壽銀保首月新單保費均在百億量級。
其中太保壽增速最快,幾乎是2024年首爆月的3倍;國壽也翻番有餘;人保壽在連續兩年銀保首月新單負增長後,終於實現開門紅,但增速相對較慢,僅有3成。
上面3家之後便是新華,今年銀保新單也接近2024年首爆月的3倍,不過這主要是由於去年同期的基數過低所致。
再看平安,雖然銀保相比其龐大的個險一直是個小角色,但近些年來一直保持穩健的增長態勢,2025年首爆月又增長了60%多。
而太平和泰康的銀保新單,則比起上面5家遜色很多。儘管太平今年首爆月銀保新單實現了約30%的增長,但量級已不足2021年和2022年同期。而泰康,則是老七家中唯一一家今年首爆月銀保新單負增長的公司,降幅近9成。
不過,從往年同期資料看,銀保對老七家而言,更像一個臨時調節器。
2021年首爆月,老七家銀保新單規模約500億平臺規模,中間起起伏伏,2025年首爆月依舊是這個量價的平臺;期交也如此,一直在200億元上下。
事實上,老七家首爆月銀保新單一直穩步增長的,僅有平安,2021年和2022年首爆月銀保新單不到20個億,2022年、2023年站上30億元,今年首爆超60億元。
雖然太保壽險自2020年重啟銀保渠道後,2022年首月銀保新單爆了800%的增長,但2023年、2024年一直在30-50億元平臺打轉,直到今年首月又爆了一波。
銀保的迅猛與否,多印證著個險的壓力。
2
-Insurance Today-
外資險企真的猛
去年首爆月翻番,今年又漲30%
除老七家,合資外資公司的今年銀保首爆也足夠吸睛。
雖然過半的合資外資公司首月銀保新單為負增長,但總體看,其銀保新單在2024年首月翻倍的增速上,又增長約3成,新單保費逼近200億規模。
其中首爆月新單保費最多,且增長最快的是中美聯泰,共爆了近60億新單,是去年首爆月新單的8倍有餘;雖然瑞泰、中英、華泰銀保新單增速也幾乎都是翻倍的水平,但規模較小。
而2024年首爆月的贏家中宏,在連續三年爆發式增長後今年銀保新單規模較去年略有下降,但也在30億元平臺以上。
緊隨其後的中意首爆月銀保新單也站上20億平臺,連續兩年首爆月實現銀保新單高速增長,去年首爆月銀保新單同比增速超80%,今年約30%。
但作為2021、2022和2023年首爆月贏家的中信保誠,今年銀保新單首爆月僅錄得10億元左右,和前些年的30億元、40億元首爆月成績大相徑庭。
不過從期交增速來看,合資外資公司首爆月期交保費僅增長1個點,這表明今年合資外資公司在銀保渠道首爆的主要是躉交產品。
雖然在期交大行其道的“價值銀保”氛圍下,搞那麼多躉交讓人覺得有點違和,但也有聲音認為合資外資公司們的躉交先行是為了換得期交業務的額度,可能是一個戰略性佈局。
從中美聯泰、中宏、中意、中荷等近些年首爆月銀保新單增長最為快速的公司看:
2021年來首爆月期交佔比持續下降,今年首爆月期交佔比多在20%左右,甚至有的公司不到5個點;
再看2024年首爆月和資料:
這些衝得極快的合資外資公司在2024年首爆月的期交佔比多在10個點、15個點或者25個點左右。雖然從2024年全年資料來看,個別公司期交佔比較首爆月有所提升,但也多在30%以下,甚至低於20%。
如此看,頗有點趁著中小公司甚至銀行系公司收縮時攻城略地的意思。
3
-Insurance Today-
銀行系近水樓臺不得月
幾乎連續三年首爆啞火,又負增長近20%
今年首爆月銀行系公司銀保新單不到300億元,而3年前的2022年首爆月,銀保新單則是500億元。
2023年首爆月,銀行系公司銀保新單就曾出現約3成的負增長,不過超70%的銀保期交增速成為銀行系險企們的“亮點”。
如今回頭再看期繳躉交之爭,正是價值銀保下的期交拉昇了手續費,最終引發了報行合一的政令。
然而,面對2025年首爆月銀保新單近20%的負增長,期交的藉口沒了,因為銀保期交也少了20%左右。
從主要的幾家公司來看。
作為泛銀行系的光大永明增長最快,首爆月銀保新單從一個多億飛昇至20億左右,而身為歷年銀行系銀保新單首爆王的中郵,已連續兩年首爆月出現銀保新單負增長。
2024年首月新單少了兩成,今年首月新單又少了四成,相比2023年首月超200億元的銀保新單高點,今年已跌去一半。
此外,交銀、國民養老和招商信諾等也都有著50%上下的跌幅,主要是2024年首爆月的高基數所致。
當然償付能力的壓力也是必須考慮的。即便控股行想多給你份額,也吃不下。
銀行系公司在本家渠道上的痛,並不奇怪,這樣的情形幾乎是貫穿2024全年。我們在一文中指出:
2024全年,銀行系公司規模保費同比負增長近10個點,除了國民養老近2.5倍的大跨步,及中荷四成的增長,其他的都一言難盡。其中建信交銀負增長近四成,光大永明和中銀三星負增長也有二十個點,坐擁最強渠道的中郵,-9%。
顯然,這和“報行合一”剛剛出臺時,行業暢想的銀行系險企競爭優勢或將進一步加強,完全不同。實際上,2024年有幾家淨利潤表現華麗的銀行系險企,淨資產都蒸發了不止一點半點。
以至於有領導疑惑,為啥銀行系保險公司,有這麼好的資源,但就是差點意思,發展卻不如老七家甚至合資外資公司?
4
-Insurance Today-
最慘的
還是地方型、中小和風險型公司
基本上首爆都腰斬了
比起家大業大的銀行系險企,最慘的還是地方型公司。
資料顯示,自打2022年來,地方型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上幾乎年年首爆啞火,2022年首爆月銀保新單同比-23%,2023年-38%,2024年-3%,今年-60%。
今年首爆月地方型公司唯一還能看的就是期交保費增長了20%左右,以至於今年首爆月地方型公司銀保期交佔比達7成之多。
至於其他中小公司和未披露償付能力報告摘要的“風險型”公司,今年首爆月銀保新單也好不到哪裡去,同比均為腰斬。
尤其是其他中小公司,2024年首爆月銀保新單同比即腰斬了一波,今年在腰斬的基礎上又腰斬了一波。
具體看,地方型公司、其他中小公司和風險型公司中,近一半負增長超50%,僅有1/4公司實現了首爆月銀保新單正增長,但大多基數都非常小,幾乎都是幾千萬量級。故而,這樣的增長很難說有什麼參考的意義。
如果將基數小的公司剔除掉,這三型別公司,40多家,僅中匯人壽和和諧健康實現銀保新單首爆,前者暴漲4倍,後者翻倍,均接近50億門檻。
而大家、前海、君康、瑞眾、富德等銀保大戶,今年首爆月均出現較大幅度的負增長,30%都算是阿彌陀佛,50%、60%甚至接近90%的下降也不在少數。
其實這樣的慘狀在2024年年底的開門紅準備階段就已有徵兆。
我們在一文中連線的一些中小公司基層幹部即表示:
“銀保節奏相對滯後,產品調整上線、渠道網點合作,很多環節都拖了後腿”…“我們銀保渠道繼續率都快哭了。產品不夠勁,銀行積極性差”…
不過,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報行合一”下沒了費用空間,當然一些公司可能手頭本來也沒多少費用。
後記
銀保的格局與常態
銀保老炮們熄火了,合資外資公司衝起來了,是否意味著銀保的局勢已然大變?
結論或許還尚早。
為啥?從其他行業看,顛覆江湖的,要麼是新技術,要麼是新模式,但2025年銀保渠道的商業邏輯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雖然如友邦等公司早就開始推新銀保,但關於銀保的問題似乎永遠是這麼幾條:
銀保關係不緊密;代理手續費較高,費差損風險不斷積累;銀行代理保險產品單一,保障功能較低;銀行代理壽險業務隊伍建設有待加強;銀保渠道缺乏長期且持續的戰略資源投入和深度合作…
這段話,可以追溯到本世紀第一個十年。
固然伴隨淨息差不斷壓縮、各家銀行都有不良待消化的壓力,銀行對賣保險這種不佔風險資本的中收業務頗為重視,但重視和理想中的新銀保,是兩碼事。
對於銀行而言,尤其是基層,幾乎是跟著考核的大棒走,股票好了就賣基金,費用多了就賣保險,很多時候苦口婆心地給客戶講財富規劃,在現有考核體制下可能得不償失。
而且,新銀保能不能發芽,和土壤也有很大關係,這和銀行整體的財富管理能力、地區客戶畫像以及綜合經營能力都有莫大的關係。
這條路上曾有很多保險公司,其中不乏巨頭試水,屢屢折戟,從未成功。
所以,說銀保變天了,還太早。
捲土重來,城頭變幻大王旗,才是過去這麼多年銀保的常態。
儘管至今還有一些銀保長期重倉的中小險企工作人員,在期交與價值的泡沫幾近煙消雲散、小孩子都快騙不到的時候,仍然堅信著銀保是高價值渠道,自家銀保從來都能貢獻費差益,更是高質量的銀保。
也許這就是銀保的希望與未來所在吧。
【今日保】已進駐以下媒體平臺
今日頭條 | 百度百家 | 騰訊企鵝號 | 新浪微博
和訊名家 | 金融界 | 東方財富 | 雪球 | 搜狐號
大魚號 | 野馬財經 | 網易號 | 知乎 | 一點資訊
抖音 | 微信影片 | 愛奇藝 | B站 | 快手 | 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