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2月8日電(羅琨)2024年年末,港交所就改革香港新股市場的定價機制和公開市場要求提出建議並公開徵求市場意見,引起了市場熱議。2025年2月7日,據港交所官方公眾號,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撰文分享改革初衷,並稱透過這次改革,港交所希望能夠提升香港新股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陳翊庭稱,這次的改革建議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於公開市場的規定,另一類則關於定價機制。這些規則大部分制定於20世紀90年代,所以,這可能也是近三十年來港交所對於香港新股定價機制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改革。
“主要原因是跟幾十年前相比較,香港股票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制定的一些規則已經不再符合市場的需求,跟其他國際市場的做法也不接軌,甚至有可能阻礙市場的發展,市場參與者對於改革這些規則已經有一些呼聲。”陳翊庭說,具體而言:第一,在不損害投資人利益的前提下,最佳化有關公眾持股量的要求,為發行人“拆牆鬆綁”,放寬不必要的限制,提升香港市場對於發行人的吸引力;第二,提升更有議價能力的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在新股定價過程中的參與度,從而提升新股定價的效率。
在最佳化公眾持股量要求方面,此次改革建議放寬一些最低公眾持股量要求,並且降低A + H 發行人發行的H股佔比要求。為什麼要如此改革?針對這一問題,陳翊庭解釋稱,作為國際金融市場,香港交易所必須持續吸引優質上市公司,在這方面港交所不僅要與自己賽跑,更要與國際同業賽跑。
“設立公眾持股量要求的初衷是為了確保公開市場上有足夠的股票可供交易,防止股價操控和減少過度的股價波動。但是,與其他國際證券交易所相比,香港交易所在這方面設定的門檻偏高,可能會削弱我們的市場吸引力。”陳翊庭說,要滿足公眾持股量不低於15%-25%的要求對於一些大型或超大型公司來說並不容易,因此港交所建議引入階梯式的門檻,對不同市值級別的公司分別設定5%-25%的門檻。
陳翊庭指出,對於很多大型A+H股公司來說,滿足H股佔比的相關要求更加不容易,尤其是在市況低迷或者公司境外融資需求並不高的時候,上市科也曾經多次收到過發行人要求豁免相關要求的申請。因此,港交所建議將原有的H股於上市時佔股份總數(A股+H股)最低15%的要求,降低為最低10%或預期市值不低於30億港元,而且這些H股必須為公眾持有。
公眾持股量門檻的降低是否會帶來股價操控風險?對此,陳翊庭的回答是“不會”。“因為我們在降低這個門檻的同時建議引入最低初始自由流通量的要求,規定由公眾持有的可自由流通股於上市時最少佔股份總數的10%及預期市值不低於5000萬港元,或預期市值不低於 6 億港元。這個規定與大部分國際證券交易所的要求接軌,而且,可以防止一些發行人雖然滿足了公眾持股量要求但大部分股票都是限售股、可自由流通股稀少的情況。”陳翊庭說。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絡本文作者羅琨:[email protected])(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