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武瑛港 實習生張爍 李依濃 北京報道
近日多家醫療器械上市公司釋出業績預告,行業的“寒冬”似乎仍在持續。
樂普醫療和春立醫療的利潤大幅下滑,第三方醫學檢驗龍頭企業、金域醫學和迪安診斷均由盈轉虧,心脈醫療的營收和利潤仍在增長,但增速明顯下滑。
據同花順資料,截至2月5日,已有257家A股上市藥械企業披露2024年業績預告,其中有121家企業預計虧損,虧損額合計逾300億元。
早在2019年4月23日,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曾在年報中表示,如果說2018年之前的10年是國內藥品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那麼可以說2018年開啟了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的“黃金十年”。
但是從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的業績現狀來看,2024年還是“黃金十年”嗎,2025年還能成為“黃金十年”的第八年嗎?
黃金十年不再?
根據上市公司公告,2024年,的扣非淨利潤2.35億元-3.5億元,和2023年的11.23億元相比,下降79.08% -68.84%。
春立醫療的扣非淨利潤為7912.83 萬元至 9912.83 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少1.55億元至 1.75億元,同比減少60.99%至68.86%。
與此同時,第三方醫學檢驗領域的三家龍頭企業均由盈轉虧。
達安基因預計虧損7.4億-9.9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1.05億元;金域醫學預計歸母淨虧損3.5億-4.5億元,上年同期的歸母淨利潤為6.4億元;預計淨虧損2.7億-3.7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3.07億元。
另外心脈醫療預計實現營收11.88億元至13.06億元,同比增加0.02%到10.01%,預計淨利潤為4.925億元至5.41億元,同比增加0.01%到9.86%。但相比之下,2023年心脈醫療的營收和利潤增速均超過了30%。
從業績來看,國內頭部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的業績大多都在承壓。面對醫療裝置招標採購的推遲、帶量採購的常態化、宏觀經濟的挑戰以及醫療反腐的持續發力,醫療器械行業整體增長面臨一定壓力。
另外近期生化試劑和化學發光試劑結果陸續公佈,糖代謝等生化類檢測試劑產品價格平均降幅70%,有企業報出0.03元的全場最低價;化學發光試劑集採則是部分產品申報價格降幅只要高於50%就可擬中選,但是據行業媒體報道,仍有產品的價格降幅超過80%。
同時醫美行業增速也在放緩,“醫美三劍客”愛美客、昊海生科、華熙生物集體失速,在醫美機構的艱難、醫美消費的疲軟、求美者需求的變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各家也都有各家的“憂愁”。
這些現象均顯示著2024年醫療器械行業的艱難,也是企業經歷市場驗證的關鍵時期,醫療器械行業的“黃金十年”丟失了嗎?
“回顧2024年感覺處處是挑戰和坎坷,但不能以過去的經驗就說2025年會更糟糕,這不是一個合理的判斷。”近期,全球健康產業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市科技專家庫轉化專家王竟菁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
王竟菁進一步表示,哪怕宏觀環境沒有之前想象的那麼樂觀,但從微觀角度來看,可能各個細分領域都會有很多機會,因為臨床的剛需、醫生的剛需、病人的剛需都真實存在,不論是心血管、腦血管、腫瘤,還是眼科、耳鼻喉科,不同的病症都依然在給醫生和患者帶來困擾,有很多臨床問題需要解決。
“國產政策依然利好,醫療需求依然存在,出口機遇也很明顯,雖然行業面臨不少坎坷,但黃金髮展期並未消失,現階段仍然是中國醫療器械發展的黃金十年。” 圖湃醫療聯合創始人兼CEO、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王穎奇進一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北京普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大千也向記者指出,多方面因素都在給醫療行業帶來深遠影響,但市場是由需求決定的,從更加宏觀的層面來看,人們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對生活質量水平要求越來越高,那麼醫療肯定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剛需,屬於常青賽道。
必須是“真正的創新”
面對當下行業的重重困境,創新仍是破局之道,但必須是“真正的創新”。
王穎奇表示,真正的創新就意味著產品的隱藏價值要有足夠的說服力,具備“人無我有”的價值,哪怕放在十幾個同類產品中,醫生也能快速做出選擇。在醫療器械行業中,顛覆式創新很少,但是具有明顯臨床優勢、大幅改進效果的迭代式創新,仍然是未來中國醫療器械發展的創新主流方向。
“在當前行業背景下,同質化產品越來越多,如果各企業都去爭搶越來越薄的毛利潤,競爭就會變得不可持續,最終會走向行業體量的下降和利潤的下滑,公司會面臨非常大的生存壓力。然而能夠做到真正創新的企業,即便在高度‘內卷’的行業,也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若企業只是推出同質化產品,一旦行業進入‘內卷’狀態,基本上就會生存艱難。”王穎奇指出。
在王大千看來,醫療裝置或儀器的創新,不只是從技術來源角度創新,更多的是要考慮如何把其他領域的底層創新運用到醫療器械。
但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首要的便是和臨床密切結合。
王竟菁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看一個醫療器械產品是否屬於真正的創新,臨床價值是非常關鍵的評價維度。
推動真正的創新,就要和臨床醫生深入溝通,挖掘臨床困難點和關鍵點,在此基礎上推出創新產品,才能真正服務病人和醫生,比如腦機介面、基因和細胞治療等技術都在快速迭代,但要和臨床剛需緊密結合,創新技術才能爆發出應有的力量。
王穎奇也表示,只有醫生的深度參與,找到臨床中的迫切需求和真正痛點,同時科研院所在技術上進行創新研發,最後由企業把兩者的想法結合起來,作為創新主體去實施,這種模式才能夠做出真正的創新。
另外,醫療器械的創新還需要從創新的產業鏈多方入手。
王大千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真正的創新要給到科學家足夠寬鬆的氛圍和足夠寬鬆的條件,讓科學家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李文輝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做科研五六年後才發現了乙肝及丁肝病毒的受體,如若在部分其他高校,這麼多年沒有產出一定的文章或成果,可能就要面臨很大的壓力。
王穎奇也表示,其實不少科研院所都在不斷嘗試突破自我的創新,而且隨著醫工交叉越來越普遍,大部分的理工科專家教授對臨床的需求的瞭解越來越深入,也有動力去做創新。
另外從企業角度來看,雖然在市場中多是企業推出創新產品,但企業自身也會存在一定侷限。
據王穎奇分析,醫療器械顛覆性創新的最原始的“idea”,更可能來自於高校或者醫院,而非企業。因為企業發展到一定體量後就會在創新方面缺少自主權,大幅度創新不僅在財務報表上會增加大量不確定性,也意味著產品供應鏈體系、圖紙、工藝流程、質檢標準、生產裝置等都要發生大幅變化。很多企業考慮到成本太高,不確定性太強,最終很難在主線產品上進行大膽的顛覆性創新。
“例如圖湃成立國際醫工創新中心的初衷,就是希望幫助更多早期的原始創新技術完成轉化。對於企業家而言,企業需要醫工創新轉化的‘源頭活水’,需要新鮮血液注入,年輕創業者們能夠幫助企業保持創新的活躍,不斷討論新技術、新方法、新需求,從而把創新的基因植根在企業裡。”王穎奇指出。
除了科學家和企業層面,王竟菁表示,顛覆式的創新對整個行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產生的頻率會比較低,所以全球健康產業創新在積極關注顛覆性創新的同時,也會關注到臨床醫生在臨床工作中推進的有使用價值的創新,雖然這些創新從資本層面來看無法帶來估值成倍數增長的財務回報,但是對提升診療水平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只要是臨床應用存在剛需的創新,就都應該得到支援。”
“不論是顛覆性創新還是小而美的創新,對醫療行業都有價值,需細分看待。無論是從0到1,還是從1到10,都可以讓診療水平上一個臺階。”王竟菁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