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年,不少人感覺身體乏力、精神倦怠,可能是身體在提醒自己臟腑功能不夠強了,或是勞累、生病之後還沒恢復狀態,不妨透過中醫藥膳、、推拿、足浴等多種方法,讓身體恢復活力,準備迎接新春。
身體虛弱:
中藥粳米搭配煮粥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主任中藥師曾榮香表示,脾胃虛弱會讓人產生倦怠乏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不適,採用粳米搭配各種藥材煮粥食療是一種不錯的調養選擇。
在古代,粳米是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粳米比較粗短,煮的粥飯比較綿軟,常見的東北米、珍珠米、江蘇圓米都屬於粳米的範疇。
粳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倦怠乏力等情況,與山藥、白朮等搭配使用,能進一步增強健脾胃的效果。此外,粳米還能養陰生津、除煩止渴,對熱病傷津、煩熱口渴等有很好的幫助。
紅棗枸杞粳米粥:將紅棗、枸杞子洗淨,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再加入粳米一同煮粥。此粥具有滋補強壯、調理身體虛弱的作用,適合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人群食用。
黑芝麻粳米粥:取粳米50克洗淨,加水熬粥至半熟,加入炒熟研末的黑芝麻25克,一同煮至粥成,每日早、晚餐食用,有補益肝腎、滋養五臟的作用,適於中老年體質虛弱者選用,並有預防早衰的功效。
在煮粳米粥時加入葛根,有助解肌發表、昇陽止瀉,可用於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腹瀉等症;若加入蓮子,能夠清心安神、養陰潤燥,適合失眠多夢、心煩口渴的人群。
健康時報圖
氣虛體質:
中醫調理培補元氣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唐瑾秋表示,在總是感覺疲倦乏力的人群中,往往大多與氣虛體質有關,平時氣短懶語、疲乏、精神不振、舌體胖有齒痕,易患感冒、疲勞綜合徵等,不妨用中醫方法進行調理。
穴位保健:可選擇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橫指)、神闕(肚臍中)、氣海(臍中下1.5寸)、關元(臍中下3寸)等穴位,點燃艾條進行艾灸,能夠起到培補元氣、補氣健脾的作用,也可用按摩的方法來調理。
其中,氣海為“生氣之海”,是特效穴,可以用按、捏、平拍等方法按摩此穴,可以起到補氣助陽的效果。
藥膳調理:材料準備黨參10克、黃芪10克、當歸10克、大棗2枚、烏雞80克、瘦肉50克、生薑3~4小片,製作一道參芪歸棗燉烏雞,既能益氣補血,又能行血安神,適合元氣不足、調養康復等人群,有助改善倦怠乏力、氣短、自汗、心悸,失眠多夢等症。
同時,氣虛體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適度鍛鍊,但應選擇較為柔緩的鍛鍊方式,如氣功(可練六字訣中的“吹”字功)、八段錦、慢跑、散步等,不宜進行強體力運動,以免加重氣虛。
慢性疲勞:
手法推拿強化功能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一科李欽才表示,不少人有的困擾,出現疲勞、低熱(或自覺發熱)、咽喉痛、肌痛、關節痛、頭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抑鬱等不適,除了調節生活和心情,還可以採用中醫方法。
推拿丹田+腎俞+湧泉:將雙手搓熱,用右手中間三指在臍下3寸(丹田)處旋轉推拿50~60次;用手掌上下來回推拿腎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50~60次,兩側同時或交替進行;用手掌擦對側足部的湧泉穴(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30~50次。透過手法推拿,可以調暢臟腑氣機,強化內臟功能。
杜仲羊腎粥:準備羊腰子2個,杜仲15克,食鹽、姜、蔥、料酒各適量,加適量清水,熬成稀粥,每日一劑,分兩次服食,能夠起到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
熟地山藥粥:準備熟地黃15克、山藥30克、茴香9克、茯苓18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將藥材煎煮取汁,再加入粳米一起煮成稀飯,酌加糖調味,每日早晚分服,具有滋腎、健脾等功效,有助於緩解疲勞感。
中藥足浴:取當歸9克、白朮12克、茯苓9克、熟地黃9克、川芎6克、巴戟天9克、生薑3片、艾葉9克,加水煎煮,待溫度適宜後泡腳,每日一次,足浴水超過腳踝上3寸,以身體微微出汗為度,不宜出汗過多。
精選
文章
本文來自: 2024-02-06健康時報《身體疲倦中醫調》
編輯:李益萌 王真
審稿:魯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