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我看天氣不好,想讓他多加件衛衣,衣服都替他拿好了,結果他死活不願意穿。我還沒說兩句,他就摔門出去,只聽得砰的一聲響,留下我和手上的衣服愣愣地杵在家裡……”
諮詢室裡,惠一說到兒子的叛逆,眼淚就忍不住流下來。
那天她滿臉悲憤地告訴我,她在孩子的身上傾注了所有的心力,可兒子進入高中後,不僅成績讓她大失所望,更讓她難受的是,兒子對她的態度也日漸尖銳。
每次說話,兒子要麼不搭理她,要麼直接和她對著幹。
小時候兒子有多乖多可愛,現在就有多不聽話多可恨。
她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和兒子的關係了,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吞噬了她。
於是,惠前來找我諮詢:“我的孩子是不是不愛我了?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他聽話?”
諮詢一開始,惠詳細地訴說她是怎樣盡心盡力帶孩子,努力為孩子規劃未來的人生。
在這過程中,我發現她隻字不提她的老公,當我向她表達我的疑惑時,惠下意識地皺了下眉頭。
幾分鐘後,我主動打破了沉默。
我:“你剛才沉默了一會,似乎提到老公,你有些抗拒?” 惠:“不是不想提他,而是提到他更生氣。” 我:“聽起來家裡都是你在圍著孩子轉,為此操碎了心,你老公參與家庭生活嗎?” 惠:“他不參與還好,只要一參與我倆肯定吵架。我管孩子時,他經常挑撥兒子跟我對著幹,以前我還想著他能搭把手,現在完全不指望了。” 我:“如果真像你所描述的那樣,就難怪你生氣了。”
當我表達對惠的共情性回應時,她的內心開始鬆動,逐漸把話題的焦點從孩子轉向講述自己的老公,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探索孩子背後的問題。
“從準備要孩子起,我們就說好一定要盡全力培養孩子。現在小孩競爭那麼厲害,從找好學校好老師,到輔導孩子學習,哪樣輕鬆?
可是他從不操心,反而一直和我對著幹。孩子上小學時,我讓孩子多做些題,他直接當著孩子面說不想做就別做了,有次還帶著他出去看電影……吃苦操心的事我做了,好人他當了。”
惠越說越生氣,一口氣控訴著老公婚後種種的“不作為”,她感覺小孩好像只是她一個人生的,有時候她想去爬山逛街,還得和老公協商,讓他“幫忙”照看孩子。
即便這樣,在孩子的問題上,她也永遠都有錯。
惠說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生病了,在老公眼裡就是她沒把孩子照顧好,孩子上學成績考得不好,就是她沒輔導好。
最讓她難以忍受的是,當她想和朋友出去放鬆,婆婆會站出來說:“要把心思用在孩子身上,等孩子長大了,後面有的是享福的日子。”而老公就在一旁當做沒聽見。
類似的夫妻爭吵在孩子五年級時達到頂峰,惠忍受不了提出離婚,但老公不同意。
之後,他不再和她爭鋒相對,而是經常藉口加班,直接從家庭事務中“消失”。
說著說著,惠痛苦地閉上了眼睛,嘴角抽搐著,兩行熱淚滾滾而下:
“我從小就渴望有個溫暖的家,有個疼我寵我可以讓我依靠的男人,沒想到他根本沒有責任心,看不到我這麼多年在家庭中的辛苦,有問題的時候,他不僅不幫我,還第一時間怪我,甚至罵我是掃把星……”
那一刻,我看見惠內心的委屈如同一座大山壓在她的心頭,阻斷了她和老公還有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線。
而在諮詢中,當這些感受和情緒得以傾洩而出,恰恰是治癒的第一步。
隨著諮詢的深入,我越來越完整地瞭解惠的人生。
惠來自一個情感疏離的家庭,在她成長的經歷裡,父母經常為一些小事,三句話不到就爭吵起來,日常也習慣性地用批評和責罵的方式對待對方。
這導致惠從小在家裡就活得戰戰兢兢,生怕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遭受責罵。
長大後,她渴望擁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於是婚後把所有的精力和熱情都投注在自己的小家庭裡。
令惠沒想到的是,老公並沒有按照她理想的方式共同來經營家庭。
婚前老公和家裡親戚的往來透著熱鬧,讓一直以來獨自生活的惠很嚮往。
但婚後才發覺,熱鬧的背後隱藏著很多複雜的人際關係,這讓惠難以應對,只能求助老公。
老公一開始還會做點表面工作,安撫她的情緒,但時間長了,老公越來越表現得不耐煩,甚至反過來指責惠為何總是無理取鬧。
直到後面孩子出生,類似的衝突越來越多,惠感覺在老公心裡,他和他的家人、親戚才是一體的,自己始終只是一個外人。
無數次傷心過後,惠對老公徹底絕望,決心把對家庭全部的愛傾注在孩子身上。
而老公也不甘心在小家被邊緣化,堅持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問題,與惠爭奪家庭的權力,以確立在家庭的位置。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跨代結盟”,即父母發生衝突時,不願直接面對婚姻的問題,分別拉攏孩子和自己站在一隊,和孩子聯起手來對抗另一方。
同時,惠心中累積的憤怒、怨恨的情緒也越來越多,就習慣性地把對老公的不滿、以及內心的委屈通通向兒子訴說,這時孩子就被迫地成為父母負面情緒的垃圾桶。
直到兒子進入青春期,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兒子不僅對惠的依賴和順從慢慢消失,而且經常和她對著幹。
這時,惠內心的自我逐漸破碎,覺得孩子不愛自己了。
我:“當你看到兒子夾在你和你老公中間小心翼翼時,你心裡什麼感覺?” 惠:“還挺難過的。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爸媽經常吵架,我就像你說的那樣小心翼翼,看他們臉色行事,我不希望他活得像我那樣。” 我:“你大一些的時候敢懟你父母嗎?” 惠:“不敢,壓抑得很。” 我:“那你現在再去看待你兒子對你的態度,你有些新的想法嗎?”
惠思慮片刻,恍然大悟:“我懂了,至少兒子能夠懟我,不像當年的我那麼壓抑,他比我有力量。”
接著,我繼續引導她去看見孩子叛逆的另一面:“孩子需要空間,無論是物理空間還是心理空間。我知道長久以來,你渴望能被好好地愛著。當你活得不痛快時,孩子也會體會到你的苦澀,當你無法直面你和你老公矛盾時,孩子也卡在你們中間飽受折磨。你會不會覺得很慶幸,孩子還有自己的力量,想要做他自己?”
那一刻,惠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她告訴我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
原來,孩子並沒有不愛媽媽,他只是更想成為他自己。
孩子的叛逆、頂嘴,有時是在對父母呼救。
對和兒子關係的覺察,揭開了惠心底深處創傷性的信念——即從小內在不被愛的恐懼和脆弱,這意味著她離內在受創的小女孩更近了一步。
我開始帶著惠一步步深入細緻地回看和探索她的生命歷程,幫助她察覺到:
所有的關係,不管是夫妻還是親子,最終都是回到自我的向內探索。
1.建立邊界
邊界感在任何關係中都很重要。
一個人的成熟,就在於處理親密關係時,知道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
從前的惠在親密關係中,一直將從小缺失的情感一股腦地投射在老公身上。
她要麼用過度付出的方式來維持情感的高濃度,要麼頻繁打電話,希望將對方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但這種方式只會把老公推得更遠。
諮詢中,惠慢慢理解了“親密有間”才是夫妻關係最好的模樣:
“婚姻就像兩家分開的公司組織成一家,裡面有你也有我,必須好好坐下來,彼此調教,互相協議,共同承擔,而不是為爭奪家庭的權力相互指責。”
2.從過度關注孩子的視角抽離出來
當夫妻關係出現問題時,一方可能會過度關注孩子,試圖在孩子身上尋找安慰,這是夫妻關係失衡的代償。
但糟糕的夫妻關係往往使得父母內心空虛或抑鬱,TA們要麼無力教育孩子,要麼對孩子過分控制,甚至陷入到“共生狀態”。
固著於“共生”心理的人,會渴望別人的眼睛緊緊地盯著自己。兩個人毫無縫隙,完全貼合,感覺這樣才夠親密。
舉個例子,媽媽為孩子付出了一切,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孩子在享受被照顧的同時,也被媽媽控制,失去了自我。
在共生關係中,孩子體驗到的不是舒適的愛,而是低價值感和窒息感,甚至包含著內疚。
察覺到這一點,惠決心從過度關注孩子的視角抽離出來,不再一直把兒子當成自己的全世界。同時更專注於自己的成長,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
3.學會理解和接納自己
在多年的諮詢經驗中,我發現很多時候,人真正的苦不是具體事情帶來的苦,而是不被理解。
結婚後,惠說好像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指引她,要成為一個好媳婦、好媽媽。
在這個指引下,惠努力學習怎樣才能“出得廚房,入得廳堂”。婚後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她也努力讓自己做得完美。
但這在無形中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一旦自己無法做到,就會深陷自責和內疚。
作為諮詢師,我非常理解惠的內疚背後的委屈,並給與安撫和支援:
“媽媽確實責任重大,但是,如果爸爸能夠和媽媽一樣努力,是不是整個家庭氛圍能夠更好一點,孩子得到的關愛能夠多一點,而所謂的錯誤能夠少一點?如果實在做不到,至少不要求媽媽事事完美,不要求媽媽必須做到最好,不要求媽媽永遠沒有錯。”
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惠放聲大哭,哭了好久。
惠:“家裡沒有一個人和我說過這樣的話,而這就是我最想要的。”
我:“是的,我知道你要的並不多,只是理解和支援。如果家裡人看不見,那我們自己就對自己大聲說出來吧。”
惠邊哭邊說,說完又笑起來。
那一刻,諮詢室的陽光正好,惠的臉上開始揚起了幸福。
心理諮詢是對自我行為和心靈的探索過程。
我們發現:
一開始惠被識別為對兒子的憤怒情緒,一層層地深挖下去,是對丈夫的控制、無能和失望,而最底層也是最柔軟的,則是渴望——渴望獲得在原生家庭中缺失的溫暖和愛。
當內在的痛苦得以被言說、被看見、被理解,我們才能獲得最基本的勇氣,去感知、去信任,甚至是改變。
只是,大多數人缺乏一個表達的出口,擔心無人傾聽、無人理解,連想大哭一場都找不到合適的地方,逐漸把哭聲調成靜音。
此刻,如果你也正在經歷“心靈的痛苦”,請不要忽略也不要放棄自己,不妨試試求助心理諮詢。
在諮詢師的無條件積極關注裡,你可以放心地表達真實的你,沒有人會評判你、指責你, 你是安全的。
當你的內在被呈現,改變就悄然發生了。而改變你的不是諮詢師,是重新長出內心力量的你。
而這,就是心理諮詢的奇蹟所在。
作者:心理諮詢師劉莎莎
編輯:嚕嚕、笛子
圖源:Pexels
劉莎莎老師是國家二級諮詢師、花香療愈師。
她的諮詢非常有特色,並不拘泥於談話療法,而是用經典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為諮詢方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又深入學習並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方法,更輕鬆快速地抵達潛意識並達到療愈效果。
2009年入行至今,她在婚姻家庭、戀愛心理和個人成長方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果你有這些方面的困擾,可以和諮詢師聊聊。
為了鼓勵更多人勇於求助,劉老師特地開通了5個半價諮詢名額,即原價600元/次的諮詢,現只需300元。
給自己一次發生改變的機會↓
如果,你也有被過分控制、被情感忽視、被家暴等未癒合的童年創傷,又想檢視、選擇更多不同風格的諮詢師,不妨試試壹心理的「半價諮詢」,找到更合適你的那一位諮詢師↓
↓點選檢視更多半價諮詢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