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又一個差點被誤診的病例!
撰文| 李鴻政
夜晚值班,急診科打電話說,有個呼吸困難、大汗淋漓的患者,考慮急性發作,經過初步處理後有所穩定,要收入心內科繼續治療。
心電圖情況如何?做了幾次心電圖?心肌酶有異常麼?我問。
心衰的患者必須警惕有可能,因為心梗往往是常見的心衰誘因。而要診斷心梗,反覆做心電圖、抽血化驗心肌酶是最主要的。如果連續幾次心電圖都沒有明顯異常,再加上心肌酶正常,那就基本可以排除心梗了。
心電圖、心肌酶學都沒有太大問題,這次心衰估計是快速型心房顫動引起的,急診科醫生說。已經給了西地蘭處理,心率也降至100次/分了,好一些。
心律失常也是常見的誘發心衰因素,很容易理解,快速型房顫時心跳會很快,這麼快的心跳很容易導致心跳射血不足,所以會有心衰。多餘的血液淤積在肺迴圈,會引起肺水腫,從而導致嚴重的呼吸困難、喘息,甚至會咳出粉紅色泡沫痰。
我匆匆去急診科看了一眼,明確沒有心梗後,就把患者收了上來。如果有心梗,處理就完全不一樣了。
經過急診科初步處理,患者其實已經大為緩解。
但因為患者基礎疾病多,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癥等等,再加上剛剛死裡逃生(心衰患者嚴重缺氧時會有瀕臨死亡感),家屬和患者都很緊張,所以收入院更加合適。
入院後再做了一次心電圖,沒太大異常,我也更加放心了,因為這次心電圖距離患者心衰發作已經有5-6個小時了,如果真是心梗,早就應該有心電圖表現了。可以認為的確沒有心梗。
向上滑動閱覽就診過程
心電圖可是好東西,物美價廉。但要想診斷或者排除心梗,必須反覆做,多次做,做到後面,患者自己都煩了,說能不能別老做心電圖,每次掀開衣服我都覺得渾身發冷。
我才意識到這個問題,人文關懷還不夠。撩起衣服拉心電圖,的確會有點冷,尤其是夜間。
我跟患者道歉了幾句,強調了心電圖的重要性,請再忍忍,我答應你,這應該是今晚最後一次做心電圖了。
患者才理解,沒再抱怨。
家屬倒是理解,一旁安慰患者。
我把患者遷入監護室,心電監護提示患者生命徵很穩定,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都可以,心律還是房顫律,但心率不快了,估計沒事了,我暗自思忖。
期間又收了兩個患者,一個高血壓腦病,一個胸痛的,胸痛的患者讓我如臨大敵,最擔心會不會是心梗、主動脈夾層、肺栓塞等,經過系統評估後,可以排除這些胸痛致命性病因,初步考慮是胸膜炎,所以我也就放心了。
等到忙完,一看時間已經凌晨1點。
剛準備上床休息,護士過來喊我,說監護室2床煩躁,趕緊去看看。
2床,就是剛剛收的那個心衰的老頭。
我心裡面稍微一緊,怎麼回事?好端端的怎麼會煩躁呢?家屬沒說有精神方面疾病病史啊,該不會腦出血了?患者可有長期口服華法林的啊(慢性房顫患者必須長期口服抗凝藥,目的是預防血栓形成),急診科查了凝血指標偏高一點,如果是腦出血那就麻煩了。
這是我的第一個想法。
我趕到病床,患者正在發脾氣,地上一灘水,散落的杯子、瓶子,要命的是,他還把留置針給強硬拔了,床褥上有一些血跡,不多。
怎麼回事,我問護士。
護士說剛剛患者還在熟睡的,後來開始輾轉不安,就去問他是不是不舒服,患者就罵粗口了,很難聽,然後就起來摔東西了,還把針拔了……值班護士一肚子委屈,我看她氣嘟嘟的樣子,說沒必要跟患者生氣,先想辦法處理問題。
我準備安慰患者兩句,還沒等我靠近,他突然指著我,有點喘氣地說,牆後有人!
大半夜的,雖然我是醫務人員,聽到這話冷不防汗毛都豎起來了。
我強裝鎮定,告訴他,這是醫院,別人進不來的,你是不是哪裡不舒服?
他連忙搖頭,說不對不對,那裡肯定有人,你們都騙人……明明我點的是叉燒,你給我上的是白開水……瞎搞……
我看患者的確是胡言亂語,示意護士準備鎮靜劑,必要時候給他鎮靜下來。
留置針被他拔了,要推藥可能比較麻煩,護士說。
可以考慮肌注的,我說。說完後我自己都後悔了,患者這個樣子,我們怎麼可能靠近他,更別說打針了。
另外,煩躁的患者,我第一時間想到用鎮靜劑也是不對的。病因未明,隨便鎮靜是很危險的,我為自己差點做出失誤的判斷捏了一把冷汗。萬一這鎮靜藥推下去,發生了副作用,把呼吸給打沒了,那如何是好。
我看患者四肢亂動,估計肌力都是正常的。
如果真的是腦出血,患者有可能會出現一側肢體乏力、口角歪斜、言語不清等表現,從目前來看,不大像。
如果不是腦出血,會是什麼原因呢?患者來的時候神志是非常清楚的啊!我大腦快速飛轉著,試圖穩住患者情緒。
突然一個重要的念頭閃過腦海,患者20多年……
剛剛你們測的血糖是多少?我急忙問護士。
護士快速翻了記錄,說3個小時前測的血糖是5.9mmol/L。
這幾個小時有沒有吃東西?我問。
沒有!後面家屬回去了,患者也順利入睡了。
我猛然醒悟,原來是因為這種疾病,幸好沒有用鎮靜藥,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聰明的讀者們,根據以上資訊知道患者意識不清的原因了嗎?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選文末閱讀原文連結可快速解惑。
本文來源:聽李醫生說
責任編輯:小林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