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在面對疑難雜症和複雜病例時,單一學科的力量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這一挑戰促進了多學科團隊協作(MDT)模式的發展。它如同一座橋樑,連線起不同醫學領域的智慧與專長,為患者提供全面、精準、個性化的最佳診療方案。MDT不僅代表著醫學實踐的一次深刻變革,更是現代醫療體系向高效、協同、人性化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2017年7月10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後文簡稱中山一院)耳鼻喉科秉承“患者最大獲益”的理念,成立MDT團隊,由耳鼻咽喉科、醫學影像科、放射治療科、科、病理科、核醫學科等20餘個科室的資深知名專家組成。
經過七年不懈探索,該團隊在文衛平、雷文斌教授的帶領之下,逐步形成起了一套具有“中山一院特色”的面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疑難危重病例的診療機制。MDT如何實現高效執行?如何“擊破”疑難病例?醫學界腫瘤頻道誠邀雷文斌教授進行經驗分享與介紹。
臨床、科研、教學——三維並進,全面發展
雷文斌 教授
在回顧耳鼻喉科MDT團隊的發展歷程時,雷文斌教授說道:“在團隊成立之初,我們便開始摸索流程、積累經驗。如何讓‘日理萬機’的各專科知名專家坐在一起定期討論,一直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逐步完善了MDT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極大地提高了知名專家的積極性、參與感和成就感;同時,也顯著改善了疑難疾病患者的獲益性和體驗感,提升了診療的效率、水平和質量。此外,我們還加強了與國內外醫療機構在跨地域、跨學科、跨專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團隊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雷教授補充指出:“學科的細分不應被視為割裂式的發展,而是一種相互滋養和共同成就的過程,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正向的價值觀是關鍵,它使得不同學科之間不僅能共同成就,還能實現合作共贏。”
自多學科團隊成立以來,我們成功救治了上千例疑難重症患者,其中一個代表性案例是幾年前就診的一名2歲患兒。該患兒患有累及咽旁顱底的巨大腫物,曾被外院誤診為神經鞘瘤,後經我院MDT會診,確認為罕見的低度惡性腫瘤——節細胞。該腫瘤位於顱底,臨近重要的神經血管,空間極為狹窄且解剖結構非常複雜,該區域的手術曾被稱為“頭頸手術的天花板”,手術難度之大,手術風險之高可想而知。我科選擇了經頸頜下入路,結合3D外視和內鏡輔助技術進行手術,神經外科及口腔頜面外科提供支援,最終微創精準地完整切除了腫瘤,更難能可貴的是患兒術後未出現任何併發症,並進行了後續的化療。多年隨訪顯示,患兒健康成長,未見腫瘤復發或殘留。在此案例中,術前準確的判斷為制定高質量的診療方案和實現最佳的治療效果提供了堅實保障,充分體現了MDT模式在處理疑難複雜病例治療中的重要性及價值,展示了分工合作的力量,也是團隊協作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實踐成果。
圖1 患兒手術情況
除了在臨床診療方面展現出了卓越能力外,團隊在科研探索上也成果顯著。參與了包括“帕博利珠單抗聯合或不聯合侖伐替尼的III期、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臨床研究(LEAP-010)”在內的多個國際臨床研究專案。中山一院MDT團隊在病例入組和研究方案最佳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不僅標誌著團隊在真實世界臨床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的國際合作突破,也極大地提升了團隊的臨床研究規範性和國際影響力。此外,團隊近期還主導發起了10餘項前瞻性臨床多中心佇列或對照研究,以期在頭頸腫瘤領域帶來更多的突破。
團隊的工作模式和流程經過不斷最佳化,中山一院耳鼻喉科MDT模式早已超越了傳統的多個學科會診模式,轉而採用以臨床問題導向的方式。在此模式下,不同學科的專家能夠面對面交流意見,從患者角度出發,經過不斷地討論與思想的碰撞,融入最前沿的治療理念和專業知識,力求制定出讓患者最大獲益的治療方案。同時,團隊在診療方案的精準個性化,高質量MDT診療報告書的規範標準以及實際應用方面,逐漸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和積極響應。此外,團隊也多次在學術會議上分享相關經驗,為其他學科和醫院開展MDT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借鑑。在MDT的日常工作中,年輕醫生在案例準備、協調、彙報和總結等方面的表現,不僅展現了團隊不斷成長的臨床理念及能力,也為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2 多學科報告書規範標準
多年來,我們的團隊不斷整理並在耳鼻咽喉資訊平臺的【大灣區耳鼻咽喉頭頸腫瘤MDT園地】定期釋出具有重要意義的精彩病例,積累了豐富的案例資料庫。近期,團隊更將其中精彩的個案彙編,與復旦團隊合作出版了專著《頭頸外科疑難病例解析》。另一本主編專著《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多學科診療思維釋例》也即將出版。這些著作將為從事腫瘤治療的醫療專業人士提供寶貴的參考和指導,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理念,使患者獲益最大化。
圖3 刊物展示
近期,團隊翻譯並出版了國際著名的多學科專著——《頭頸部鱗癌的多學科綜合治療:前沿技術與應用》,該專著分享了大量國際先進理念、經驗和技術。涵蓋了精準微創診療,綜合防治、精細化管理、分子靶點、靶向免疫進展,數字化智慧應用等內容,對推動臨床多學科綜合診療的科學性、規範性和標準化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預期將極大地推動頭頸腫瘤學科的進步和發展。
圖4 《頭頸部鱗癌的多學科綜合治療:前沿技術與應用》一書
新書介紹影片
最佳化醫療資源——靈活運轉,精準實施
雷文斌教授
為了 將有限的優質MDT醫療資源給到急需救治的危急重症患者,中山一院耳鼻喉科MDT團隊有一套嚴格標準的評估流程。 首診醫生會詳細收集患者的病史和檢查報告等資料,填寫MDT申請單,提交至MDT協調小組,而MDT協調小組的負責人將對病例進行初篩,並嚴格控制討論病例的數量和質量(不超過10個,確保每個病例討論透徹)。 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及相對固定的專家團隊構成了MDT的基礎框架,而“準時”更是我們團隊的標誌性特徵。 各科專家即便在百忙之中也會擠出時間,經常提前到場參與討論,不時分享以往的成功案例,充分體現出他們對參與MDT討論的熱情和興趣。 在討論會上,首診醫生首先介紹患者的基本情況和診療經過,隨後由影像專家分析影像特徵,接著,受邀參會的相應學科專家圍繞患者病情的難點與痛點進行深入討論,團隊根據患者的病情、各學科的專業意見以及患者的需求和意願,共同制定出最適合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雷文斌教授談道:“我們的專家團隊主要由各科室的主任或副主任組成,他們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技術能力;在MDT討論前,團隊成員會做足準備工作,確保資訊的充分交流,甚至提前查閱相關文獻,以保證討論的質量和深度。在開展MDT的過程中,各位專家會盡顯才能、共克頑症,不僅制定出更加個性化、高質量的治療方案,還透過相互學習,彼此成就,迅速掌握日新月異的多學科醫學領域的最新進展。
學科MDT宣傳影片
患者獲益最大化是團隊7年緊密協作、共同促進的初心與理念。我們也一直強調要充分考慮患者意願,讓患者真正參與制定治療方案中來,比如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解釋各種治療方案的利弊,讓他們能夠理解並積極配合治療。同時,MDT團隊會有專病資料平臺及臨床助手對患者進行定期追蹤隨訪,實施全鏈條的健康管理,觀察療效、病情變化及生存質量,酌情調整治療方案。”
七年磨一劍——以案促學,以例促進
雷文斌教授
在七年的不懈奮鬥中,團隊成功救治了數千例疑難危急重症患者,雷文斌教授說道:“我們曾遇到一個複雜病例,患者多病纏身,包括呼吸困難、腎功能不全、水電解質紊亂、中風、尿毒症、腺樣癌及牙齦癌歷史。患者輾轉多家著名腫瘤防治中心,因身體基礎情況差,腫瘤無法根治性切除,醫生建議單純免疫治療,但不幸的是,他出現了罕見的超進展現象,生命已岌岌可危,家人抱著最後一試的想法,找到了我們團隊。團隊全力以赴,充分發揮多學科團隊的診療優勢,對病症進行了精準分析,結合患者需求期望,制定個性化方案,在多學科的共同努力下,維持了患者生命體徵的穩定,在其命懸一線之際,大膽嘗試化療結合靶向治療的方案,奇蹟般的控制了病情。至今已兩年半,近日,患者的家人還發來了患者外出散步買菜的影片。這次成功救治這位極為複雜且病情危重的患者,極大地鼓舞了團隊士氣,讓我們深刻感受到MDT模式的強大優勢,也加深了團隊對靶向免疫治療在腫瘤領域巨大潛力的認識,增強了我們提高極晚期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信心。”這也側面說明了腫瘤患者,即便與瘤共存,也有可能實現長期的高質量生存。
圖5 治療前喉鏡(左)及CT(中),治療後喉鏡(右)
醫學的不斷前行深深植根於實踐案例的積累與持續創新之中。為此,團隊藉助醫院優勢資源,構建了智慧化頭頸腫瘤單病種一體化研究平臺。下圖是團隊近年數字化學科建設的重要佈局,對每位接受MDT診療的患者實施長期跟蹤與資料收集,涵蓋各種臨床資訊、分子生物學特徵、病情演變、治療流程、隨訪反饋等關鍵資訊。透過深度剖析這些豐富的病例資料,旨在發現隱藏的規律與潛在問題,從而為最佳化診療策略、提升診療效率提供堅實的資料支撐。同時也在學術論壇上進行病例經驗分享,旨在輻射更廣闊的領域。
圖6 數字化學科建設的佈局
除此之外,團隊組織開展了眾多基於MDT模式的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專案,探索更加最佳化的診療方案和治療策略。例如,針對頭頸部腫瘤患者,研究不同治療方法的序貫應用、聯合用藥的療效和安全性等,為臨床實踐提供更有力的科學依據。同時加強與基礎醫學研究團隊的合作,開展轉化醫學研究,將基礎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應用。透過對耳鼻喉疾病的發病機制、分子標誌物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為疾病的早期診斷、個性化治療提供新的靶點和方法,推動學科的發展和診治水平的提升。
雷文斌教授分享道:“MDT的工作極具挑戰,且充滿意義和趣味,極大地促進了整個團隊及學科的發展。近年來,我們在疑難危急重症診療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這都得益於MDT團隊的共同努力。我們與患者彼此成就,共同進步——團隊不斷發展,MDT也讓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治療。團隊也在著手建立遠端MDT會診系統,在此,我誠摯地邀請對MDT工作充滿熱情的醫生或團隊加入我們,協助共贏,攜手為患者帶來最大化獲益“。
專家簡介
雷文斌 教授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醫院院長,大科主任,咽喉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十三屆 咽喉組副組長
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第五屆 睡眠組組長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第十一屆青委 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康復分會頭頸腫瘤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無喉者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 候任主任委員
第七批“廣東特支計劃” (科技創新人才) 領軍人才
第一批廣東省“名醫絕技”獲得者
香港中文大學特聘兼職教授,澳門鏡湖醫院特聘顧問醫生
致力數字健康、虛擬模擬、大資料AI產學研跨界融合創新;專注耳鼻咽喉微創模擬培訓體系及頭頸腫瘤、鼾症等數字化專病研究平臺研創及智慧管理;專攻咽喉頭頸腫瘤機制探索、精準防控和危重救治和診療技術規範同質推廣;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案子課題1項、國自然4項,省/市重點專案7項及國家課程等20餘項,在研經費1500餘萬,主編人衛《咽喉微創手術策略與技巧》、《頭頸外科疑難病例解析》等專著6本,主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獲“十四五”高等教育規劃教材立項;申請國際發明3項,國家專利6項,授權2項,軟著4項,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著近50篇。獲中山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廣東省柯麟教育基金會臨床教學傑出貢獻獎等,第一批廣東省醫師協會“名醫絕技”獲得者。
精彩資訊等你來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