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許久沒見的大學舍友重聚。
話題不自覺地,逐漸轉向了“中年危機”。
似乎過了30歲,生活就滿是各種「不確定性」和突如其來的「風險」。
生了娃的敏敏,看著身邊離婚的人變多,越發擔心這事也會落在自己頭上。
畢竟,日復一日的雞零狗碎已然消磨掉婚姻中的愛與依賴。
剛結婚的琪琪,本想再過幾年二人世界,沒想到公司又出了大變動。
為了保住工作,她選擇了另一條滿是不安的路——懷孕。
仍單身的小米,也經歷著自己的危機:
公司降本增效,她要麼走人,要麼接受近40%的降薪。
與此同時,她的父親突發重症住院,醫療、護理費加起來要近30萬。
而我,即使過得尚可,也總覺危機四伏,心裡發慌。
層出不窮的高風險事件,讓人失去了試錯的勇氣,也抹殺了人生的其他可能性。
在這個時代,中年危機已然不再是專屬於中年人(45歲至55歲)的焦慮,而是所有成年人的“隱痛”。
該如何應對它,將“危機”轉為“機遇”?
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核心是否穩定和強大。
在大多數人眼裡,中年崩盤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它就像辛辛苦苦擺放的多米諾骨牌,只要有一塊倒下,就可能在轉眼之間全然倒塌。
它也是我們行至“中年”,最直接感受到現實困境:
孩子問題、婚姻問題、父母贍養問題、財務問題……問題接踵而至。
為此,我們對每個做出的選擇和決定,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也時時被不安、焦灼和匱乏裹挾,疲於奔命。
然後,開始認命:“不折騰了,就這樣吧”。
可是,越是恐懼危機的到來,也許越該去認真思考:
每天這樣的忙碌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種人生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如果不曾思考這些,我們很容易在「集體無意識」下,不斷進行自我剝削。
然後,離真實自我越來越遠。
比如,重聚閒聊時,敏敏說了一句讓我倍感無力的話:
“糾結了很久,我還是放棄升職了,孩子還是要有人照顧。”
大學期間,敏敏是班裡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獎學金拿到手軟,挑戰杯、主持人大賽等比賽都榜上有名。
可如今,卻像落入了一張巨大的、無形的網,變得面目模糊、意氣不再。
當女性成為妻子,成為母親後,很多人都陷入了一種“集體無意識”:
女性理所應當的要為家庭付出所有。
為了照顧孩子、照顧家庭,犧牲事業、放棄自由似乎也成了一件約定俗成的事。
然後,核心不夠穩定的我們,就會為了滿足別人對自己「賢妻良母」的期待而沖刷掉自我。
當然,那些未曾被意識到的“集體無意識”,不僅僅影響某一部分人。
它一直在無形中塑造著每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
比如,我們對中年危機的感知,常常還來自於工作。
為此,我們努力創造有利條件,拼了命地卷,只為留下來、往上爬。
這正是因為,我們在集體無意識的影響下,判斷“成功”的標準過於單一。
比如,只有留在北上廣才足夠優秀;年薪百萬,坐擁幾套房產,開上哪輛豪車,才算「成功人士」。
我們都沉迷於自己的“身份”,沉迷於那個「被凝視狀態下的自我」。
比如:我的社交媒體形象如何,穿戴什麼品牌才能展示我中產的身份……
當我們花太多時間在“被人凝視時我看起來怎樣”,而沒有足夠的時間“自我凝視”,我們就很難獲得安全感和幸福。
因為,當核心不夠,我們的幸福感就取決於“別人眼中的我是好是壞”。
而這,是非常不可控的。
在外界的凝視、規訓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一步步瓦解掉了自我認同感,否認了人生多樣性的存在。
也許,這才是「中年危機」真正讓人害怕的根源。
關於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認為:
它不止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現實危機; 更是一場“繁華過後我是誰”的意義危機。
如果說前者是如履薄冰的不安和焦慮,後者就是一種“生活安逸,卻還是不開心”的無意義感。
從心理、靈性的角度看,這是來自你內在的呼喚。
呼喚我們去理解藏在自己潛意識裡的秘密,去成為我們自己。
榮格認為,我們的一生中,前半段用於發展自我,後半段則是整合無意識,從而成為我們自己。
而這兩個階段之間的過渡,往往就是由“意義危機”開始的。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就是在40歲的“意義危機”下開始了自我探索。
40歲前,蘭德是一個證券經紀人,有著美滿的家庭,過著平凡但優渥、令人豔羨的生活;
而40歲後,他忽然發現,自己這一生最想要追求的其實是藝術。
於是決定拋下所有出走,從頭開始學習繪畫,哪怕過著食不果腹的落魄生活也不曾放棄。
在蘭德身上,能看到大部分人出現“意義危機”的常規模式:
前半生在外部指標的指引下追求成功; 人到中年,卻突然倍感空虛,覺得人生無意義,就此陷入意義危機。
意義層面的中年危機,常與「人格面具」有關。
這個詞來源於希臘文,本意是指演員在劇裡扮演某個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
在榮格的解釋中,它指的是“修飾”和“美化”自己的人格。
把自己好的、吸引人的一面展現出來,把壞的、陰暗的一面隱藏起來。
這樣的人格面具,代表著我們能夠被社會接受,適應環境要求的理想人格。
在面具的加持下,我們更容易獲得名利和成就。
所以,絕大多數世俗意義上“成功”的人,人格面具都發展得不錯。
但它的害處在於,如果一個人過分沉溺在人格面具背後,人格的其他方面就會受到排斥。
當面具戴了太久,直到把面具當成了自己的真容,我們也會為此付出代價:
犧牲掉真實和完整的自我。
這正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源頭。
人生進入後半段後,意義危機推動著我們去自我探索,成為真正的自己。
在榮格看來,即是擁抱完整的真實自我,實現自性化,完成整合無意識的過程。
而這,也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中年危機,是大部分人都要經歷的一場戰役。
這場戰役也許會相當慘烈,也許會讓我們一蹶不振。
但是,只要定義我們人生的那支筆,還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我們終將鳳凰涅槃,於低谷看見和超越自己。
譬如榮格本人。
他也曾墜入中年危機的深淵:
原本擁有傑出的事業、美滿的婚姻,眾人的尊敬。
卻因學術觀點的差異,與亦師亦父的弗洛伊德徹底決裂,並承受了慘烈的後果。
當時,弗洛伊德在心理學界很有威望,與他割席後,榮格的學說一發表就遭受了嚴厲批判。
朋友、同事紛紛背棄了他,他的感情也遭遇了背叛。
在那段黑暗期裡,他飽受精神分裂的痛苦,一度被幻覺折磨而瀕於崩潰。
“我彷徨了很多年,時間之久,以至於我都忘記了自己還有靈魂。”
痛苦之下,他決心重新審視生活,探索最深處的自我,與潛意識對質。
這段時期的經歷,全都凝結在了他的自傳《紅書》當中——
與導師決裂、被情人背叛,靈魂分裂陷入地獄之人的生命之作。
在《紅書》中,他記錄了自己的夢境、幻象與精神追尋歷程,也寫下了自己掙扎、療愈、超越、重生的一生。
這是一本以文字、詩歌、繪畫等形式展示的自我療愈日記。
這本書的出版,被美國時代週刊譽為“近百年心理學史上尤為重要的事件”。
可以說,《紅書》是榮格留給世界、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學和藝術財富。
如果,你對他的人生經歷感興趣;
或是你也正經歷著“中年危機”或“人生低谷”,那不妨到這本書裡尋找答案。
當然,百年前的心理學鉅著,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閱讀門檻:
因年代久遠,晦澀難懂,對身處不同年代和文化背景的我們來說並不易讀; 而且 它是一本學術書,裡面有不少難以理解的專業名詞; 再加上它被譽為“世界十大神秘天書”之一,記錄了榮格突破天際的腦洞,很難讀懂、讀透。
基於以上考量,為了能幫助有興趣的朋友把《紅書》好好讀懂、讀透。
我們特地邀請了李孟潮老師,為你解讀榮格的這本鉅著!
李孟潮老師作為知名心理治療專家,在精神分析領域有著深厚造詣,他會且用大眾心理學的方式,為你揭秘榮格掙扎、療愈、超越、重生的一生——
立即戳圖,立減30元
優惠時間:2月11日—2月20日
☟開啟自我探索之旅☟
iOS使用者由於小程式支付限制
先領券,再購買☟
35節影片課,隨時隨地可聽
券後僅需129元
相當於每節課僅需3.69元!!!
☟滿滿乾貨,先睹為快☟
無論你是想進一步自我探索
還是更深入研究榮格
都能有所收穫!
▍Q&A
Q1:課程購買後可以申請退款嗎?
A:該課程為虛擬產品,課程一旦開課,不予退款。
Q2:課程可以聽多久?
A:報名後,可永久無限次重複學習。
Q3:報名後如何觀看課程?
A:報名後進入【壹心理精品課】公眾號 → 課程中心 → 我的課程,點選對應課程即可學習。
編輯:小西
圖源:圖蟲創意、Unsplash
學習效果因人而異,由於學習積極性、投入程度等因素可能有所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