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類目錄的推出,對整個醫保支付體系以及醫藥產業的發展來說,怎樣去強調它的重要性都是不過分的。
撰文丨柴妍
國家醫保局於1月17日召開“保障人民健康,賦能經濟發展”主題新聞釋出會,會上官宣2025年內將釋出第一版丙類藥品目錄。
1月22日,“藥創新”組織了“丙類目錄將釋出,對創新藥意味著什麼?”的線上直播論壇。邀請了三位重磅專家,共同探討丙類目錄的重大意義和影響。
專家介紹:
龔剛:北京慧保福達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認定評審專家、曾任泰康養老助理總裁、陽光人壽助理總裁
於保榮: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醫療保險與醫療服務研究中心主任
楊松:天風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醫藥首席分析師
丙類目錄的定位是什麼,
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1.丙類目錄作為基本醫保藥品目錄的有效補充,如何理解它的總體定位?
於保榮教授:我國是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對於醫保來說,是保基本廣覆蓋,目前的甲類和乙類目錄保障能力有限,沒有辦法理想化的覆蓋所有藥品。對於商保公司來說,對於藥品不是十分精通。而對於醫保來說,懂藥品也懂藥企。所以丙類目錄相當於醫保製作一個大菜譜,然後商保公司來選擇什麼菜。
總體而言,丙類目錄的定位,其實是醫保和商保之間打通的一個抓手,醫保發揮自己醫藥上的專業能力,制定這個目錄,商保選擇起來也比較省事兒。
2.哪類藥品有望納入丙類目錄?黃心宇司長會上提到了:丙類目錄聚焦因超出“保基本”功能定位,暫時無法納入醫保目錄,但是創新程度很高、具有顯著臨床應用價值、患者獲益顯著的藥品。如何理解這句話?
於保榮教授:目前我們的醫保談判中,有一個大家都預設的規則,就是“50不談30不進”。即年治療費用超過50萬的藥,醫保是不會和你談判的;而談了後超過30萬的藥,也進不了醫保。這其實就是醫保的保基本原則。
所以,目前有一部分臨床上公認治療效果非常好的藥,目前不在醫保裡,比如CAR-T。價格超過100萬元,當然進不去。這些就屬於創新程度很高、有顯著臨床應用價值、患者獲益顯著的藥品。
此次的丙類目錄,從醫保角度講,也是建立一個新的通道,一些高價但療效好的藥,也可以先放在丙類目錄裡,後續可以再考慮逐漸進入甲類和乙類目錄。這對於藥企來講,也會有一個長遠的期待。
買單人商保如何考量?
3.商保對創新藥的報銷,目前的現狀是怎樣的?丙類目錄相關健康險的有效落地,還需要哪些條件配合?
龔剛總:2023年整個商業健康險的保費收入是9000億,2024年預計是突破1萬億。這裡面一半左右是重疾險,真正走費用、報銷型的純醫療險只有四五千億。為什麼純醫療險的佔比只有一半左右,主要原因就是保險公司控費能力不足。
目前的商業健康險,保險公司使用的是兩個同目錄。同藥品目錄,就是和目前醫保的甲類和乙類目錄相同。同診療專案目錄,即和定點醫院的治療範圍一致。兩個同目錄也是反映出保險公司的控費能力不足。
而目前突破了甲類和乙類目錄的健康險產品,只有兩個險種。一個是百萬醫療產品,一個是惠民保。百萬醫療產品全行業保費規模1000-2000億,惠民保大概200億。這兩個產品都有特藥目錄,但特藥報銷額佔籌資額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而各地惠民保中特藥目錄的藥品種類平均也只在30種左右。
丙類目錄出臺是很好的,但是落地執行仍需要各部門的配合,對進展速度不能預期太高。比如保險的直保公司經營商業健康險產品,通常不會百分之百風險自留,都會按照一定比例去做分保,需要再保險公司的支援。
在多部門協作上,醫保局出了丙類目錄後,不能是單獨行動,也需要三醫聯動,即醫療、醫保、醫藥三個領域的協同推進。比如,保險公司是歸金融監管總局管,需要它來配合。開處方的醫生是歸衛健委管,也需要衛健委的協同。也就是說,不僅是釋出一個目錄,後面還有很多的細節和配套的工作。
另外,在健康險定價上,我們知道,保險是透過大人群來分散風險的。價效比合適的產品才能夠精準的觸達到被保險人,他願意掏錢包來買。只有買的人越多,才能籌集越多的資金。這個需要進入丙類目錄的藥企拿出更有誠意的定價,這樣保險設計出的產品才有吸引力。
在採購量上,醫保局編這個目錄,後續保險公司能有多大的採購量,目前還是不清楚的。
4.丙類目錄的推出,對商業健康險產品設計會產生哪些影響?目前在打通丙類目錄和商保產品之間還有哪些障礙?
龔剛總:目前醫保局和保險公司之間,資料還沒有實現很好的共享和打通,但已經在往這個方向努力了。
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看,高價創新藥對應的疾病發生率是多少,臨床治療的規範診療路徑是怎樣的,保險公司都需要用這些資料去設計產品,平衡淨保費收入和淨賠付支出。更多資料的打通才能讓保險公司設計出適合的產品,不然,比如開發出來的產品貴了,買的人少了,就不能形成大的支付量。
藥品目錄中數量越大,意味著保險公司保障的責任範圍越多,那麼相應賠付也更多,就要有更強的籌資水平。
我們在往一個好的方向上走,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大家不要期待一蹴而就。如果4月份開始著手製定丙類目錄,假設9月份公佈,則保險公司的產品開發也需要一個週期,可能明年才會推出相應產品。
給創新藥企帶來哪些機會?
5.丙類目錄的出臺,會給創新藥企帶來哪些機遇?
楊松總:丙類目錄的推出,對整個醫保支付體系以及醫藥產業的發展來說,怎麼樣去強調它的重要性都是不過分的。
從創新藥企經營的角度來說,公司更多的是考慮產品生命週期的價值最大化。醫保一直在講支援真創新,核心邏輯就是藥企要有好東西拿過來。好的藥,可以先進丙類目錄,在裡面呆一段時間,再考慮進甲類或者乙類。所以,丙類目錄我的理解是藥企獲得了一個新的選項。
6.丙類目錄是否會影響藥企的研發策略和市場準入計劃?
楊松總:我理解這個問題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研發方面,一部分是銷售方面。從研發角度講,我覺得影響很小。藥企在定研發策略的時候,不會特別考慮競爭對手的產品到底在哪個目錄。但是在銷售策略上的制定上,肯定會有很大影響,因為藥企它多了一個選項。藥企會從藥品的生命週期,考慮如何商業價值最大化。第一種選擇是就呆在丙類目錄裡,不去基本醫保了。第二種選擇是先在丙類目錄呆一段時間,後續再考慮進基本醫保目錄。所以,從策略角度看,藥企選擇變多了。
大家最關心的藥價問題
7.丙類目錄的商保結算價格,將由國家醫保局組織商業保險公司與醫藥企業協商確定。藥價未來會是怎樣?
楊松總:價格肯定是目錄當中最核心的部分。商保和藥企會協商定價。用“協商”這次詞,就說明行政的意味弱了一些。丙類目錄相當於一個小試驗田,給大家一個探索空間。我個人預測這次目錄中的藥品品種不會超過50個,在這樣的數量下,會有很多可探索的思路。
於保榮教授:前面集採國談的時候,會有新聞報道說,藥品平均降幅50%多。這次因為是商保的目錄,而且不帶量,我覺得整體降幅應該會低一些,我個人猜測也許是降20%-30%。
龔剛總:商保公司是真正的買單人,丙類目錄出來,需要考慮開發什麼樣的保險產品,對應什麼樣的人群。惠民保已經先行一步,但是做的規模太小了。而且惠民保的特點是對於年齡、性別等不同人群都是同樣的費率,這些可以在未來丙類目錄對應的健康險裡進行完善。不同人群對應不同的風險,也對應不同的支付能力,這些都可以進行分層設計。
另外,如果能把丙類目錄裡藥品的量做大,就能和創新藥企談出更好的價格,這樣就能形成良性迴圈。如果量做不大,就是死衚衕,也發展不好。
政策還會面臨哪些挑戰?
8.在支援落地應用上,醫保局對於丙類目錄藥品可不計入醫療機構基本醫保自費率指標,符合條件的病例,原則上可不納入按病種付費範圍,實行按專案付費。這個政策後續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於保榮教授:我們政策的制定,不應該是打補丁式的,而應該是一個長期的普遍性政策。丙類目錄如果藥品數量少,10-20個藥,可以制定簡單的規則;但如果數量多,100-200個藥,也都能不納入DRG嗎?是不是到時候也需要協調。
公立醫院有兩個婆婆,一個是醫保局,一個是衛健委。醫院的績效考核,比如藥佔比,還是很強的指標。從醫院角度看,如何選擇用藥?比如,同一種病,到底是選擇醫保乙類目錄的藥,還是選擇DRG之外按專案付費的丙類目錄藥,這些都值得大家去思考。我個人的觀點還是政策需要做更多長遠的考慮。
楊松總:我們的政策確實有一些是打補丁式的。醫生會面臨如何選擇甲、乙類目錄和丙類目錄藥品的問題。另外,如果丙類目錄的藥品數量越來越多,是不是又回到了按專案付費,需要思考如何和DRG協調。
不過,我天生是屬於樂觀主義者,我覺得可以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無論是打補丁也好,還是先過渡也好,可以先實施,後面再逐步完善。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