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PD-L1抑制劑在聯合方案中顯示出更優ORR和安全性。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道腫瘤研討會(ASCO GI)為我們帶來了消化道腫瘤領域諸多最新研究進展,近年來隨著免疫治療的不斷探索,尤其是以PD-1和PD-L1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為消化道腫瘤患者帶來了治療方式的革新和生存獲益的改善。肝內膽管癌(iCCA)是繼肝細胞癌(HCC)之後第二常見的惡性原發性,呈現高度的異質性和侵襲性,手術切除是iCCA的主要治療手段,但70%-8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失去手術機會[1],生存期通常小於1年。對於不可切除的iCCA,亟需探索有效的治療手段。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HCC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也已有多款ICIs陸續獲批上市使用,而PD-1/PD-L1抑制劑在治療iCCA是否有所差異。此次大會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李少華教授團隊牽頭了一項比較PD-1和PD-L1抑制劑聯合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及靶向治療不可切除的iCCA的療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回顧性研究[2],這項多中心研究納入來自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防治中心、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PI:戴維教授)、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PI:鍾鑑宏教授)的患者資料,研究結果以壁報形式公佈,引起廣泛關注。醫學界腫瘤頻道特別邀請這一研究的研究者(PI)李少華教授深入解讀研究結果,特此整理,以饗讀者。
研究背景
ICIs聯合HAIC和靶向治療在不可切除的iCCA中顯示出了良好的抗腫瘤活性。本研究旨在比較PD-1和PD-L1抑制劑在這一聯合方案中治療iC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在這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中,我們納入了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接受ICIs + HAIC +靶向治療的iCCA患者。採用傾向性評分匹配(PSM)來減少混雜因素。研究分為兩組:PD-L1抑制劑(度伐利尤單抗)+ HAIC +靶向治療組(A組)和PD-1抑制劑+ HAIC +靶向治療組(B組)。研究比較了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總生存期(OS)和客觀緩解率(ORR)。根據CTCAE v5.0標準評估不良事件。
研究結果
共有331例患者符合納入標準,並被納入分析,A組有31例患者,B組有300例患者。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間OS和PFS無顯著差異(中位OS: 17.7vs.25.3個月,P=0.161; 中位PFS: 8.3個月vs. 10.0個月,P=0.534)(圖1)。
圖1 OS(左)和PFS(右)生存曲線
採用PSM後,A組有30例患者,B組有86例患者。根據改良的RECIST標準,A組的ORR顯著高於B組(48.4% vs. 28.6%,P=0.031)(圖2)。然而,兩組間OS和PFS無顯著差異(中位OS:17.6vs.22.8個月,P=0.679;中位PFS:10.0個月vs. 9.0個月,P=0.413)(圖3)。
圖2 PSM後的疾病緩解情況
圖3 PSM後的OS(左)和PFS(右)生存曲線
所有患者(113例)均發生了不良事件(AEs),其中A組3-4級AEs發生率為10.6%(12例),B組3-4級AEs發生率為39.8%(45例)。A組3-4級AEs發生率相較於B組有降低趨勢(40.0%vs.54.2%,P=0.182),儘管這種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論
本研究發現,在ICIs聯合HAIC和靶向治療不可切除的iCCA的治療中,PD-L1抑制劑+HAIC+靶向治療,相較於PD-1抑制劑+HAIC+靶向治療表現出優越的ORR和更良好的安全性。
專家點評
iCCA是高度侵襲性肝惡性腫瘤,近年來其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發病率不斷增加。 外科手術是根治iCCA的唯一手段,但由於iCCA發病隱蔽、進展快、侵襲性強等特點,30%以上的患者在確診時就已出現肝內多發轉移或腹膜轉移,喪失根治性切除的機會。 隨著對iCCA的免疫學特性研究和多項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探索,不僅極大豐富了這類患者的系統治療手段,也為iCCA患者帶來了新的生存希望。
此前的研究探索表明,ICI單藥治療iC CA顯示出來一定療效,但對患者預後的改善仍欠佳。因此,探索免疫聯合治療模式成為一大研究熱點。從機制上看,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將促使區域性腫瘤血管正常化,促進區域性免疫細胞浸潤,將免疫“冷腫瘤”轉化為免疫原性的“熱腫瘤”,增強了對免疫治療的反應;免疫反應的發生則促使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生長來促進新生血管正常化,同時,化療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抗原又能促進免疫反應的進一步活化。因此,靶免聯合HAIC的治療策略在理論上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而PD-1/PD-L1抑制劑在聯合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上是否存在差異不得而知,因此,這一研究進行了相關探索。研究結果表明,PD-L1抑制劑(度伐利尤單抗)相較於PD-1抑制劑,聯合HAIC和靶向治療iCCA患者儘管在PFS和OS上無顯著差異,但在ORR和安全性上,PD-L1抑制劑聯合方案更優於PD-1抑制劑聯合方案。
此前在TOPAZ-1研究中,探索了PD-L1抑制劑度伐利尤單抗聯合吉西他濱和順鉑(GC)化療對比單純化療在不可切除的晚期或轉移性膽道癌(包括肝內、外膽管癌,膽囊癌)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結果表明度伐利尤單抗聯合GC化療組的mOS達到12.9個月(HR=0.76),PFS、ORR均達到陽性終點[3]。這也是是十年來在膽道癌領域首個取得陽性結果的全球Ⅲ期臨床研究。基於TOPAZ-1研究,度伐利尤單抗聯合GC方案成為晚期iCCA一線治療新標準,獲得國內外指南一致最高等級推薦。目前,對於iCCA的生存獲益仍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探索,例如PD-L1抑制劑聯合靶向及HAIC的治療模式已經顯示出一定的積極治療前景,但不同的藥物組合、HAIC與全身系統治療的標準化治療程式等仍存在爭議。未來,進一步探索最佳藥物的組合、HAIC最佳治療週期等問題,有待更多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援,以期達到最佳的臨床療效和最優的生活質量。
專家簡介
李少華 教授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肝臟外科
中共黨員、醫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肝臟外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華志願者協會中西醫結合專委會肝膽外科組副組長
廣東省醫學會肝膽胰外科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肝癌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民族醫藥協會肝膽腫瘤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秘書
廣東省肝臟病學會肝膽腫瘤精準治療委員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
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青年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肝膽青年專家工作組專家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肝膽胰外科學分會圍手術期管理及加速康復學組委員
中國醫促會肝膽疾病防治分會委員
中國醫促會國際教育培訓分會委員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外科技術創新與推廣分會理事
廣東省肝臟病學會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藥學會肝膽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肝臟病學會肝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老年保健協會肝癌MDT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器官醫學與技術學會腫瘤介入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器官醫學與技術學會肝癌MDT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精彩資訊等你來
參考文獻:
[1]戴依哲,夏勇,郭澤毅,等. 肝內膽管癌免疫治療的進展及挑戰[J]. 肝膽外科雜誌,2024,32(2):153-157. DOI:10.3969/j.issn.1006-4761.2024.02.017.
[2]Xinhao Xiong,et al. Comparison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D-1 and PD-L1 antibodies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and target therapy for unresectabl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2025 ASCO GI#Abstract 553.
[3]Oh DY, He AR,Qin SK, et al. 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from the Phase 3 TOPAZ-1 study of durvalumab or placebo plus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iliary tract cancer.2022 ESMO. Poster 78P.
*此文僅用於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