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吃撐的經歷?吃之前恨不得有八張嘴,吃之後難受得坐立不安,尤其是到了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其實很多病都是被“撐”出來的,偶爾大吃一頓,就能對器官造成傷害!
什麼原因讓人“管不住嘴”?
人人都知道吃得多、吃得雜對健康有害,但是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住,這是為什麼呢?
零食誘惑
不少人會在家裡、工位上準備小零食,這樣的弊端就是會不知不覺就吃很多。週末再和朋友約上幾頓大餐,那真是讓食慾“解放”,一邊聊天一邊吃,更容易在無意識間超量進食。
激素失衡
機體分泌的瘦素和生長激素釋放肽,均屬於“飢餓激素”,分泌量在餐前增加、在餐後減少。
睡眠質量差、運動不足或蛋白質攝入不足等因素,會打亂這兩種激素的分泌,從而激發食慾。甲亢、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也可能導致吃得多但餓得快。
情緒刺激
當遭遇壓力、情感挫折、孤獨時,很多人會讓自己“吃點好的”,來緩解不佳情緒。這屬於情緒化進食,能啟用副交感神經,促進多巴胺的分泌,使人獲得片刻的愉悅感。
節食反噬
減重人群可能會暴飲暴食,原因是平時飲食太過限制,造成皮質醇(壓力激素)水平過高,阻礙了飽腹訊號抵達大腦,增進了食慾,讓人更想吃甜品、奶茶等高熱量食物。
吃撐後,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
有研究稱,“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據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代謝》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一兩頓大餐不會造成明顯傷害,但身體內部可能已經亂作一團,後續甚至會加重代謝紊亂,繼發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脂上升等問題,可謂是從頭傷到腳!
大腦供血受影響
當胃內充滿食物,為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大量血液會優先供應胃腸道,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人不僅易睏倦、反應遲鈍,嚴重時還可能增加腦中風風險。
心肺受擠壓
身體內部空間有限,胃迅速膨脹至正常飲食時的數倍後,只能去擠佔心、肺等其他器官的位置,造成肺部擴張受限。
所以短時間內進食大量食物後,常會讓人有種“撐得喘不上氣”的感覺,並且可能引發呼吸困難、胸前區不適,甚至心肌缺血、心絞痛等情況。
胃部被“灼燒”
正常情況下,胃消化一頓飯需要2~4小時,但一頓大餐後,即使胃部加大胃液的分泌,也需6小時左右才能消化完。
部分胃液還可能反流進食管,造成胃灼熱,出現“燒心感”,甚至有少數人的胃壁因過度撐大,出現血液迴圈障礙,引發區域性壞死、出血和胃穿孔。
增加腎臟負擔
飲食過量會傷害人的泌尿系統,因為過多的非蛋白氮要從腎臟排出,勢必加重腎臟的負擔。
胰腺會“自殘”
胰腺是機體第二大消化腺,會因大量高脂、高糖食物進入高強度工作,加大胰液的分泌。若胰腺無法在短時間內排出胰液,便會開始“自我消化”。
如果同時攝入大量酒精,胰腺區域性受到刺激,可出現炎症反應,更易誘發急性胰腺炎,輕則引發急性腹痛,重則有生命危險。
免疫被削弱
《自然免疫》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突然的一頓高脂大餐,足以使全身免疫進入短暫的抑制狀態,增加腸道對致病菌的易感性。簡單來說,每吃一頓大餐都會開啟限時的致病性感染“視窗”。
糖尿病
雖然偶爾吃多吃撐不會影響長期健康,但長期過量飲食會導致肥胖,進而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胰島素抵抗本身與長期過量飲食密切相關,當血液中過多的糖分降低激素胰島素在細胞中儲存血糖的能力時,就會阻止血細胞將血糖轉化為能量,並使血糖水平更難控制。
吃多了以後怎麼辦?
大餐後第二天,即使食物已消化完畢,但各大器官還是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亢奮和混亂,需要給予恰當的“安撫”。
少量多次飲水
高脂、高糖食物中,鈉含量通常也不少,充足的飲水能加快機體代謝,可適當多喝些白開水、綠茶或檸檬水,以少量多次為宜,達到2000~2500毫升,加速鈉的排出。
補充膳食纖維
大餐中往往缺乏蔬菜、水果,易引發便秘等問題。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食物殘渣的排出,建議多吃黃瓜以及富含鉀離子的食物,比如香蕉、土豆、海帶、菠菜等,有助加速鈉離子的排出。
讓腸道動起來
建議飯後20~30分鐘做點輕量運動,比如站立、散步,可減輕飯後不適。
若腹脹持續時間較長,可服用健胃消食片等藥物幫助消化。第二天可適當做些力量訓練,消耗體內過剩的糖原和多餘的熱量。
為了減輕身體負擔,有些人在大餐後會限制飲食甚至節食,這可能會適得其反,加重胃腸的損害。保證三餐正常飲食即可,但需少吃高熱量的加工食品。
如果大餐後出現劇烈嘔吐、腹痛、發熱、腹瀉等不適,可能是胃穿孔、急性胰腺炎、腸胃炎的訊號,需儘快就醫。
本文綜合自:
①2024.11.26生命時報《每一次“吃撐”,多個器官會受到傷害》
②2024.03.26上觀新聞《長期吃太飽危害有多大?這些病都是“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