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不論是朋友相見還是親人相聚,總少不了一起吃頓飯,而大量的聚餐應酬也就給“它”的感染製造了可乘之機。
一人感染,全家中招,還可致癌!小心你的胃被這種細菌“攻陷”!
一、唯一能在胃酸裡存活的細菌,與密切相關!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新發胃癌病例高達120萬例,而中國新發胃癌病例佔比高達40%,名副其實的“胃癌大國”。
越來越多臨床資料證實,仍是導致胃癌的主要危險因素。早在2012年,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將幽門螺桿菌列為一類致癌物。據悉,中國人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比例約60%,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幽門螺桿菌是唯一能感染胃部的有害菌,獨特的菌種結構和分泌功能使它能在胃部強酸環境中生存,也不會因為胃部蠕動排空而排出體外。長期感染幽門螺桿菌的胃部,在受到慢性炎症反應影響後,胃粘膜細胞癌變的風險和機率也會升高。
還有一項來自13個國家的國際研究指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胃癌的危險性會比非感染者高出6倍,倘若能根除幽門螺桿菌,那胃癌風險則能降低34%。在更早的1994年,世衛組織其實就將幽門螺桿菌認定為第一類胃癌危險因子。
幽門螺桿菌的主要途徑是糞-口、口-口傳播,還有家庭聚集的現象。這是因為家庭成員間接觸密切,在共用餐具、食物時,就可能造成幽門螺桿菌在家庭內部發生傳播。生活中,如果家庭中有一人檢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其他家庭成員最好也進行排查。
二、積極治療幽門螺桿菌,胃癌將會是少見
最近幾十年的研究,讓我們對幽門螺桿菌的認識越發深刻,也越來越清楚治療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根治幽門螺桿菌可大大減少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
去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遊偉程、潘凱楓、李文慶團隊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共同開展的研究,發表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上。
該研究對胃癌高風險地區進行大規模研究,共選擇180284名25-54歲成人進行長達11.8年的隨訪調查,發現與感染幽門螺桿菌但治療失敗的人相比,接受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的人胃癌發病率會有所降低,尤其是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的人,胃癌發病率顯著降低。
研究團隊表示,假設根除幽門螺桿菌在全國都具有類似收益,保守估計,接受幽門螺桿菌治療後,中國每年可預防超85000萬例胃癌病例。
這項基於25-54歲成人的大規模對照研究,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治療科降低胃癌風險。該研究結果也強化證據基礎,支援成年早期在高風險地區實施大規模幽門螺桿菌篩查與治療,是預防胃癌的公共衛生政策與臨床實踐。
那麼,生活中如何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常見症狀包括腹脹、噁心嘔吐、上腹痛、食慾減退等,嚴重感染可引起胃腸潰瘍,導致慢性節律性上腹痛,潰瘍發作時還可能有嘔血、便血表現,持續發展可導致胃或十二指腸穿孔,表現腹部的壓痛或反跳痛。
要注意並非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都會有症狀表現,不分無症狀攜帶者仍然可能將病菌傳播給他人。對於高危人群應當進行規範且合理的體檢,積極預防幽門螺桿菌。
感染幽門螺桿菌但不接受治療是很難自行清除的,建議無論有無症狀和併發症,只要感染就要去正規醫院積極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像淺表性胃炎經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癒後,幾乎完全能預防胃癌的發生。
三、做好4點,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很容易透過口口和口糞經常傳播,而生活中想要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那惡魔以下4點一定要做好。
1、避免家庭性感染
幽門螺桿菌易在家庭中傳播感染,因此養成良好的衛生與飲食習慣很重要,比如避免口對口餵食嬰幼兒,增強使用公筷意識,實行分餐制,定期對餐具進行消毒等。
2、改善飲食習慣
日常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喝生水或吃生的食物,飲食要儘量多樣化,避免挑食,也不要吃黴變的食物,還有煙燻、醃製、辛辣刺激的食物也要少吃,避免飲酒。
3、注意口腔衛生
幽門螺桿菌會在齲齒或牙垢上生長繁殖,導致口腔異味,建議養成早晚刷牙以及餐後刷牙或漱口習慣,也要注意定期更換或消毒牙刷牙杯用具。
4、避免重複和交叉感染
若家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其他家庭成員也要儘早檢測和治療,同時避免共用茶杯、餐具等個人用品,避免重複和交叉感染。
世衛組織已明確幽門螺桿菌是胃癌危險因子,幽門螺桿菌透過導致胃部炎症而提高胃癌的風險。幽門螺桿菌能耐受胃部強酸環境,是無法自行清除的,一旦有感染跡象或者是高危人群,建議儘早就醫檢測,確診後也要規範治療,只要根除幽門螺桿菌,就能大大降低胃癌風險。
參考資料:
1.《Nature:山東18萬人追蹤12年,根除幽門螺桿菌,真的能降低胃癌風險!》.李藥師談健康.2024-08-02
2.《Nature Medicine:北大團隊大規模研究證實,根除幽門螺桿菌,可將胃癌風險降低近20%》.生物世界.2024-08-01
3.《防“幽”於未然,護“胃”享健康——幽門螺桿菌預防全攻略》.中國疾控中心.2021-11-2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