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教養和三觀是在一點一滴中形成的。
這個寒假,家長們開始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進行價值觀教育吧,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成為舉止得當、三觀正的孩子。
作者 | 番茄媽
認識一對鄰居夫婦,平常工作特別忙碌,經常早出晚歸。
但是他們的一雙兒女卻特別優秀,謙遜有涵養會說話,三觀還特別正。
前幾天,我偶遇其中的父親,便忍不住請教他教育的秘訣。
他告訴我:
“其實他們並沒有刻意教育孩子,而是滲透在生活的各個細節裡。
因為教育從來都沒有一個具體的模樣,任何一個場景,都可能當作教育的機會。
比如正好現在孩子放寒假了,自己也難得過年休息,這就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機。”
不由得醍醐灌頂。
記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
“生活與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
摩擦者與被摩擦者都起了變化,便都受了教育。”
每個正直、善良、勤勞、孝順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教導。
寒假正是教育孩子,給孩子價值觀教育的好契機。
家庭大掃除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春節將至,按照傳統,許多家庭開始大掃除,力求以最整潔的環境迎接新年。
但是很多家庭在進行大掃除的時候,都沒有叫孩子一起,而是父母二人默默完成了一切。
當你捨不得用孩子時,也是剝奪了體驗勞動辛苦,學會承擔的機會。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打掃,各司其職,把房子裡裡外外清掃一遍。
整個過程,不但能帶動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還能提升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當看到窗明几淨、煥然一新的房子後,孩子也會生出一種家庭主人公的意識。
對於孩子的放假安排,李玫瑾教授也主張:
一定要給孩子安排家務活,而不是都去上補習班。
如果孩子從來都不承擔家裡的事,對家庭都沒有責任感,你老了還能指望孩子會多麼孝順你,對社會有多大的責任感嗎?”
初二女孩張躍瀛,寒假一到,就主動擔任家裡的“打雜師傅”。
學習之餘,她每天負責給家人做一些簡單的飯菜、收拾廚房、擦拭餐桌、搞好衛生......
能為家裡出一份力,張躍瀛心裡滿是成就感。
張爸爸欣慰地表示:孩子學會分擔家務活,感受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自然就懂得愛家庭,願意為家庭出力。
趁著寒假和過年,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吧。
只有親身體驗過生活的苦、勞動的累,他才能懂得什麼叫責任、什麼是擔當。
和親朋聚餐
培養孩子的禮儀教養
記得參加過一個家庭聚餐。
親戚有個7、8歲的小女孩,打扮得光鮮亮麗的,可沒想到,在餐桌上特別沒禮貌。
夠不著菜,她就直接站在了椅子上,拿著筷子在盤子裡扒來扒去,弄得一片狼藉。
而且吃飯時還不老實,一會敲碗,一會吧唧嘴。
後來,桌上上了一盤雞翅,小女孩面露喜色,使勁轉轉盤把雞翅轉到自己面前,然後不斷地朝自己碗裡夾雞翅。
最後盤裡子只剩了3、4個雞翅,一桌大人都忍不住面面相覷。
都說飯桌上的表現,最能體現出一個孩子的規矩和教養。
看同桌另一個小女孩的表現就讓人舒心的多。
她安靜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夾菜只夾自己面前的,夠不到的就請求別人幫自己夾一下。
別人夾菜給她,她也會很有禮貌的說一聲“謝謝”。
遇到自己喜歡的菜,她也不會一次性夾很多。
不得不說,兩個孩子的教養和品格相比,高下立現。
餐桌,就是孩子教養的課堂。
每個懂禮貌、有教養的孩子,都少不了父母從小在餐桌上的監督、教導。
春節期間,最少不了各種家庭聚餐。
這個時候,就是給孩子立規矩、教孩子辨是非最好的機會。
可以參考郭德綱給兒子郭麒麟定的飯桌規矩,比如:
吃飯不能吧唧嘴;
全家一起用餐時,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
如果來客人了,家裡好吃的都要先緊著客人吃;
給客人添飯不能問:“還要飯嗎?”而是問:“給您再添點?”
父母一定要儘早引導孩子,給孩子定下各種規矩。
一個舉止得體、彬彬有禮的孩子才會受歡迎,將來走到哪裡也會惹人愛、吃得開。
走親訪友
教孩子尊敬長輩
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藏曆新年,一個藏民家裡燉了一隻土雞。
3歲的兒子小旺扎,在一旁直淌口水。
好不容易等到出鍋,媽媽卻讓小旺扎把雞腿放進爺爺碗裡。
小旺扎不太情願,手裡抱著碗,眼裡轉著淚珠:“這是我的,旺扎也要吃雞腿。”
但媽媽卻溫柔地告訴他:
“爺爺老了,牙齒越來越不好,能吃到的好東西也越來越少。
旺扎還小,以後吃雞腿的機會還有很多,好東西要先讓給爺爺。”
在媽媽不容妥協的堅持下,旺扎乖乖把雞腿放到爺爺碗裡。
平常我們在家,總是習慣以孩子為中心,把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
這樣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私冷漠,以為世界都是圍著他轉。
過年走親訪友,就是把尊敬長輩的觀念,植入孩子內心的最好時機。
出發之前,父母要教會孩子給長輩拜年的禮節,尊敬的稱呼、禮儀不可少;
提前帶孩子一起為老人家備份禮物,並且讓孩子當面送給老人,給他表達孝心的機會。
在外不管是吃水果、還是吃飯,都要等長輩先吃過其他人才能吃。
今天你教他尊敬長輩,明天他自然也會孝順父母,學會感恩,不會把一切當做理所應當。
處理壓歲錢
幫孩子建立良好的金錢觀
一到春節,孩子們都會收到一筆數額不小的壓歲錢,如何處理壓歲錢成為每位父母的難題。
首先,孩子的壓歲錢一定不能隨便沒收。
知乎上就有位爸爸,帶著8歲女兒回老家過年。
女兒收到2千多元壓歲錢,他擔心女兒亂花,便強行收了起來,結果,女兒和他產生激烈爭吵,還在寒夜裡離家出走了。
但是如果全部教給孩子保管,確實也不太妥當,孩子很可能會大手大腳,無節制地亂花。
其實壓歲錢完全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價值觀。
父母可以把壓歲錢的使用權交給孩子,但要和孩子一起協商,將壓歲錢分成三份。
- 10%用於日用零花錢;
去年女兒收了1萬壓歲錢,我就把1000元拿出來當作零花錢,平均到每個月裡發給女兒。
- 40%用於實現夢想
每個孩子都會有或大或小的夢想,買一套藏書、去迪斯尼樂園、買相機等等。
這40%的壓歲錢可以存起來,用來完成孩子們的夢想,讓他擁有多姿多彩的快樂。
- 50%用於儲蓄和投資
研究表明,5-14歲的年齡是財經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讓孩子接觸儲蓄,貸款,利息等金融類的概念,是個非常合適的時機。
對於6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教他一些簡單的投資概念,讓他看到錢生錢的魔力。
《窮爸爸富爸爸》裡有句話:
“即使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也有其他人取代你來教,這個人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
學會跟錢打交道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壓歲錢就是這堂課最好的契機。
一家人吃飯
教孩子懂得奮鬥
羅振宇講過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
他平時比較忙,沒時間陪兩個女兒,後來他想到一個方法:
每天早上,和孩子吃完早飯之後,就跟她們“彙報工作”,講自己昨天去公司幹了什麼,見了誰,中午吃了什麼。
雖然女兒並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她們聽得津津有味。
對她們來說,不僅能感受和體諒父親工作的辛苦;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會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明白努力奮鬥的意義。
見過不少孩子,從小衣來張口,飯來伸手。
他們不懂得工作的辛苦,也不知道每分錢的來之不易,一切都享受得那麼理所當然。
更可怕的是,他們會在這樣的無知中,糊里糊塗地完成學業,懵懵懂懂地走上社會,過著渾渾噩噩的人生。
所以,我特別建議父母趁寒假的機會,在飯桌上和孩子聊聊自己過去一年的工作;
聊聊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付出的努力,以及獲得的榮譽和成績。
他會知道,父母的早出晚歸與忙忙碌碌究竟是為了什麼,更是為了誰。
他會知道,每一分錢都是有分量的;
他會知道,每一份工作都不容易,但是一分辛苦就會換來一分收穫;
他會知道,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精彩,想要擁有選擇的權利,就少不了當下的努力;
就像特斯拉CEO埃隆的母親梅耶·馬斯克說的:
要讓孩子在父母努力工作的環境下長大,知道越努力地工作,就會得到更好的成績,獲得更大的幸運。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家庭、父母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對於人的一生來說,很多知識都可以透過繼續教育或其他方式來彌補。
唯有品格和三觀的養成是從小塑造的,定型後就再也難以改變。
我們今天給孩子提供了怎樣的教育,將來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教給他們正確的是非價值觀,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點個“贊吧”,這個寒假,我們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