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選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十一期(總第781期)
【按】春節前最後一篇公眾號文章。龍年將至,祝關注“水寒說語文”的各位新老讀者龍年大吉,事事順利!
從“那三年”開始,我就線上做《論語》的公益分享,每週一次,一共用八十一次講完了《論語》。講完之後,寫了一個總結。具體參見:
之後又用了九十次課,依舊是每週一次,偶爾因事暫停,最終在去年年底講完了《孟子》。原本講完之後應該馬上再做一個總結,但各種原因,就從陽曆新年拖到了舊曆新年。
《孟子》講完之後,還講什麼呢?開始講《大學》,又分享了三次,寒假因事暫停,開學之後接著開講。《大學》之後,準備講《中庸》。《中庸》之後呢?可能是《史記》或者《古文觀止》等,反正會持續進行下去。
因為要給別人分享,所以,每次備課,就要特別認真,大概其,差不多不行,總要逐字逐句地細摳,常常是每次分享一小時,但備課卻要花三小時甚至五小時。
饒是如此,也還有相當數量不能“落實”的情況,因為經典中的一些語句,從古至今,就多種解釋並存。凡遇到這種情況,要麼在分享時擇善而從,要麼把多種解釋都羅列出來,供受眾自行判斷。
初中階段,在教材中只有有限的幾章關於《孟子》的節選,較早之前是選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魚我所欲也》兩篇作為課文,後來又增選了《富貴不能淫》一篇。實際上,只讀這有限的幾章遠遠不夠,不能奢望讀了這三篇就能讀懂孟子。只有老老實實地把《孟子》全書通讀若干遍,才能發現孟子的偉大。
讀《孟子》,我常常有這樣一種感覺,孟子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物,但他的很多認知和論述,即使放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也不算落後,甚至可以說依然遙遙領先。孟子所講的很多常識,到今天依然有反覆申說的啟蒙價值。
我以為閱讀經典,除了“知句讀”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用經典觀照現實”,如果經典不能走出紙面,不能和現實相聯絡,那經典的意義和價值就大打折扣,甚至是廢紙一堆。
下面,從《孟子》選出25則,不做翻譯,僅談一點兒我的閱讀感受,作為分享完《孟子》之後的總結。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罪歲”,把問題歸結於天災是很容易的事,但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沒有這種意識,就永遠無法做到“天下之民至焉”。
2.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不為”還是“不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情形,但卻總有人要把“不為”歸結為“不能”,為什麼?無非是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而已。
3.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的這段話振聾發聵,在我看來,一點都不遜色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歷朝歷代只知有皇帝,不知有仁義的那些所謂忠臣孝子,和孟子比起來,提鞋都不配。
4.“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行止非人所能,但依然該行的要行,該止的要止,所謂盡人事,知天命,或者也可以說“知其不可而為之”,才是看破了生活真相之後的一種勇氣。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章句下》
域民,固國,威天下這對歷代統治者而言都是大事,甚至可以說是目的。但多少人知道這“不以……”,“不以……”,“不以……”之後,要“以”什麼呢?統治者知不知道其實並不太重要,關鍵是被統治者明不明白。
6.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孟子•公孫丑章句下》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能做到者有幾人?“無官一身輕”,不過是絕大多數人的自嘲罷了,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吾進退,綽綽然有餘裕”呢?非牛人不能為也。
7.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章句上》
“天下國家”,到後世大多變換順序,說成“家國天下”,本來這個順序變換是對的,誰是本,誰是末,本應該是很清楚的事,但卻被有意無意地顛倒了,反不如孟子理解得通透了。
8.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孟子•離婁章句上》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常常因為是弱者,於是就得到天然的同情。然而,有沒有想過,水有源,樹有根,皮褲套棉褲,必定有緣故?動不動就侮辱,動不動就跳腳,實在缺乏最基本的自信。
9.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離婁章句上》
盯著一個人的眼睛看,眼睛是沒法撒謊的。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懂得識別微表情,裝得了一時,裝不了一世。當然,前提是自己要“正”。你裝你的,我看我的,不揭穿,不是不知道。
10.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章句上》
孟子認定“好為人師”是“人之患”,確實是大智慧。“為人師”不是問題,但“好為人師”,確實會帶來大麻煩。
11.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孟子•離婁章句下》
“窮家難捨,故土難離。”為什麼會“去”和“徙”,那都是被逼的,不得已罷了。
12.孟子曰:“人有不為也,然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章句下》
人人都追求“有為”,然而孟子卻先關注“有不為”。應該先確定底線,然後再談高線,否則,只盯著高線,很可能底線會不斷被破掉。
1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章句下》
如何能“左右逢其原”,能靈活運用,僅僅從學習角度上來思考,也有其巨大的意義。“左右逢其原”的根本是“深造之以道”。然而,現在的學習卻大多數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已,是拔苗助長而已。
1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還是從教育角度來談對這句的理解。“好奇心”、“興趣”等等本就是與生俱來的“易生之物”,然而,為了“育分”,於是對什麼“好奇心”、“興趣”之類,都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這麼幹怎麼可能會好呢?
15.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
雞犬是實物,看得見摸得著。所以,丟了之後就想著去尋找。“心”丟了,就不知道去找,因為“心”看不見,摸不著。“學問之道”何在?無非是“找心”的過程罷了。當下,多少人丟了“心”,只是每天茫茫然奔命呢?
1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孟子•告子章句上》
帕斯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如果他和孟子相遇,兩個人一定會心有慼慼焉。一個人如果不思,那和犬馬有什麼區別呢?“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中間還應該有兩句:“大思則大得,小思則小得。”
17.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孟子•告子章句上》
教要循著規矩教,學也要循著規矩學。然而今日,則常常不循規矩,把技巧或者套路當成寶貝,非要尋求立竿見影,實在是本末倒置了。
18.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孟子•告子章句下》
“長君之惡”與“逢君之惡”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危害卻相去甚遠。多少“今之大夫”,依然為了雞零狗碎的那點兒私利而“逢君之惡”呢?這大約和孟子對人性的判斷正相反。如何避免這種“劣幣驅除良幣”的情況出現呢?值得深思。僅僅依靠人性,恐怕不行。
19.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下》
“不屑之教誨”,放在今天,恐怕早都被扣上了不負責任的大帽子了吧。揹著,抱著,求著,才顯出一個老師的負責任來,教不再是“多術”,而是一刀切,悲夫!
20.孟子曰:“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孟子•盡心章句上》
這個也想試試,那個也想試試。這山望著那山高,怎麼可能有所成呢?不管是孔子的“譬如為山”,還是孟子的“闢若掘井”,談的都人類最根本的道理之一,那就是持之以恆。
21.孟子曰:“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飢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飢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孟子•盡心章句上》
餓了想吃,渴了想喝,這是本能。然而,餓大勁兒了,渴大勁兒了,就必然失去“飲食之正”,同理,“心”如果偏得大了,再想得“正”,那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第一顆釦子要繫好很重要。
22.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盡心章句上》
如今,動輒放棄,本末倒置,緣木求魚者多矣。“進銳”是人人所渴望的,但並不是人人都知道,“退速”的風險就藏在“進銳”之中,所謂“欲速則不達”是也。
23.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章句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抑或是將來,這句話永不過時。“盡信書”意味著把自己的頭腦交給了別人,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雖然是陳寅恪首倡,但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在踐行這一精神。
24.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與人巧。——《孟子•盡心章句下》
梓匠輪輿是職業,老師也是職業,梓匠輪輿要與人規矩,老師也要與人規矩。梓匠輪輿不能與人巧,老師也不能與人巧。然而,今日之老師,卻常常想盡一切辦法要“與人巧”,在邪路、歪路上狂奔而不自知,嗚呼!
25.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章句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中的這句話揭示了整體的人性。但對個人而言,要想“養心”,則必得“寡慾”。“養心”與“寡慾”二者密不可分。嘴巴上說要“養心”,卻偏偏這也想要,那也想得,放不下名利,何談養心?
當然,《孟子》絕不是隻有這25章值得一說,還有太多內容值得思考;也不是隻有我這一種思考角度,必然存在更多思考的角度。
以上,我只是談我的一得之見而已,願與諸位分享。也歡迎大家留言,多談自己的心得。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選下面的文章連結: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連結:
圖片來自網路,如涉版權,請聯絡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絡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