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選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十五期(總第785期)
大年初一,中央電視臺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電視劇年度盛典,在給熱門電視劇《繁花》中的爺叔扮演者遊本昌頒發終身成就藝術家獎時,撒貝南朗誦了這樣一段頒獎詞。
“現在,我要向大家介紹一位演員,他第一次登臺的時候,只有十一歲,但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立志要做一個最優秀的演員。就這樣,他到五十一歲的時候,他以啞劇演員的身份,第一次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很多人被他一言不發,但是精湛細膩的演技所折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四十年裡,他已經演過了七十九個配角。那四十年裡,他默默無聞。但是他不急不躁,到了他五十二歲的時候,他迎來了人生的第八十個角色——濟公。我記得很清楚,小的時候,濟公登場,萬人空巷。鞋兒破,帽兒破,那是我們那個年代孩子的集體記憶。……”
作為語文老師,聽了這段頒獎詞,忍不住要咬文嚼字一下,“萬人空巷”一詞,用在這裡不大恰當。
可能有人會很疑惑,“萬人空巷”用在這裡有什麼不對嗎?用這個成語,不就是在說這部電視劇非常好看,收視率很高,大家都待在家裡看電視,不願意出門了嗎?
大約這是很多人的基本判斷,而且,這個判斷還有很強力的證據做支撐。我從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中,幫大家找到這樣一些例句。
例句一:
80年代初,大江南北因《少林寺》而萬人空巷。——《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10月1日
例句二:
舉國上下讚美慧芳,《渴望》轟動越南,老少爭看萬人空巷。——《人民日報》1995年02月22日
例句三:
1983年,《大俠霍元甲》在廣東電視臺播出,成為內地引進的第一部香港電視劇,播出後萬人空巷。——《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04月04日
這幾個例句,要麼在說電影,要麼在說電視劇,和小撒那段頒獎詞中對“萬人空巷”一詞的用法在語境上並無二致。
這麼說來,是不是“萬人空巷”在這個語境中使用就沒問題呢。且慢,不要著急下結論。不妨再看幾個例句。
例句四:
在兩岸關係複雜多變時,湄洲媽祖一如20年前巡遊臺灣時,所到之處依然是“萬人空巷、人潮如湧”。——《人民日報》2017年11月09日
例句五:
春節的盛大花車遊行是紐約華人每年過年的重頭戲,遊行當天唐人街舞龍舞獅,鑼鼓喧天,萬人空巷。——《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02月19日
例句六:
60年代初,上海能容七八千人的文化廣場,每有評彈演出,往往座無虛席,真所謂是萬人空巷。——《人民日報》1994年09月21日
把這三個例句和前三個例句做一個對比,看出 “萬人空巷”一詞使用語境的差別來了嗎?
前三個例句都是說人待在家裡不出去(看熱門電影電視劇),而後三個例句則是說人從家裡出來(到外面去看熱鬧)。
那麼,問題來了,“待在家裡”和“從家裡出去”,方向截然相反。一個成語怎麼會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意思呢?到底哪個是對的呢?
要想徹底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看看“萬人空巷”這個成語的出處了。
該成語出自蘇軾的《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詩句的意思是說因為要看錢塘江大潮,所以很多人都精心打扮,從家裡出來參加這一盛大的集會。
可見,“萬人空巷”最初的意思是“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子裡出來(觀看或參加某些大的活動等)。多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現代漢語詞典》正是如此解釋。
如果以《現漢》的解釋為標準,那麼,小撒對“萬人空巷”的用法以及例句一至三的用法就不恰切。
我把語料庫中的幾百個例句梳理了一下,發現“萬人空巷”在古代乃至近代的用法,一直都遵循著蘇軾初創這個成語的意思。什麼時候開始發生了變化呢?大約是電視機開始普及之後。
原來要想去看熱鬧,那一定是從家裡出來,從巷子裡出來,到外面去,大家聚在一起。但隨著電視的普及,人們看熱鬧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不一定非要到外面去,待在家裡,也可以看“熱鬧”,而且,還是“萬人”看同一個熱鬧。於是,人們對“萬人空巷”一詞地理解就跑偏了,反正都是“空巷”,都是看熱鬧,哪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家外呢?
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人們對某些詞語意義的理解也會不斷髮生變化。這也不是沒有先例。
比如,七月流火。
又比如,空穴來風。
這些詞語,都因為大面積地被誤用,然後就積非成是,工具書在修訂時,慢慢就把原本錯誤的用法當成正確的用法收錄進來。於是,該詞語原本錯誤的用法因為得到官方認定正確的背書,大家用起來也就心安理得,沒人再認為那樣用沒文化,是錯誤的用法了。
按照《現漢》的標準,“萬人空巷”一詞,在今天的各種媒體中,使用錯誤率要高達百分之七八十。今後會如何呢?我猜,大機率會將錯就錯,用不了多久,《現漢》對“萬人空巷”的解釋也要做出修改了。一定會補充上一句:“現在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電視或者網路節目等熱度極高,吸引眾多受眾收聽收看。”
進一步猜想,從前看電視,因為電視不能挪動,所以只能在家收看,所以就要“萬人空巷”,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必非要待在家裡,隨時隨地都可以透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圍觀看熱鬧。有沒有一種可能,幾百年之後,人們哪怕看了工具書的解釋,也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圍觀看熱鬧非要“萬人空巷”。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選下面的文章連結: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連結:
圖片來自網路,如涉版權,請聯絡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絡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