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在書法藝術上苦心鑽研,留下了無數傳世佳作。中國人對美的各種感悟,都凝聚在書法最純粹的線條、最簡潔的黑白世界裡。
書法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是一種精神寄託,一種文化傳承。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了無數愛好者。然而,如何開啟這座藝術寶庫,讓書法的魅力得以傳承,成為許多初學者心中的難題。
方建勳老師是北京大學書法教育與研究中心研究員、央視書畫頻道“一日一印”欄目主講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而他更為大家所熟知的身份是“北大書法公開課”的主講教師,這門課在北大的受歡迎程度可以用“一座難求”“座無虛席”來形容,課程影片被髮布到各大網路平臺後,吸引了眾多書法愛好者,他們用過千萬的點選量,表達了對這門課的喜愛。
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學術造詣,方老師為書法愛好者打開了一扇審美之門,也為書法初學者指明瞭一條學習書法的道路。書法藝術如何入門?“學書之路”怎樣開展?讓我們聽聽方老師怎麼說。
欣賞書法
是學習書法的基礎
書法藝術到底怎麼入門,每一個書法老師都有他自己的一些思考,那麼我作為一個書法研究者,同樣也是作為一個書法老師,我想基於我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和教學經驗——因為我已經教過差不多上萬人,面對面的書法教學——那麼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當中,我也逐漸能夠找到一些書法教學的規律,所以今天我對於書法藝術如何去入門,可能有很多要說的。
北大《書法審美與實踐》課堂上座無虛席。
(來源:“未名書法”公眾號)
首先,欣賞書法是學習書法的基礎,欣賞書法跟欣賞繪畫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齊白石這幅畫畫得有意思不?“人罵我,我也罵人”是他題的字。各位看一下,那麼我們欣賞畫面欣賞什麼?欣賞整個的畫面,整個的意境,整個的線條、用墨用色等等。
齊白石《人罵我,我也罵人》,北京畫院藏
再比如說熊秉明先生的雕塑《魯迅》,這是北京魯迅博物館門口的雕塑。那麼這個雕塑你會欣賞它,欣賞出熊秉明對魯迅的理解。這就是雕塑藝術的一種精神實質,它也會傳神。有的人說我欣賞書法怎麼去理解它呢?不僅是一個字一個字讀。你只要去查一下漢語拼音,就把這個字讀出來;這個字能讀出來,並不代表你會欣賞書法。欣賞書法也有一些點,包括點畫、線條、字形結構、章法佈局、神采意境等等。
熊秉明雕塑作品《魯迅》
書法是越欣賞越沒有窮盡,所以古人說中國的書畫需要什麼?需要品。“品”怎麼寫?三個口。三個口是要幹什麼?慢慢地品,慢慢地回味。所以好的書法是要回味的。就像中國的菜、中國的酒、中國的茶,好菜好酒好茶,慢慢地去品。這就需要時間歲月的積澱。所以你看古代大家的作品經得住品,那就是藝術的永恆的魅力,我們不妨也舉一些例子。
趙孟頫的“哉”用筆非常地果斷乾脆,鐵畫銀鉤,特別是鉤,真是鐵畫銀鉤,很有力道。你可以感受到這種力量之美。所以你找到了欣賞的入口之後,你就不是把這個字讀出來,而是會考慮到凝視著這一個筆畫。凝視的這一個點,如高峰墜石,古人欣賞的那就是一種力量蘊含在裡頭。你就慢慢地從這個角度去看,就會看書法了。
再比如命令的“令”,漢簡裡面有這個字,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大吃一驚,我就驚訝了,“令”可以這麼誇張的撇捺,那就是書法之美。
你再看電腦體的隸書,這個就沒有特點。所以書法藝術一定程度上是欣賞什麼?特點。一家有一家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有一種書體的特點。漢簡上面這個無名書家寫出來的“令”,足以令我們在2000年後的今天,還是覺得眼前一亮,被它深深地震撼了,這是書法的視覺形式帶來的衝擊。
再比如字形結構。你看伊秉綬的“柘庵”兩個字,方方正正,有一種氣象,所以伊秉綬被譽為隸書廟堂氣象的一個代表書家。
“柘庵”兩個字我們把它單獨拿出來,它就靠筆墨這種方方正正的造型結構,足以讓我們覺得這像建築之美,有一種何止是文字,而是書寫筆墨帶來的視覺的震撼、心靈的震撼。
你看“庵”字,你如果只是把字讀出來是“庵”,你就還不會看書法;你要感受到這一種方正筆畫的力度、結構的方正感,慢慢地再去聯想,想到各種自然物象、人間永珍,這才是書法欣賞的入門之途。
當然還可以有神采意境。比如說南宋書法家姜夔的小楷。如果你覺得自己心煩氣躁的時候,覺得自己有點浮躁不淡定的時候,你不妨去欣賞姜夔的小楷——安靜,太緊密了,太乾淨了。這是中國書法的魅力所在,超越於字形,在字裡行間流露著一種氣質。這種氣質不是一種沉著的氣質,而是一種超越的氣質。書法藝術有什麼用?今天我們拿到姜夔的作品,靜靜地坐在那體會,體會到其中的那種氣息和味道,就是意義所在。我們有多少時間可以這麼去自己享受,所以我覺得欣賞書法也是可以獲得很大的快樂的。
比如董其昌的《試筆帖》,飄逸空靈之極。我們大部分草書都寫得比較躁動、比較瘋狂,但董其昌的很瀟灑,很散淡。能將散淡與瀟灑二者融在一起的書法家,傑出代表我覺得就是董其昌。所以董其昌的草書帖,哪怕我們不用看詩文,你直接欣賞也能體會到它線條、理念純粹到極致的這種空靈之美。所以我們說好的書法是可以超越於現實的藝術的世界,是現實的世界所不能比擬的,其實它是另外一個世界。所以我們才需要書法,我們才需要藝術。
董其昌《試筆帖》
我們經常說書法要“取法乎上”,那麼假如說你要練習書法,你就得要會看,欣賞書法是學習書法的基礎。
我有一個朋友他前二三十年都沒怎麼練過書法,但他一直跟書法書畫大家交往,然後突然有一天拿起毛筆來寫,才寫了一年,讓我們周圍的朋友大吃一驚。
你怎麼能夠寫得這麼不俗,這麼有味道?就是因為他這麼二三十年裡頭,都跟這些大家一起經常看古代書畫作品有關,眼界上去了,出手就不凡了,所以我們經常說取法乎上。
也有些朋友會問我,方老師我最近發現我遇到了瓶頸,上不去了怎麼辦?我就跟他說,你先停幾天,先別那麼努力刻苦地去寫,你先欣賞、聽課,先看古代的那些大家的作品,先欣賞,心中有感覺了,再繼續瘋狂練習。你一直持續瘋狂練習,埋頭於書寫實踐,而不會去欣賞,你就找不到你的方向。
只對著範本字帖可能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叫熟視無睹或者叫視若未見。所以學習書法,首先是要學會欣賞,然後再到實踐。
學書順序:
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學習書法從哪一種書體開始?這是幾乎每個學書的人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因為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一般來說我們最常見的是哪一種書體?楷體。
對的,最常見的確實是楷體。所以我們可以從楷書入手,就像顏真卿《嚴家廟碑》、柳公權《玄密塔碑》都是楷書。你從楷書入手是可以的。那麼從楷書到底如何入手?後面我會講,我們現在先按下不表。
顏真卿《顏家廟碑》
柳公權《玄秘塔碑》
當然也可以從隸書入手,也是可以的。所以你要問我隸書可不可以入手,當然可以,沒問題。這是東漢的隸書《曹全碑》,它把隸書的美感和法則呈現得淋漓盡致:橫平、豎直,字形扁的扁長的長,總體偏扁,還有波畫,很好看。
那麼可不可以從篆書入手?也是可以的。篆書入手,跟隸書、楷書一樣都是可以的。有的同學問我可不可以從行書入手,這就不好說了。除非你真的碰到了一個很好的老師,然後你跟著他口傳手授。我的意見是行書入手也是可以的,但是特別特別難。
東漢《曹全碑》
草書入手可不可以?草書入手也可以,但是特別少見,一般都不太從草書入手。你不會站你就想跑,我們經常會說這句話有道理的,從草書入手就更加少見非常少見。
所以一般來說,書法的入門就書體而言,楷書、隸書、篆書這個比較常見,可以選其中一種。那麼我自己個人的教學方法,不管是成人還是小朋友,我的建議是先學篆書,再學隸書,再學楷書,再學行書,再學草書,這麼一個順序。這個順序是一個什麼順序?是一個從簡單到難的過程。
在我看來,篆書是最容易的,並不代表篆書就不是一個很高階的藝術,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篆書相對來說好學一點。其次是學隸書,再其次是學楷書,楷書學完了再學行書,行書學完了再學草書。我的教學是一年裡頭把五種書體學完,這也是我的教學的一個特點。
篆書我們學直線、曲線,把這個會了下面的字就可以了。有一個同學本來是一個書法小白,就這麼就開始練了。這位同學寫了兩個星期之後,“月落烏啼霜滿天”就出來了,透過這個方式就出來了。你看他還可以把它橫著寫大字,豎著寫小字,寫成豎條幅。這個時候我就要求他注意落款、注意蓋章,注意保持一篇作品的完整性,一點一點地傳授這些基本的章法的要求。
學生作品
到了20多天了,第三個第四個星期的時候,他終於寫出了一幅作品:“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這就是我們說的方法很重要,我們要學會一些方法。我們現在有太多的紙本的書法字典,也有很多的線上的字典,都可以給予幫助。
那麼到了第二個月之後,我說就可以開始學隸書了。因為篆書和隸書形體不一樣,但用筆非常相近,所以隸書的一個筆法的基礎就是篆書。而且它也講究對稱,所以你只要會寫篆書的話,隸書透過一兩個星期基本的東西就能掌握了。這就是說篆書是隸書的基礎,篆書的基因遺傳到隸書,有很多的隸書就來自篆書。
學生作品,左為篆書作品《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右為第一次隸書作業。
必須臨帖
這是獲得表達自我的工具
到底要不要臨帖?我的朋友圈裡面有很多練習書法的朋友,他們從來不臨帖,每天創作,在朋友圈發一張——我今天又寫出了一張得意之作了。我一開始還很好心,我說建議你能不能臨一臨帖,這樣會進步大一點。後來發現建議無效,然後最終的結果是,去年的今天寫的跟今年的今天寫得沒什麼差別,只是熟練一點點而已,沒有本質的變化,距離真正的書法藝術還是那麼遙遠。所以要不要臨帖,我的主張是要臨帖的。那麼你可能反問我為什麼要臨帖,臨帖是為了什麼?
臨帖是什麼?照著字帖寫。我們把王羲之的字帖放在這兒,把吳昌碩的字帖放在這兒,照著寫,這就叫臨帖。那麼什麼叫摹帖?我們把古人的字帖放在這兒,拿我們自己的一張紙覆在字帖上面,把它勾線勾下來,再把墨填進去,或者覆著直接在上面寫,那就叫有個底子再覆在上面,我們把它叫摹帖。
那麼臨帖到底是為了什麼?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了什麼?我經過多年的研究。我曾經花過大概五年的時間去搜集古代人的臨帖作品,收集到了大概有六七百幅臨帖作品,還收集到了古代人談臨帖的文獻資料,最後形成了《臨帖九講》——其實我本來想把它叫《中國臨帖研究》。
我發現了一些規律性的問題:不臨帖會出現什麼情況?會出現嚴重的後果。就像孫過庭《書譜》裡面講的:“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所以我們經常批評一個不臨帖的人,用四個字批評他,“任筆為體”,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快樂是快樂的,但是有沒有進入書法之門?有沒有藝術的美感?不一定,很可能還背道而馳。
所以臨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藉助於臨帖這個過程獲得一個工具,獲得一種創造書法美感的共性法則。你有了這個工具,然後你想怎麼寫你就怎麼寫,於是就有了美感。所以我們的臨帖不是終極目標,而是獲得表達自我的書法的工具。我們自己摸索特別慢,又難,所以臨古也就是取法乎上,是為了汲取歷代書家的經驗。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
學習書法有什麼捷徑?臨帖。臨帖就是捷徑。20世紀的書法名家陸維釗,他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的書法的奠基人,也是一代書法名家。他說:“我輩作書,應求從臨摹而漸入蛻化,以達到最後之創造。然登高自卑,非經臨摹階段不能創造。”所以你下次不妨跟你的朋友裡面給你炫耀書法的人說,你能不能臨一張給我看看,你可以去考驗一下他。所以臨摹是我們每個人的必經階段。
臨帖的一開始,主觀能動性稍微小一點,然後逐漸一點點放大、一點點放大,主觀能動性就越來越大。外表看起來是複製,其實根本不是複製,是有創造力的,所以我把臨帖稱為獲得書法藝術的技能包。
我們要透過臨帖獲得哪些技能包?我這裡舉了幾條:
1.用筆的能力;
2.處理結構的能力;
3.獲得章法佈置的能力;
4.獲得對古人的書法好在哪裡的感受力。
在臨帖的過程當中,你就慢慢獲得這個技能包了。有了這個技能包,你想怎麼寫,逐漸地就寫不壞了。所以我們臨帖,如果說你想著臨帖就是像我們家的影印機那樣,跟範本一模一樣的複製,那麼你就理解錯了,你就永遠獲得不了這個技能包。你臨帖是為了培養這些能力,最終是表現你自己,寫你自己。
王羲之也臨帖的,下面這幅作品米芾鑑定認為這是王羲之的臨帖。臨誰的呢?臨三國魏時候的書法家鍾繇的《墓田丙舍帖》。
宋米芾認為是王羲之臨
鍾繇《墓田丙舍帖》
我們現在覺得米芾的鑑定是有道理的,它確實像王羲之的風格。不僅如此,歷史上的文獻也確實有王羲之臨前輩的書法帖這樣一種文字記載,學習書法要臨帖,不臨帖很難入門。
如何臨帖?
力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怎麼臨帖?這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個書法老師怎麼去教學的一個核心問題。這裡會分出兩條几乎是完全相反的路。在我看來,怎麼臨,核心是筆法。
那麼我們想象當中,我們照著字帖這麼去把它寫出來,寫的跟範本一樣,那不就是獲得了筆法了嗎?你要這麼想,可能還不太接觸到臨帖的核心。古人說臨帖是臨什麼?臨筆法動作。這個就很有意思了。臨帖怎麼就是臨這個筆法動作?因為我們平時看到的一個範本字帖其實是什麼?是墨跡。書寫完了之後,留下來的叫墨跡。
那麼臨帖臨筆法動作是什麼意思?書寫過程中,毛筆在紙上面運動那個過程是什麼樣的,我們就需要想象了。你看到王羲之、顏真卿、米芾等名家作品,你無法知道他的動作,所以你只能去揣測,不停地去揣測。所以書法臨帖挺難的,因為你得去不停地透過你自己的腦補,復原當時書寫的筆法動作。這有沒有什麼辦法?當然也是有辦法的,核心的問題是這個動作。
柳公權的“三”
歐陽詢的“三”
比如說這兩個“三”字,左邊是柳公權的,右邊是歐陽詢的。現在讓你去臨,照著去臨,你怎麼臨?你可以拿手指頭比劃一下,這個比劃的過程當中,我就發現每個人比劃的動作是不一樣的。
我們學習書法努力的方向是什麼?不描畫,一筆寫出理想的點畫形態。難嗎?非常難。古人確實是一筆出來的。你曾經一筆出不來,往後學的時候,你應該努力的方向是不描畫,一筆寫出理想的點畫形態,這才是學筆法。
比如趙孟頫的四個“一”,你會發現沒有兩個一樣的。但是它的基本規律是什麼?基本上都下去,橫過去,停,收筆拿起來。這是基本的規律。那麼你掌握了基本規律之後,你這個筆法就不用擔心寫不好了。哪怕每次寫出來的有點偏差,都是人正常的書寫導致的,很正常。
趙孟頫的四個“一”
講到點畫,其實我在《中國書法十五講》裡面我講得特別清楚,關於這個點畫它的基本的規律是什麼——因為我們學習書法要掌握規律對吧,你不掌握規律怎麼行,核心的規律掌握了之後,你就不用去摳每一個點畫的細節到底有哪些——點畫的共性特徵又是什麼,我這幾條講得很清楚。
同時我想告訴大家,筆法它有哪些核心的基本規律,這都是我抽繹出來的一些最基本的規律。我們學習書法主要就是把握這些規律性的東西,就在這個裡頭,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看。
《中國書法十五講》目錄
那麼臨帖其實是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逐漸成長的過程,為什麼?因為我們獲得了能力。舉個例子,比如說王鐸34歲臨了著名的《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好多人都學過,王鐸也學,他寫成這樣,跟範本還比較相似。如果說臨帖只是止步於此,就永遠走不出來。
王鐸59歲又臨,前後相差了25年。我們現在認為他59歲寫得更好了。你會發現很奇怪,為什麼59歲跟範本不接近的反而更好?他能力養成了,自己對範本的體會跟以前不一樣了;一開始還很青澀,跟範本還沒有脫開,還沒有蛻化,這個時候還沒有成長。
王鐸34歲臨
王鐸59歲臨
我們透過臨帖這個過程,你就可以感受到前後的差別。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說的臨帖是逐漸感悟到了書法的道理,筆法、結構、章法、佈局,逐漸就能從心所欲,其實後面還有三個字很重要——“不逾矩”。
我的那些朋友圈裡從來不臨帖的朋友,可能只是從心所欲,沒有後面三個字。因為不知道規矩在哪裡,不知道法則在哪裡,只寫他的。真正的高手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違背書法的基本規律和法則,這條才是核心。但首先你得進入那個規律和法則,所以從心所欲之後自家的性情就呈現了。所以王鐸的字,一開始自己的意義是嚴重不足的,到後來就完全是他自己,人跟字是融合在一起的。
所以怎麼臨,剛才我講了筆法的問題,下面我再講結構的問題。有沒有一些規律性?也是有的。你要想入門,你不可能只考慮筆法,你還要考慮什麼?考慮結構。筆法臨的是動作,而不是形體的描畫。動作對了之後,形體會接近,越來越接近,但不會像copy影印一樣。你想著跟它一模一樣,其實可能就陷入了描畫。
結構什麼意思?就是把一個字的點畫,怎麼去把它組合在一起。我們小時候用過田字格、米字格,就是告訴你橫畫寫在什麼地方,豎畫寫在什麼位置,橫畫從這裡起筆這裡結束,豎畫這裡起筆這裡結束。我們靠田字格解決什麼問題呢?解決一個結構的問題。田字格解決不了筆法的問題,對吧?解決不了筆法,但它可以解決結構的問題,幫我們定位在什麼地方起筆,什麼地方結束。
所以我們小朋友從一年級語文課,老師就讓他們拿著田字格抄生字。你會發現給他一個田字格跟沒有田字格差別可大了,為什麼?幫助我們解決結構的問題,這就是定位。我們沒有去過一個陌生的地方怎麼辦?靠北斗導航系統定位,這是一個道理。
我們回到結構的問題上來。結構有些什麼規律?你看比如說每一種書體都有它自己的規律,篆書的規律在哪裡,在左右對稱,有對稱軸——從甲骨文開始,中國的漢字就走上了對稱結構,有些是完全對稱,有些是區域性對稱。所以我們找到了這個規律之後,寫篆書怎麼寫?不能照著它畫,要圍繞著中軸線左右對稱著去寫它。對這個結構的規律把握了之後,你的書寫、你的結構能力就會上升得非常的快。比如說篆書的結構還有布白要很勻稱,你不能一會兒窄一會兒寬的,把握住這個規律,結構它就好看。
“蓋”(篆書)
再比如說大家經常練的楷書,楷書的結構是什麼?字勢向右上方傾斜,同時重心又要平穩。楷書也講究布白勻稱,這些橫的布白距離要幾乎接近均等,不能一個很大一個很窄,這樣就顯得很侷促,他就沒有從容閒蕩的美感了。
楷書的結構還有重要的一條,那就是“八面拱心”——就是一個字,它的各個方向的筆畫,最後面要感覺產生視覺上的一種聚焦於中心位置,也就是中宮。一旦八面拱心了以後,這個字就好像立起來了。沒有八面拱心,所有的筆畫沒有聚在一起,這個字結構上下分離了,它散架了。
褚遂良《倪寬贊》
那麼怎麼臨章法佈局?比如說我們要寫一個齋號,可以看看清代書法家伊秉綬怎麼佈局,如何讓我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同時又在意料之中,又覺得很合理不搞怪。整個作品它還是平衡的。書法是一種道,這裡面就蘊含了中國的道的思想,這就是章法佈局。
[清]伊秉綬 書
書法創作
重在時時動筆實踐
上面講的是我們臨帖要掌握筆法以及結構、章法佈局這些基本的規律,那麼最後怎麼從臨帖到創作?
有的同學已經入門臨了一個月楷書了,就會問應該怎麼去創作?我也會有一些方法。古人其實比我們今天創作要容易得多。我們今天寫個書法,創作得愁眉苦臉的,還創作不出。
古人天天都是創作,比如說是籤牌,就是檔案歸檔的時候要放個牌,這是哪月哪日、哪一類的檔案。這就是一個籤牌。我們今天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作品,拿來當範本臨了。
所以古人書法是跟實用融合在一起,這是黃庭堅的《制嬰香方帖》,就是怎麼去做香的一個方子,結果這幅作品成為黃庭堅的一件經典作品。因為它符合書法的那些筆法結構章法的規律,寫得很精彩。黃庭堅當時也不會想到我抄這個方子就成為後世臨摹的一個經典範本,絕對沒想到,但確實寫得好,我們今天還是覺得寫得好。所以我就經常跟大家說,不要把創作看得太嚴重了,否則包袱太重完全不敢創作了。
黃庭堅《制嬰香方帖》
我給大家提一個建議:向古人學習,拿起毛筆,日有所記。今天碰到一件什麼事,練習書法的人就可以拿個毛筆在本子上記下來,管它寫得怎麼樣呢,先記了再說。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跟毛筆就親近了不陌生了。
每一個不同的階段,用不同的方法。假如說你已經學了有一個月、兩個月了,我推薦你另一個方法,叫感覺順遷法。比如說你最近在臨漢代的簡牘隸書,想創作一幅“大江東去浪淘盡”怎麼辦?先把範本字帖、紙先準備好。準備什麼樣的紙?兩張紙一模一樣,裁成一樣大小。這樣臨帖跟創作就非常順利地絲滑地銜接了。左邊這個是創作,右邊那個是臨帖,紙一模一樣,筆一模一樣,字一樣大小。這對初學者來說,我覺得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再比如有的同學進入學習小楷的階段了,他正在學習倪瓚的小楷,臨著臨著他想創作了。我告訴他怎麼創作,他臨了一行倪瓚,又寫了一行,把自己的創作內容嵌在裡頭,很快就進入狀態了。這就是方法。你不能等到五年之後再開始創作,那個時候你的藝術感覺都跑沒了,可能已經對於書法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領會了。
我為什麼主張初學書法就要創作?因為只有創作才能檢驗你對於範本的把握,只有透過創作才能不停地鞏固你對於書法的那種藝術的感覺。
學無止境,不斷進步,
是書法人不斷追尋的初心。
活 動
方老師的講解給你帶來什麼啟發
你自己在學書過程中有何獨家經驗
歡迎在留言區暢所欲言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爆火圖書
中國書法十五講
作者:方建勳 著
全網流傳的“北大書法公開課”真正的完整版呈現
附15個課程影片,附15個臨習影片
觀點資料來源:北大博雅講壇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一書在手一起成為懂書法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