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長江沿線廢棄露天礦山現狀
- 分佈情況:長江沿線的廢棄露天礦山在各省市均有一定分佈。例如,上游的雲南、貴州、四川、重慶等地,廢棄露天礦山以鐵、錳、鋁土、稀土、磷等金屬、非金屬為主,數量眾多且分佈廣泛。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四川的部分沿江地區,廢棄露天礦山的數量就達到了數百處,這些礦山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源支援,但也留下了生態環境問題。
- 生態破壞程度:這些廢棄礦山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在地形地貌方面,露天開採導致山體破損、岩石裸露,大量的邊坡和採坑改變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影響了自然景觀和生態平衡。例如,一些礦山的採坑深度可達數十米,邊坡角度近乎垂直,不僅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還破壞了周邊的生態環境。在植被破壞方面,礦山開採過程中大量的樹木被砍伐,植被覆蓋率急劇下降。據相關資料統計,某典型的長江沿線廢棄露天礦山周邊的植被覆蓋率從開採前的 70%下降到開採後的不足 20%,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
- 環境汙染狀況:廢棄露天礦山還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在水汙染方面,礦山開採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等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導致周邊水體受到汙染,水質惡化。例如,一些礦山附近的河流中重金屬含量超標,對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脅。在大氣汙染方面,礦山開採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廢氣等排放到空氣中,影響了空氣質量。相關監測資料顯示,在一些廢棄露天礦山周邊地區,空氣中的顆粒物濃度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近些年,長江沿線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正在穩步推進,生態環境逐步改善。長江沿線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取得了諸多積極進展,各地實施了大量的修復專案,透過生態修復,長江沿線廢棄露天礦山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植被覆蓋率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質和空氣質量得到提升。同時,一些景觀再造模式的廢棄露天礦山成為了當地的旅遊景點,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一些生態修復後的廢棄露天礦山可以開展生態農業、生態養殖等產業,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
經總結,根據不同的礦山情況採取了多種修復模式,四種生態修復模式。
- 生態工程模式
- 特點:該模式需要運用大量的工程技術手段,投入相對較高,但修復效果較為顯著且持久。例如,透過對採坑進行回填、對邊坡進行加固等工程措施,能夠有效改善礦山的地質環境,為後續的生態修復奠定基礎。在植被恢復方面,採用科學的種植技術和養護管理,能夠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 案例:在江蘇的某個長江沿線廢棄露天礦山,採用生態工程模式進行修復。首先對採坑進行了回填和土地平整,回填土方量達到了數十萬立方米,然後在邊坡上設定了防護網和排水系統,防止滑坡和水土流失。在植被恢復方面,選擇了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樹種進行種植,經過幾年的養護管理,植被覆蓋率從修復前的不足 10%提高到了 70%以上,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 土地整治模式
- 特點:注重對礦山廢棄地的土地資源進行重新整理和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透過土地復墾、土壤改良等措施,將廢棄地轉化為可利用的耕地、建設用地等。這種模式不僅能夠修復生態環境,還能夠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土地資源支援。
- 案例:在長江中游的某城市,一處廢棄露天礦山經過土地整治模式的修復,將原本廢棄的土地復墾為耕地。在復墾過程中,對土壤進行了改良,添加了有機肥料和土壤改良劑,提高了土壤的肥力。經過幾年的種植,這片復墾後的耕地每年的糧食產量達到了數千噸,為當地的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同時,周邊的農民也透過種植農作物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 景觀再造模式
- 特點:強調將廢棄礦山打造成具有觀賞價值和生態功能的景觀區域,注重景觀的設計和規劃。透過巧妙地利用礦山的地形地貌、植被等元素,營造出獨特的景觀效果,能夠提升周邊的環境品質和旅遊吸引力。
- 案例:重慶的銅鑼山礦區就是景觀再造模式的成功案例。該礦區經過生態修復後,被打造成為集生態修復、科普教育、文化康養、休閒度假為一體的 5A 級國家旅遊景區。景區內設定了觀景臺、步道、休閒廣場等設施,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據統計,該景區每年的遊客接待量達到了數十萬人次,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旅遊收入,同時也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 自然恢復模式
- 特點:依靠自然的力量來實現礦山生態的恢復,投入成本相對較低,但恢復週期較長。在自然恢復過程中,需要進行一定的人工輔助,如對礦山周邊的植被進行保護和培育,對水土流失進行治理等。
- 案例:在長江下游的某小型廢棄露天礦山,由於其生態破壞程度相對較輕,且自然條件較好,採用了自然恢復模式進行修復。在修復過程中,僅對礦山周邊的植被進行了保護和培育,防止人為破壞和牲畜踐踏。經過幾年的自然恢復,礦山上的植被逐漸恢復,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時,這種自然恢復模式也為當地節省了大量的修復資金,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不同模式的適用性分析及綜合效益評估資料
- 適用性分析
- 生態工程模式:適用於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地質災害隱患較大的廢棄露天礦山。例如,在一些山區的廢棄露天礦山,由於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需要採用生態工程模式進行修復,以確保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 土地整治模式:適合位於城市周邊或農村地區,具有一定土地開發潛力的廢棄露天礦山。這些地區的土地資源相對緊張,透過土地整治模式將廢棄地轉化為可利用的土地,能夠滿足當地的發展需求。
- 景觀再造模式:適用於具有獨特地形地貌或文化資源的廢棄露天礦山,尤其是位於旅遊景區周邊或城市重要景觀區域的礦山。例如,一些廢棄露天礦山周邊有著名的旅遊景點或歷史文化遺蹟,可以將其與礦山景觀進行整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旅遊景觀。
- 自然恢復模式:適用於生態環境破壞相對較輕、自然條件較好的廢棄露天礦山。這些礦山在經過一定的人工輔助後,能夠依靠自然的力量逐漸恢復生態平衡,降低修復成本。
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南北方氣候逐漸分野。南方氣候相對溫暖溼潤,冬季溫度較高,降水豐富。淮河以北氣候較為乾燥,冬季寒冷,氣溫較低。南方四季溫差相對較小,北方四季分明,冬夏溫差大。這種氣候差異也影響著栽樹的最佳季節。
一、南方
1. 最佳栽樹季節為秋末
- 氣候條件優越:
- 氣溫:秋末氣溫適中,既無夏天酷熱,也無冬天嚴寒,涼爽宜人,適合樹木適應新環境,避免因高溫過度蒸騰失水或因低溫遭受凍害。
- 降水:降水量較為均衡,既不會因雨水過多導致積水,也不會出現乾旱,土壤溼潤度恰到好處,滿足樹木水分需求且不影響根系呼吸。
- 土壤溫度:土壤溫度依然較高,利於根系繼續發育。待來年春天溫度升高,根系已扎穩,樹木可迅速生長,更好吸收水分和養分。
- 樹木生長狀態適宜移栽:秋末樹木進入休眠期,樹葉掉落,生長活動停止,生理活動大幅減少,對環境需求降低。蒸騰作用減弱,水分流失少,即使移栽時根系受損,因水分和養分需求少,也能較好存活。
2. 春天栽樹存在一定劣勢
- 氣候不穩定:春天雨水多且氣溫變化大,苗木移栽易受外界環境影響。雨水過多可能致土壤積水,影響根系呼吸;氣溫變化大使樹木難適應,增加遭受凍害或熱害風險。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 樹木生長需求高:春天樹木復甦,發芽、長葉,對水分和營養需求高。若根系移植不好,無法及時提供充足水分和養分,樹木易乾枯、死亡。
二、北方
1. 最佳栽樹季節為春天
- 氣候條件適宜:北方春天氣溫逐漸回升,大地解凍,告別嚴寒。溫度適中,不致凍壞樹木也無夏季高溫脅迫。陽光溫暖,為樹木生長提供能量。土壤逐漸鬆軟,利於根系生長和紮根。春天風力相對溫和,不像冬季狂風對新栽樹木造成嚴重破壞。
- 樹木生長狀態利於栽種:經過漫長冬季休眠,樹木在春天甦醒,準備生長。生命力逐漸復甦,對新環境適應能力較強。雖生長初期對水分和養分需求高,但春天降水和土壤水分儲備通常能滿足基本需求。隨著根系生長擴充套件,樹木能更好吸收水分和養分,為後續生長奠定基礎。
2. 秋末栽樹存在一定劣勢
- 氣候逐漸惡劣:秋末氣溫迅速下降,天氣寒冷,寒冷空氣和霜凍會嚴重傷害新栽樹木。夜間低溫可能致樹木細胞受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秋末風力較大,可能吹斷枝條或使樹木傾斜,影響生長和存活。
- 生長時間不足:秋末栽種樹木,生長和適應新環境時間有限。隨著冬季臨近,樹木很快進入休眠,無法有效生長發育。根系可能無法充分生長紮根,易在冬季受凍害和不良環境影響。且秋末栽種的樹木冬季需消耗大量能量維持生命活動,影響來年春天生長和恢復。
總的來說,南北方栽樹季節的差異主要受氣候和樹木生長狀態的影響。但需要注意的是,栽樹的最佳季節也不能一概而論,還需考慮具體樹種、土壤條件等因素。在實際栽樹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栽樹季節,以提高樹木的成活率。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