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勝選後,很多人都在關注他對於教育的政策。最近,他竟擬取消美國教育部,一石激起千層浪。特朗普為何要對教育部“開刀”?對中國留學生又有何影響?
文丨田心 編丨Thea
特朗普歸來,在其第二個任期顛覆性的長長的to-do list中,其中一項就是要取消美國聯邦教育部。
特朗普究竟為什麼要取消教育部?
在聯邦機構中存在感極低的教育部怎麼就成了特朗普的眼中釘?
取消教育部對美國的國內教育意味著什麼?
尤其是對國際生又將產生怎樣潛在影響呢?
最沒有存在感的教育部
10月15日,美國前總統卡特,一百歲生日過後剛過幾周,為哈里斯投了一票。
如今,這位出生於“搖擺州”佐治亞州的農民兒子、一生的民主黨人前總統已進入臨終關懷階段。
CBS NEWS報道相關情況
不知道卡特還會不會有看到特朗普取消他一手批准設立的教育部的那一天。
這位百歲總統,對“一項沒有太多分歧”的教育問題,在當下美國竟也變成了“黨爭”靶點,又會生出怎樣的感慨呢?
美國建國200餘年的歷史上,一直都沒有教育部。作為聯邦制的國家,教育始終是各個州的事務。美國從來就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全國性教育,中小學沒有沒有統編教材,大學就更不存在了,全國也沒有統一的高考。
直到1979年底,時任總統卡特簽署法律成立了教育部,教育部自1980年才正式開始運作。
圖源:美國教育部官網
但是,雖說正式開張了,但教育部可能是聯邦政府機構裡最不起眼的,因為它並無什麼“實權”。
教育部的主要職能只限於:一是制定相關政策引導教育公平;二是協調、管理聯邦援助(撥款的多少、條件決定權在國會)。
諸如:為生源或貧困程度較高的公立小學、中學提供資金,以保障低收入家庭孩子能夠接受教育;為招收殘疾學生因而要增加特殊設施的學校提供資金支援;以及為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助學金和學生貸款。
1980年成立教育部,是其時的一個重大舉措。之前,全美的教育各州各自為政,教育水平和資源都參差不棄。留學家庭都知道,比如教育大省、也是經濟大省的麻省、加州,同一些內陸州的教育資源可謂差距甚大。
自此,美國終於有一個專門的聯邦部門來統籌和規劃全國的教育發展,併為全美的學生提供相對公平的教育機會,尤其是對那些身處不發達地區、貧困家庭的學生,和那些因種族、身體殘疾及其他被歧視的弱勢群體的孩子。
也可以說,教育部的設立也是順應了當時社會教育平權的思潮。
其後,兩黨雖然在在諸多問題上不斷爭吵,但在教育問題上還算相安無大事。
所以才有了後來共和黨布什政府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和民主黨奧巴馬政府的《每一個學生都成功》法案出臺,基本仍是遵循了從聯邦層面,透過法律、政策的驅動,使不同階層學生都能更公平地接受基礎教育,並縮小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鴻溝。
特朗普為何不“爽”教育部
直到特朗普上臺。
第一個任期時,特朗普就已經要對教育部動手了,但因為當時兩黨在教育問題尚未如此對立,而設立或取消聯邦的一個部門都需經國會透過,最終因難獲國會批准而折戟。
但這次不一樣了,此一任期,特朗普挾共和黨掌控參、眾兩院之優勢,教育部現在前途難卜。
特朗普看教育部不爽,大約這樣幾層原因:
1.聯邦教育部就是個浪費錢的官僚機構,根本就沒必要存在
在特朗普看來,教育的事交給各州“自掃門前雪”就可以了,完全不必由聯邦政府來“無效”支出。
問題是,如果沒有了聯邦層面上的協調,因為財政狀況、教育資源上的差距,富裕州與窮州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會不會越來越大呢?
至於教育公平這個事,特朗普表示可以為貧窮的學生提供一所“免費的線上大學”。目前他並未對大學具體計劃作出說明,但倒是對“免費”的資金來源已有打算,就是透過對“富裕大學的懲罰性徵稅”來獲得。
2.教育部引導下的DEI思潮,尤其是培養出的一批自由主義的反特朗普“左派”,特朗普早就忍無可忍了
為什麼特朗普要對“富裕大學懲罰性徵稅”呢?
美國大學基本都有一個DEI(Diversity,Equity and Inclusion)辦公室,一些中學也有。這個辦公室主要就是負責守護教育的多元、公平和包容。
近些年,保守派人士認為DEI走得太遠了,如多元與包容竟然也包含了跨性別者不受歧視,這是特朗普及其追隨者不能容忍的。
更讓特朗普惱火的是精英大學已然成為反特朗普的大本營。
此次選舉中,以哈佛、MIT等一眾高校所在地的劍橋市為例,近87%的選票投給了哈里斯,特朗普的得票率僅為8.5%。
再如,雖在關鍵搖擺州賓州“農村包圍城市”,特朗普獲得了勝利,但在賓州重鎮費城——常青藤名校賓大和普渡大學等高校所在地,超70%的選票投給了哈里斯。
賓州投票結果,圖源CNN
上臺的特朗普當然要收拾這些精英大學。
只是,大部分富裕大學都是私立大學,資金多是自籌,並無多少聯邦撥款。
但是,特朗普想出了一招,要對私立大學主要經費來源——捐贈課以重稅。
通常對教育等公益事項的捐贈,國家都會有稅收上的減免優惠。
現在,如同特朗普在一次演講中宣稱,他計劃對哈佛的捐贈款項課以高至35%的稅收,確實堪稱“懲罰性徵稅”,也挑明瞭要好好治治這些唱反調的精英大學。
3.要讓教育迴歸“安全和愛國”
愛國就是特朗普言必稱的“美國優先”;
安全則比如在學校教育中剔除“批判種族理論、性別形態討論”等的“不適當內容”。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是要廢除多元包容,一方面則主張要在公立學校增加“正統的”宗教祈禱內容,以宣揚正統價值觀。
MSNBC在報道中提到,“政府資助的公立學校祈禱違反了《第一修正案》”。
特朗普還要廢除教育部對美國教師資格及標準認定的引導,而代之以建立“擁抱美國愛國主義和認同美國方式”的教師認證資格機構,對教師實行績效考核。
特朗普認為只有對教師實行績效工資,才能提升教學水平。
目前美國多數州公立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並不高,但公立學校的教師基本等同於終身教職,以穩定師資隊伍。
對教師工資進行績效管控,是否就一定能提升教育質量也未可知,畢竟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受制於生源和資源的不同。畢竟公立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項公益事業,而非生意。
對國際生的潛在影響
總體來說,廢除教育部,直接衝擊的是美國國內教育。但其激起衝擊波還是會波及到國際生的身上。
1.從政策層面上說,極化的“安全與愛國”、取消DEI政策,首當其衝的一個群體之一就可能是國際生。
在美國社會里各種隱性的歧視從未走遠,相對而言,學校算是最包容的小環境了。如今,當MAGA黨如日中天,隱性的歧視很可能也無需再遮遮掩掩了。
大家可能記得特朗普第一個任期時,其時疫情爆發,特朗普卻釋出了國際學生凡是上網課的,有可能學生身份不保的行政命令。
當時,以哈佛、MIT為代表的眾多高校,決定為國際學生的利益硬槓,將聯邦政府告上法庭,最終逼迫聯邦政府撤銷了行政令。
VOX當時對此事的報道
4年後的今天,情況變得複雜了許多。
一方面,是眾多國際生對特朗普涉及教育、移民的政策普遍的擔憂。
另一方面,在經歷了政治氛圍的變化、尤其是巴以校園衝突潮、導致了一些學校校長辭職後,各個院校普遍在介入涉政治議題時表現出了明顯謹慎。
2.對低齡留學,及高中以下階段的國際生,政策性影響不會那麼直接,但“薅羊毛”式的福利可能不那麼容易了。
目前,如果不具有美國身份的國際生低齡留學,理論上只能入讀私立學校,即基本上都是來給學校“送錢”的,相當一部分美國學校對這部分生源及其帶來的學費收入還是很看重的。
但是,也有一些家庭,為了子女教育或其他各種原因,透過規劃身份而赴美入讀。
這些家庭,大多會首選好的公立學校,既能擁有好的教學質量,還能得到免費入讀、免費早午餐的福利。
目前,全美K-12教育約14%資金來自教育部。如果取消了聯邦資金,加之師資情況可能的流失,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能否仍有保證,有待觀察。
同時,沒有了教育部的統籌,資金投入完全歸於州政府,富裕州和窮州之間教育水平會不會進一步拉開?
沒了聯邦政府的政策的指引,在教學內容上,保守州的公立學校會不會更加重極端政治立場、極端宗教內容的教育。
這大概都是新移民家庭所要考慮的。
3.對本科及研究生階段的影響,則可能會直接體現在推高留學費用上。
廢除聯邦援助支援,廢除聯邦學生助學金、貸款,雖看似與國際生無關,但這必然會影響到各高校的財政狀況,哪怕是私立富裕的高校,也要可能面對“懲罰性徵稅”。
這些缺失的費用很可能會轉嫁到國際生身上,從而推高學費和留學費用。
對研究生階段的留學生而言,研究經費的減少,傳導到學生身上就是一些研究專案可能就沒了,能申請的專案競爭則將更加激烈,申請將變得更加困難。
對中國學生而言,能申請的種類、專案範圍將更加縮窄。
特朗普剛剛當選,但目前已經可以感受到,導師在接受中國學生時已變得更謹慎了。特朗普教育新政之一,就是要加強對流向美國大學的外國資金審查,這使得一些原來同中國同行有合作的教授將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
1978年7月10日凌晨,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被叫醒。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電話來自其時正在中國訪問的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博士。
“總統先生,抱歉打擾您休息。我正在同鄧小平副總經理會見,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鄧先生問中國可不可以派留學生來美國留學?他要派5000人。”
“你告訴鄧先生,他可以派10萬人。”
當年12月26日,52名中國留學生轉道巴黎赴美留學(當時中美間無直航航班)。這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向美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
幾天後的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美和世界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如今百歲卡特,可能不得不面對他一手建立的教育部將被取消的景象。而中美和世界也處在又一個歷史拐點上。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