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編自《燕園師韻——北大老師“講述我的育人故事”》。)
嚴潔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1995年以來組織實施了百餘項大規模抽樣調查,在研究設計、調查組織與實施、調查質量、統計分析、計算政治學等方面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併產出多項研究成果。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在《政治學研究》《社會學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本科生科研訓練優秀指導教師獎、教學優秀獎、優秀德育獎等獎項。
我自1990年起便與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結緣,從學子到老師,如今已在這片沃土上耕耘了30載。今天,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的育人故事,心中滿是欣喜。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句話是對教師職責的精要概括,也是對我多年教育生涯的生動寫照。在我看來,要做好一個老師,不僅要言傳身教,更要傾聽學生的心聲,答其困惑,引其探索,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夥伴。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始終堅信,每個學生都有獨一無二的個體經驗,他們有著各自的天賦和潛力、帶著各自的夢想和困惑走進大學,需要被看見、被傾聽,稍加引導和啟發,就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開設的“應用統計學”課程對於人文社科專業的大一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一開始許多學生都擔憂,怕學不好。面對這種情況,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準備了有針對性的應用案例,每年都根據學生特點對課程內容進行適時調整,並且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們答疑。
課間給學生答疑
此外,我還有一個重要的“法寶”——把批作業當作傾聽與引領的平臺。這門課到2024年已經是第14年開課,每年平均有104個學生選課,每個學生都要完成三次作業。我會一一批改、批註這些作業,透過這個過程去發現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批註中表揚其所長,糾正其誤解,鼓勵學生去勇敢探索,激發他們用不同的視角發現問題。“加入論據的地方,一般是放在‘有顯著的差異’‘有相關關係’‘有顯著的影響’這類表述後面”,“本題做得非常好,解讀準確,資訊量很豐富。但選擇解讀視角不一定要按照比例的高低從大到小,選擇解讀視角要關注理論意義或政策價值,例如,從是社會壓力還是個人壓力、是理想缺失還是公平缺失的角度進行描述”,這些都是我透過作業批註傳遞給學生們的。學生們也學會了透過作業提出更多的困惑。比如,有位同學在作業中寫道:“嚴老師,第(4)問我寫24是因為您上課講過總樣本數是total那個地方的自由度+1。但為什麼不是組內的自由度+1,也就是22呢?希望您能解答一下我的疑惑。”雖是無聲的交流,但卻是心靈間關於學術問題最純粹的溝通。它激發出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也讓學生對自己有了信心,對下一步的學習任務有了方向。慢慢地,我就成為學生最可信賴的老師。這種建立信任的過程也讓我深刻感受到,老師陪伴他們成長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付出就會開花結果,學生們在評估這門課程時,對於“教師對我們的問題(包括作業或考核評價)給予及時、有幫助的反饋”的指標,給出了97分的高分。“我要瘋狂給嚴潔老師打call!講課清楚,對學生超級耐心!”“完全不用擔心社科‘小白’學不懂,沒有任何先修要求,不懂的地方老師手把手教你,真的是我在北大四年遇到的特負責的老師,推薦!”“每週office time老師都會在,而且很歡迎同學們提問,不管你問的問題多low,老師都會特別細心地回答,從來沒有煩過(我一學期去找過五六次,每次老師都超耐心)。”……學生們的肯定溫潤著我的內心,也更加堅定了我進一步做好課程教學的信心和決心。
上過我的課之後,平時敲門找我的學生就多了,他們或找我指導本科生科研和“挑戰杯”專案,或垂頭喪氣訴說心事,或分享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offer,甚至是和我交流戀愛中的問題……學生在我這裡是排在第一位的,收到學生們的資訊,不管多忙,我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在24小時之內給學生回覆、解惑,這也體現了我對學生的尊重。在這個過程中,我享受了被學生需要的感覺,不僅作為他們的老師,還作為他們的長輩。在一次次的傾聽和交流中,我不斷加深對學生的瞭解,而在教師節、新年時學生髮給我的祝福,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和鼓勵。
如何讓學生在每一次交流中都能有所收穫,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傾聽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給予引導。作為北大老師,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是我們的重要使命。我經常在作業中不斷啟發學生用多元視角去分析問題,並逐漸形成有創新價值的研究問題。我在大一的“應用統計學”課程的一份作業批註中寫道,“分析很細緻,除此之外,分析視角還可以看看綠色出行和非綠色出行”;在大二的“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課程的一份作業批註中寫道,“用校園熱點事件作為副標題也有吸引力,你們可以小組討論一下,創新點要不要放在校園事件與社會事件的差異性方面”。此外,我還有意識、有目標、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們形成跨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視野。在“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課程中,我在選題領域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公共管理學與社會學,政治學與社會學、法學,政治學與傳播學,公共管理學與資訊科技等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在方法領域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多元方法相輔相成。該課程小組作業中的《肝度·氪度:大學生網路遊戲消費行為的權力動機研究》《生成式人工智慧對大學生深度學習能力影響》等文章,均藉助了跨學科的知識並採用多元視角和方法來完成。課外,在指導本科生科研或者“挑戰杯”專案時,我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組成跨學科研究團隊,例如,我指導的“挑戰杯”獲獎作品《大學生社會網路對其政治參與的影響》等都很好地融合了政治學與法學、社會學的知識和解釋框架。對於“教師鼓勵我獨立思考,注重培養我的創新精神”“課程教學內容具有挑戰性,促使我開展主動學習”“教師教學激發我的學習熱情和深度學習的興趣”等三項課程評估指標,學生們也都給出了平均97分的高分。
在北大政府管理學院教職工大會上作報告
社會科學離不開社會調查,我一有時間就帶著學生去做社會調查。我記得有個全國性的調查專案,我和學生們一起在外調研了很久。一開始學生們不敢敲門入戶,透過觀察提出的問題都比較零碎,與基層幹部打交道時也顯得很侷促。晚上開討論會的時候,有的同學就問:“資料太多了,各式各樣,我記了好幾萬字的訪談記錄了,還有一堆照片,要怎麼用呢?”實踐中的交流是最真實、最接地氣的,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在調研中消化和理解課堂上的知識和方法,另一方面用看到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去發現問題的本源,並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我明顯看到學生們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增強。我指導的學生之所以能在本科生科研或“挑戰杯”專案中獲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的作品來自現實問題: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同時,又很好地討論和解決了現實問題。這些經歷告訴我,給予合適的引導才能讓學生們成長得更快、更好,我也才能成為他們更可信賴的好老師、好夥伴。
回首我的教學生涯,我深感幸福,我看到了一個個學生朝氣蓬勃、積極進取。他們基本功紮實、視野開闊,他們有獨立的想法,更有勇氣和擔當,他們必將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感謝每一位走進我的課堂,或者向我提過問題,或者和我一起做調查、做課題的學生,是你們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點選圖片檢視詳情)
燕園師韻——北大老師“講述我的育人故事”
北京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 編
ISBN 978-7-301-35353-0
定價:99.00元(四色精裝)
製作:駱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