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一步提升終身學習的公平性、可及性與服務性,高校應當重點聚焦以下三個核心任務。
作者 | 孟鍾捷
華東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
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提升終身學習公共服務水平。近年來,隨著全民終身學習理念的不斷發展、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大國建設的穩步推進,高校正肩負著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引領構建“泛在可選”終身教育體系、營造優良終身學習生態的重要使命。如何進一步提升終身學習的公平性、可及性與服務性,高校應當重點聚焦以下三個核心任務。
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保障終身學習的公平性。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是進一步擴大全民性終身學習機會、滿足全社會不同人群終身學習需求的關鍵路徑。為此,高校首先應當科學配置教育資源,適應多元學習需求。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60%,步入人口紅利加速轉向人才紅利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對於高校如何結合社會發展需求與學習者個性化需求提供科學精準的教育資源配置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學校的發展定位、學科特點,基於學習者的發展規律,高校需要制定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拓展多元化的學習路徑,確保教育資源在不同學科、專業和課程之間的合理分配,從而保障終身學習的靈活、包容與開放。其次,高校應當深化校企合作,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藉助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合作,高校可向社會共享學習資源、學習場所及文化設施,向學習者提供定製化的職業培訓、繼續教育專案以及學習諮詢、學習評估等終身學習服務。再次,高校應當強化平臺協同,擴大教育輻射。高校可以藉助高校聯盟、線上教育資源共享與公共服務平臺等,透過聯合辦學、合作辦學、學分互認、跨校選課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輻射範圍,從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
深化教育數字化轉型,增強終身學習的可及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終身教育保障。推進教育數字化、充分挖掘數字技術的發展潛能,是賦能學習型社會、實現終身學習“泛在可選”的必由之路,也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加強終身教育保障的戰略任務。在此過程中,高校應當努力推動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搭建“互動式、智慧化、便捷性”的智慧型終身學習開放平臺,讓終身學習資源更為便捷可及。一方面,高校要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教學、管理和評價的全過程,藉助資料分析與人工智慧技術,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資源推薦服務。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視開發數字素養系列學習資源,透過提供數字素養培訓幫助學習者掌握必要的數字技能,從而彌合由於數字學習方式、資源供給方式變革而產生的“數字鴻溝”,體現教育的公平性與包容性。
強化教育協同合作,提升終身學習的服務性。教育協同合作能夠提升不同型別、不同層次教育機構的終身教育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對促進終身教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首先應當積極拓寬合作網路,加強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城鄉社群等多主體的聯絡並實現“互聯互通”,共同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級。這要求高校不僅要建立與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之間的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機制,實現優質學習資源的有效整合,確保終身學習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廣泛可及;同時要加強與各級主體部門的協同聯動,整合優勢資源,盤活資源供給模式,拓展多型別人才的培養路徑,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求。其次,高校應重視並強化社會服務功能,提升高等教育資源的社會效益。要建立與醫院、圖書館、博物館等社會機構的合作交流機制,結合民眾生活、民生需求,積極開展公益講座、研修班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增強終身學習的社會滲透力與影響力。再次,高校應當主動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全球終身教育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不斷拓展與世界各地終身教育機構、研究機構的合作關係,透過共同開展終身學習專案與研究,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終身學習專案。依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勞工組織(IL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合作平臺,持續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服務終身學習的方案和模式,提升中國在國際終身教育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面對終身學習的新使命新任務,高校應當積極響應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國家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升服務終身學習的能力水平,切實滿足每一位學習者追求美好生活、終身學習的發展要求,努力構建更為自由、自主且充滿活力的終身學習生態,最終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泛在可選的終身教育體系。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