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瞭解本篇推送中提出的“高階詞彙&專業表達”的作用,可以先看以下兩段表達之間的區別。其中,第一段表達看起來雖然該說的觀點也都說了,但總感覺不夠專業,沒有體現學科價值和壁壘,像是日常的口語表達,缺乏書面寫作的感覺。而只要對這段論述中的一些詞語進行調整,就可以像第二段那樣讓人眼前一亮,而且敘述也更加準確、清晰。
☆ 「第一段」“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路時代,隨著演算法技術的出現,智慧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逐漸頻繁。智媒時代會對當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產生影響,同時改變我們的行動和生活。因此,智媒時代的特徵可以從以下幾個進行思考:”
☆ 「第二段」“以移動化、資料化、智慧化為技術特徵的智媒時代是從Web1.0時期沿襲而來的產物。在媒介化程度持續加深的當下,智慧技術的發展不僅催生出舊有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結構性內容的變革調整,更進一步促使社會生活為媒介屬性所影響,出現涉及倫理道德的人機互動關係。由此,智媒時代的特徵在其發展現狀與表現形式中將愈發清晰可見。”
☆1、調整語序:把多餘的語言表達內容刪除,利用定語和補語進行擴充,使整個句子節奏更加緊密;2、改變語言表達:
(1)“隨著xxx出現”“人人都有麥克風”用得頻繁其實沒關係,但不夠精準,比喻太多,換成“沿襲”“資源泛化”(在本道題的表達裡更重要的是智慧化特點,而不是話語權分割的問題,就算要用“人人都有麥克風”在這裡表達也不合適);
(2)“政治、經濟、文化影響”不夠專業(一般這種都直接稱為社會結構),換成“社會結構性內容的變革調整”;
(3)“我們”太口語,那就換成“公眾”“個體”;
(4)“生活和行動”可以擴寫為“社會生活”與“人機互動關係”,更具體、更清楚;
(5)“從以下xxx方面”也可以,但如果換成“智媒時代的特徵在其發展現狀與表現形式中將愈發清晰可見”會更合適。
☆ 因此,高階論述替換詞實則為一些人文社科常用的專業化詞彙,如異化、建構等詞彙。這些詞常見於學術論文等專業性文章中,既是為了提高文章的專業度,也是一種相對而言更精簡的表達。如若能適當地、不誇張也不堆砌地在論述中使用部分詞彙,則能有效地提高文章的“書面化程度”,讓你的論述看起來沒那麼“口語”化。
All the Beauty
用得合適最重要✶
千萬不要堆砌使用✶
@TuTouSuo™️
☆ 圖片桌布版(手機/ipad隨看隨記)
☆ 文字版(後臺回覆“息流”有PDF版本)
建構:建立某種觀點、認知或者建立一種思維方式,可以翻譯為“建立、影響”。
論述舉例:今日作為大眾傳媒對使用者的建構(影響)是平臺、資本、內容、意識形態等多元組織的共謀;人際傳播的社會化具有自我建構的功能。
扁平:指社會原有的層級、金字塔傳播秩序消融,變成了更為平等且顯而易見的新格局。
論述舉例:網路的扁平特徵具有更強的話語開放性。
張力:“關係”這個詞的高階表達,指的是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論述舉例:二者間的話語張力正在研究中不斷凸顯。
浸潤:“影響/深層次全面影響”一詞的高階表達。
論述舉例:數字技術對社會結構不同層次的浸潤帶來了數字化生存與媒介化社會;數字技術對社會結構不同層次的浸潤。
深入社會肌理:代表某件事物能夠廣泛地“影響社會”“與社會互動”。
論述舉例:智慧媒介技術正逐漸深度社會肌理,帶來人機互動過程的多元化、場景化、深度化表現。
顛覆:“改變/改革”一詞的高階表達。
論述舉例:節點傳播是對傳統資訊傳播模式的顛覆,新的社會傳播結構正式確立;節點傳播是對傳統資訊傳播模式的顛覆。
合法性:是指“存在價值”或者“存在意義”,是“為社會接受的物件”,新聞業的合法性指的便是新聞業的存在價值。
論述舉例:職業合法性的缺失使新聞人面臨新的危機。
資源泛化:指資訊資源的無處不在,媒介技術持續為使用者賦權,使傳播資源不斷下沉。在新聞傳播領域,泛化特指新聞像資訊一樣無處不在。
論述舉例:冗雜資訊的堆積歸因於傳播資源的持續泛化。
賽博:“網際網路/虛擬空間/網路空間”的高階表達,幾乎所有對虛擬環境和數字化空間的形容,都可以直接用賽博一詞來代替。
論述舉例:賽博空間中對虛擬身份的認知和體驗。
液態:流動的、不確定性、充滿可能性的、變化的,當下網際網路的傳播、社會的結構都是液態的,因此可以用“液態”這個詞作為對社會傳播、社會整體特徵的形容。
論述舉例:流動的傳播主體與離場介入者使資訊傳播更加碎片化、液態化。
悖論:悖論即不合理之處、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不恰當的地方。可以用悖論一次來代替“問題”一詞,如問題在於可以替換成“悖論在於”。
論述舉例:悖論在於,保護隱私與個性化服務難以共存。
壁壘:即“隔閡與障礙”,在傳播學中泛指所有的無法理解與無法溝通,或者群體之間存在交流障礙與隔閡。
論述舉例:圈層壁壘的出現,一部分來自於成員對群體身份的認同。
懸擱:來自胡塞爾現象學的重要術語,即儘量將先前的或先入為主的意識或態度、觀念放到一邊,以一種全新的眼光、開放的態度來對待問題。因此“懸擱”可以用來替換諸如“分析、態度轉變”等詞彙。
論述舉例:對新聞倫理問題的懸擱,是重塑數字時代新倫理的重要路徑;作為懸擱於這個時代中的倫理問題。
後現代:後現代一般指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主體性和感覺豐富性、整體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維方式的批判與解構。後現代是多變的、流動的、複雜的,這個詞可以作為對當下社會情況的概括形容。
論述舉例:風險迸發、流動液態的後現代性。
意識形態:“政治/國家意識”的具體內容,只要想說政治意識,就可以說意識形態。
論述舉例:影視劇無法避免政治性的意識形態傾向。
祛魅:將原先奉為圭臬的內容“拉下神壇”,將其平常化、通俗化。
論述舉例:技術祛魅,智慧技術發展下人文主義的崛起。
弔詭:奇怪的現象或者無法理解、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情節。
論述舉例:社會化媒體的弔詭之處在於,既強調開放社群的個體自由平等,又實際存在圈層區隔與層級劃分。
語境:傳播語言和傳播行為發生的場景,比如網際網路語境、社會化媒體語境:網際網路語境下的個性化表達等。
論述舉例:在中文語境中正面報道的內涵包含了政策的宣傳與意識形態的引導;在過去三十年的歷史語境下,新聞業……
狂歡:該詞來源於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特指一種反日常的、集體參與的社會情景。在傳播學領域,每一次的微博熱搜“爆”,每一次的社會熱點事件的集體討論都可以用狂歡來解釋,而狂歡也是當下網際網路傳播的典型特徵。
論述舉例:狂歡常態化:後真相時代的輿論變異;實際上,公眾的話語狂歡早已臨界於烏合之眾的狂熱。
解構:對原有意思和原本概念的解構,甚至是讓原本的權力在社會發展中消失,諸如主流媒體的話語權被解構,主流文化被亞文化解構,新聞專業主義內涵解構等。
論述舉例:社交媒體對傳統新聞價值的解構在於重塑了新聞的時間性,又融入了多元的傳播主體;網路文化讓主流文化體系被持續解構。
重塑:解構的東西要被再一次塑造起來,這個過程就是重塑。比如傳統媒體重塑話語權、輿論引導力的重塑、社會價值觀的重塑等。
論述舉例:元宇宙將重塑個人的數字身體。
凝視:凝視常用於控制研究中,探討媒體、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社會控制,比如“福柯的全景監獄:話語與凝視”。在當前的技術時代,也會討論到“技術對人的凝視與控制”。
論述舉例:演算法凝視:技術背後的隱蔽控制。
延異:法國哲學家德里達的自創符號,他將差異(difference)中的一個字母E變為A,是差異和延緩的組合體。該詞語表達的實際概念是在語詞意義的闡釋過程中,語言無法準確指明其所要表達的意義,只能指涉與之相關的概念,不斷由它與其他意義的差異而得到標誌,從而使意義得到延緩。具體是指文字背後的意義闡釋不是唯一性的,是能夠被反覆闡釋的。
論述舉例:話語意義的延異促使多重文字資訊的解碼成為可能,延展出各種零散的、隨意的概念解釋,由此形成了迷因的更迭和再闡釋;符號在意義的碰撞與融合中發生延異。
變革:即變化、革新。例如技術變革、新聞業變革、人際傳播變革等。
論述舉例:媒體融合是新聞業變革表現。
話語:即“內容”與“表達”,在傳播學語境裡就是“傳播內容”,主流媒體的話語即“主流媒體的傳播內容”,個人的話語表現即“自我表達的組成部分”。
論述舉例:主流話語重構:與亞文化融合的新語態;話語資源的豐富度決定了網路的開放程度。
彌散:無所不在。比如新聞彌散,就是指新聞泛化成了資訊,隨處可見。
論述舉例:新聞彌散:傳統價值標準被解構。
賦權:賦予權力,最典型的幾種用法:“技術賦權下個人擁有話語權”“渠道賦權下傳播內容多樣表達”等,還有“文化賦權”“價值觀賦權”“媒體賦權”“內容賦權”等。
論述舉例:透過技術賦權,使用者獲得了更多公共話語傳播權力。
異化:馬克思形容工人的勞動情況時,使用了“異化”的概念,表示工人不僅不能擁有自己生產的產品,反而被這些產品所控制——工人從原有的生產關係中脫離出來,變成了不正常的勞動關係。異化的本質是“背離”,即背離了“應該”的方向,例如技術的異化,是讓原本服務於人的技術反過來控制了人,其背離了原本應該發展的道路。
論述舉例:價值異化:視覺時代流量催生的虛假景觀;數字勞工的本質是對個體的異化,是平臺對個體行動資料與內容生產結果的剝削。
正規化:正規化是一套標準或者體系,是受到承認與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的集合體。
論述舉例:正規化革新:技術驅動傳媒業常態化發展;新聞業的正規化變遷牽扯的不僅是專業主義精神的消解,還有新聞職業在社會中的合法性認同問題。
結構:代表某種形態、體系。例如系統中相互聯絡的部件即構成結構。
論述舉例:調整產業結構是媒體融合的重要路徑;政治系統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式微:逐漸“日薄西山”。最常用的就是“大眾媒體的式微”。
論述舉例:真相的式微是後真相時代的主要特徵。
沉浸:一種體驗方式,不僅僅是VR技術,同時指代各類使人感到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比如沉浸式閱讀。
論述舉例:以精準營銷+線上線下聯動,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
霸權/抵抗:霸權來自葛蘭西的文化霸權,除了統治者在文化意義上的霸權,其他例如話語霸權、國際霸權同樣可以使用;抵抗是對霸權的拒絕與反撲。
論述舉例:亞文化正以其獨特的戲謔和解構方式抵抗著主流文化的收編;透過掌握符號資本實現的文化霸權現象。
場域:來源於布林迪厄的場域理論,是指某個事件、內容、機構背後複雜的社會影響力,像是媒體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場域,或者飯圈事件背後複雜的政治資本場域等,多用於宏觀分析。
論述舉例:場域博弈:政治、資本與技術共塑媒體價值標準;新聞生產的場域中存在諸多控制因素影響。
圈層:是指階級圈層或是社會圈子,例如粉絲圈、上流社會等。圈層最常和圈層傳播、圈層互動等結合使用。圈層傳播是圈子內部的資訊交流,可以是社群,也可以是群體;圈層互動則是突破圈層的互動形式。
論述舉例:彭蘭教授定義的圈層傳播實際上是卡斯特網路社會理論的延續,圈子與層級的交融實現了社會傳播中“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並存;社交圈層研究問題之一是同質化資訊有可能導致同溫層效應。
他者:不是主體的其他人。例如傳播者的他者就是接受者,和個人觀點相反的也是他者。
論述舉例:沉默的螺旋摒除了與群體不同的他者意見,由此,寡頭化的輿論最終形成;主體的社會化過程以他者行為為參照物。
迭代:例如某人寫了一個故事,其他人接著這個故事增補了一些內容,這就是迭代。而迭代也是網際網路資訊傳播的最典型樣態之一。不管是新聞還是資訊,甚至是流言和謠言,都始終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上迭代傳播。
論述舉例:新聞真實的過程化代表著新聞與資訊的多次迭代傳播;社會事實內容的迭代與補充發展趨勢。
個體:即個人,例如個體社會學。
論述舉例:個體的道德感已然為群體情緒所消解。
能動:具有能動性,能夠自主地進行選擇,既是使用與滿足理論提示的傳播觀,也是當下網際網路時代個體資訊行為的主要體現。
論述舉例:技術賦權之下個體能動性提升。
脫域:即從原本的空間、時間中脫離出來,進入到新的環境生長、傳播。
論述舉例:脫域時代下的新聞實踐將失去規則依傍。
景觀:來自德波的《景觀社會》,是“少部分人表演而大部分人默默觀看”的過程。當下常常表達為“社會景觀”“輿論景觀”“文化景觀”“消費景觀”等。
論述舉例:資本家利用廣告畫面構建起一座完美的景觀城市,使消費者完全浸潤於其中,勾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從而完成了一場現實和虛擬的沉默交換;社交媒體的影象化景觀正在促使新聞媒體紛紛轉向短影片、Vlog的內容生產中去;輿論環境呈現出的後真相傳播景觀。
共同體:民族、國家是一個共同體,代表著在這個群體內部往往有著相同的觀念、文化和規則。拉斯韋爾所說的社會協調其實就是在協調共同體之間的關係,不同的群體相互協調共動組成社會共同體。
論述舉例:透過宗教儀式般的意義共享,媒介事件能夠促成共同體意識的生成,從而更好地使其成員獲得身份認同和群體歸屬感;共同體享有一致的身份意義與文化歸屬。
宏大敘事:宏大敘事本意是一種“完整的敘事”,即無所不包的敘述,具有主題性、目的性、連貫性和統一性。其中,反映整個國家的變遷歷史即宏大敘事的重要表現之一。
論述舉例:宏大敘事建構集體記憶;作為宏大敘事的塑造主體,主流媒體……
歷史語境:即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事件發展,用過去的眼光看待現在。往往用在社會變遷、媒介與社會發展變化這類涉及範疇較廣的題目當中。
論述舉例:歷史語境下社交媒體功能觀:實用主義的延續;在過去三十年的歷史語境下,新聞業……
去中心化:從傳播學角度來說,原本的傳播語態是中心化的語態,由主流媒體引導,而當下網際網路的網狀發展是去中心化的,每個人都可以是中心。該詞通常用於形容當前的社會話語結構。
論述舉例:多元融合:去中心下的圈層傳播。
神話:由羅蘭·巴爾特提出,指隱藏在符號與意義背後的意識形態內涵。
論述舉例:神話是意識形態的產物,也是文化霸權的結果。
策略性儀式:由塔奇曼在《做新聞》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以某個規則或要求為“藉口”,拒絕深入探究問題的根源。
論述舉例:客觀成為了新聞人膚淺表達的策略性儀式。
如果想要一場酣暢淋漓的模考
一場瞭解目前問題的模考
迅速找到最後幾十天的衝刺規劃
闊以狠狠戳
2024年TTS熱點押題模擬考
班班花花原創試卷與答案
總評批改指引複習方向
給你最強衝刺期安全感
如果你想在3小時內完成一張試卷,如果你想把題寫進30分鐘,如果你想手寫答題、全真模擬考試狀態,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現階段的不足和問題,如果你想逼自己閉卷答題,立刻戳戳: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冬日衝刺幫扶企劃 」
熱門專題|答題框架|學科串講
新傳考研人臨時抱佛腳專用
☆☆☆
Stay in the bubble
「新傳考研名詞解釋(25修訂版) 」
上冊:必背300詞與答題應用方法
下冊:900個新傳考研關鍵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