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筱恬
又一位家長,因為輔導作業倒下了。
這是河南南陽的一位爸爸。不久前,他在輔導女兒作業時,由於情緒激動,突然嘔吐、胸悶,整個人發抖,大晚上被緊急送進了醫院搶救室。
類似的新聞發生過不少,此前甚至還有一位媽媽因此腦幹出血猝死。看完這些悲劇,只想用網上的一句調侃來表達心聲:“上輩子造孽,這輩子輔導作業!”
可不是嘛!它是急火攻心的催化劑,讓無數家長抓狂、心塞、失控,哪怕沒有搭上性命,也足以讓我們的健康指數大打折扣。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輔導作業這兩年,我甲狀腺結節多了,脾上長了囊腫,膽結石也多了,肺上也有結節了。”
而即便沒有氣出一身毛病,它也絕對是影響親子和諧的頭號破壞者,能讓母慈子孝的現場,瞬間變得雞飛狗跳……
輔導作業,真是這屆家長必歷的劫。
一寫作業就來氣
讓孩子好好學習怎就那麼難!
電影《學爸》中,黃渤飾演的爸爸,在輔導作業時因為崩潰發飆,被兒子報警家暴而直接進了派出所。
面對警察的問詢,他依然怒氣難消,咬牙切齒地表示:“我血壓都飆到160了,他(兒子)竟然衝我笑!”
爸爸氣急敗壞地控訴著兒子的表現:
明明很簡單的題目,無論講多少遍都像是在對牛彈琴,永遠都是一臉懵的表情;
寫個作業慢吞吞的,三個多小時連個“口”字都沒封口……
隔著螢幕,都能感到他每根髮絲都在冒火。
其實,爸爸一開始也是耐心溫和的,會苦口婆心地給兒子講題,為了讓他理解作業的內容一遍遍反覆演示。
但這份心平氣和終究還是被辜負了。面對那個耗盡大人口舌卻還是啥都不會的娃,“不吼不打”的flag轟然倒下。
黃渤的生動演繹讓無數家長感同身受。大家紛紛表示,這個“線上暴躁”的爸爸完全就是自己的翻版!
事實上,電視劇正是源於現實生活。
《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週刊》的一項調查顯示,有90.8%的父母會因為作業問題對孩子發火,70.6%的父母會為此產生鬱悶等負面情緒,超過半數的父母會為了作業打罵孩子。
而被問到孩子做作業時存在的問題時,大部分家長的答案集中在兩個方面——孩子學習習慣不好,以及不願學習。
的確,在輔導作業時,我們真正生氣的其實並不是孩子不會做,而是他們對待學習時那極不端正的態度——心不在焉、磨磨蹭蹭,在大人講解時彷彿在夢遊,各種開小差。到最後,才講過的內容還是一問三不知,同樣的題目依然反覆錯……
想起網上的一句話:“學習這件事,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夠主動開竅。”感覺扎心的同時又很不甘。
真的很羨慕那些在學習上無比省心的孩子。那份自律和高效正是他們跟同齡人拉開差距的關鍵,也是所有家長做夢都渴望自家娃能擁有的可貴品質。
但,要想讓孩子做到這一切,真是比登天還難!
用心良苦換來我行我素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那天晚上,閨蜜發來一條資訊:“想放棄雞娃了。這作業,是分分鐘都輔導不下去了!”
細問之下才得知,這又是一個被孩子的學業傷透了心的家長。
原來,閨蜜為了她女兒的成績操碎了心,每天晚上除了學校作業外,還精心佈置了“媽媽牌”作業,要求女兒認真完成。
在閨蜜看來,這麼狠抓學習,女兒的成績一定不會差,可現實偏偏事與願違。
女兒在班上始終排名中下。最近的這次考試更是一塌糊塗,就連閨蜜最上心的數學都沒有考好。全班只有五個90分以下的學生,娃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成績,讓閨蜜當場就破防了。她想不通,為什麼投入了那麼多時間和心血,效果還是甚微呢?
但聽完她的傾訴以後,我發現她在輔導作業時,陷入了眾多家長常犯的三個誤區。
1、過度干預,緊盯不放
閨蜜喜歡盯著女兒寫作業,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了或是字寫難看了,便會立馬上手替女兒塗擦掉。
而整個過程中,她還會時刻糾正女兒的狀態:動作慢了要批評,頭沒有抬高要提醒,任何寫作業狀態不線上的舉動,她都要忍不住喋喋不休一番。
但無奈的是,都做到這個份上了,女兒卻還是屢教不改,儼然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
想起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當外界的同一刺激對一個人的作用時間過長、強度過大、頻率過高時,個體便會出現不耐煩、反感、牴觸等情緒反應,甚至產生逃避、反抗等行為。
換位思考一下,寫個作業總有人緊盯著,時不時就像唐僧一般不停叨叨,這感覺誰受得了?
2、態度粗暴,強制要挾
閨蜜女兒曾造過一個句子:“每當我作業做錯時,媽媽就會像野獸一樣向我撲來。”
的確,閨蜜輔導作業時,態度和平時判若兩人,動不動就河東獅吼,情緒失控的時候還撕過孩子的卷子。
她還有句口頭禪:“這些題目給你××分鐘時間完成,完不成的話我會把你的玩具全部收掉。”
這種強硬的姿態,讓女兒戰戰兢兢,充滿壓力,不僅對寫作業產生了陰影,也讓親子關係劍拔弩張。
3、濫用獎勵,言而無信
為了讓孩子完成自己佈置的課外作業,閨蜜經常會“套路”女兒:
“你只要做完這些題目,我就給你買喜歡的安靜書。”
“這幾個單詞背出來了,等下就多讓你玩半小時。”
“這張卷子全部做對,今天晚上就給你多看兩集動畫片。”
但這些承諾幾乎沒有一次兌現過。明明說好的禮物,被放在了遙遙無期的下一次:“等你考試滿分了再給你買吧。”
事先答應好的娛樂時間,被一再壓縮:“這半小時光用來玩多浪費,我們先花幾分鐘預習一下功課。”
一再食言的閨蜜,讓女兒逐漸不再信任,其學習積極性也因此大受影響。
就這樣,儘管閨蜜盡心盡力地輔導著女兒的功課,但由於方法並不得當,因此很多時候都做了無用功。
想讓孩子學習省心
家長應該怎麼做?
教育專家王人平曾說:
“大多數家長是缺乏給孩子輔導作業的專業知識、教學方法和技能的;親子關係又讓父母習慣居高臨下、情緒化,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和耐心。
父母可以輔導孩子作業,但一定要秉持一個原則:關係先於教育、包含教育、大於教育。”
在他看來,因為輔導作業搞得家裡雞飛狗跳,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一件事,不僅傷害親子關係、削減我們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還容易導致孩子厭學,甚至厭世。
遺憾的是,我們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在小紅書上看過這樣一個帖子。
一位網友週末去朋友家做客,對方正好在做午飯,於是就拜託她看著自己的女兒寫作業。
期間,小女孩遇到一道題不會做,網友講解了好幾遍,孩子依然聽得雲裡霧裡。
於是網友繼續非常耐心地解釋,直到小女孩徹底弄懂為止。
事後,朋友女兒對她說:“阿姨,你真好,如果是我媽媽,早就發火了,肯定是一邊罵我一邊講……”
這讓網友很不好意思,因為在輔導她自己的孩子時,她同樣是沒有耐心的。
為什麼我們總能對別人的孩子如此好脾氣,對自己的孩子卻動不動就發火呢?
這是因為,在與自己孩子相處時,我們不自覺就會越界,會對對方抱有過高的期望,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對方,想讓對方凡事都聽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執行。
這就導致了輔導作業時,我們只盯著結果的對錯跟好壞,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這樣一來,非但輔導效果不好,還讓親子關係大受影響,得不償失。
而對孩子來說,靠“他律”束縛著學習,終究是無法真正愛上學習的。
事實上,要想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在學習上真正變得自律,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正如《自驅型成長》這本書中所言:“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應該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諮詢顧問’,而不是孩子的‘老闆或是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