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專業高考地理備考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最近,一位00後入殮師火了。
別的博主評論區互動留言都是“給我吃一口”“借你的手化個妝”,花式誇讚手藝。
到了她這邊,變成了:
“湯姐,你能幫我把老闆火化了嗎?找你入殮,能打折嗎?”
談入殮而色變,現如今卻好像變得“普通”了起來。
01
很多人對這一職業的初步印象,來自日本電影《入殮師》。
影片整體充斥著肅穆但溫暖的氛圍。
透過一個個“告別”的故事,讓我們走進了入殮師這一與“人生最後階段”緊密相連的職業。
主人公也經歷了不敢跟人提及自己的工作。
到最後的與自己和解,與家人和解的過程。
這其實與湯湯本人的經歷有點重合。
因為無法做到時時刻刻積極向上笑臉迎人,大學時湯湯就選擇了這個“冷門”專業。
不敢說真話,親戚們問起,都是用“學美術、學設計、學銷售”等來搪塞。
而這也不完全是謊言。
細細想來,她也確實在學習十八般武藝,只不過用途不常規。
她學習書法是為了寫輓聯,學習風景速寫是為了畫墓地演示圖、設計墓碑,以及銷售是殯葬服務營銷。
甚至,他們還會比一般學生更加註重體能鍛鍊。
畢竟日後為主人家抬棺、捧骨灰盒時,萬一給別人抬掉了,都是要命的事情。
畢業後為了不浪費大學所學,她選擇入職殯葬公司。
在這裡,她也確實把專業知識應用到了實際中。
殯葬是一個需要“身兼多職”“樣樣都會”的行業,化妝、主持、插花,甚至是擺席時缺人手,你也得幫忙。
比起半路出家從0開始沒有過系統學習過的同事們,她顯然更得心應手一些。
在學校裡學的知識就都沒有浪費。
工作後也能很快就接受自己的角色,投入其中。
入殮師這個職業,對她而言跟大家一樣,不過是“普通的工作”“普通的謀生手段”。
也同樣,普通的會患上職業病。
比如逛街看到漂亮的花,想到的是能不能用在葬禮上,看到化妝品會想著給逝者用行不行。
值得一提的是,她也跟《入殮師》裡的主人公一樣。
在工作中會看到人生百態,也會在幫助逝者收斂遺容後,獲得其家人的感激。
只不過每每她都會下意識地躲開。
有很多網友因為她的短影片分享,開始對入殮師這份職業感興趣。
但她說這份職業,如果共情能力太強,其實反而並不適合。
也能夠理解,過多的情緒,不僅可能影響到工作專業性,更可能會讓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的人,受到創傷。
沒有同理心不行,太有同理心更不行。
最好的狀態是將它當成三百六十行其中一行,不妖魔化,也不神化。
透過短影片,與更多人分享相關知識,何嘗不是另一種與“職業”的和解?
當湯湯用調侃的方式與粉絲進行“死亡”話題互動時,這種“和解”又在普通人中蔓延了開來。
選擇平常心看待,而非一味地避諱死亡。
當你真正的走進“殯葬”,瞭解它,反而沒那麼可怕。
02
湯湯不是唯一從事殯葬業的00後。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身影,開始出現在這個行業中。
有人因為經歷親人離別,看到“不專業”的殯葬團隊將葬禮搞得烏煙瘴氣,而選擇從事這個職業。
有人因為送別敬愛的老師時,發現愛美的她,人生最後一段旅程臉上的淤青竟未被遮住,從而萌發進入這個行業的念頭。
有人因為正好招聘,正好他沒有工作,機緣巧合16歲就進入這個行業。
也有人,是家裡從事的就是這個行業,算繼承家業。
無一例外的,他們或多或少都從前輩那聽聞過不成文的行業潛規則:
“不主動說自己的職業;不跟別人握手;不參加婚禮;不抱剛出生的嬰兒……”
法醫、入殮師、殯葬相關從業者……這些與“死亡”打交道的人,一直以來都“不受歡迎”。
人們忌諱“死亡”,也本能的想要避諱一切與死亡相關聯的事物。
也導致,這一行一直以來都似蒙著一層神秘色彩,充斥著各種傳聞。
諸如殯葬管理專業100%就業。
殯葬管理高薪,值夜班就能拿1600元。
搬運遺體,能拿到1800元,僅限男性等。
實際上這其中真真假假,很多都是虛假訊息。
真正的殯葬業,也跟其他行業一樣,薪資會有浮動,會跟地域掛鉤,一些小城市根本沒那麼高。
也跟其他行業一樣,想要往上,需要學習很多相關知識精進業務能力。
實際上,對於從業者而言,這不過是一份工作,跟廚師、司機、白領都是一樣的。
只不過比起其他人,更容易接觸到人生百態,更能看到世態炎涼。
打交道的也不是僅僅是逝者,也會需要面對家屬的情緒萬端和各種要求。
電影裡,將殯葬從業者比喻成“種星星的人”。
入殮師出現在離別的那一刻,撫慰的其實還是生者心。
種星星的人,普通、平凡,但全身都在散發星光。
03
好在現如今,大家對於“生死”已經有了不同看法。
年輕一代的觀念悄然發生著變化。
人們不再一度的避諱死亡,不再絕對的避諱身後事。
輕鬆的訴說著“墓誌銘”要寫上什麼詞;
認真的探討著“死了麼”APP應該具備的功能,研究“第二碑半價”的可行性;
詳細的羅列出葬禮上要放的歌單……
在他們身上,你會發現“死亡好像變輕了”。
從事相關行業沒有什麼大不了。
對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也只有單純的好奇,沒了避諱看法。
提起“生命最後時刻”的到來,更是平靜無波不太把之當回事兒。
而當沉重變得輕盈,將之當成必會到達的終點來看待。
只不過千人千條路,過程各有千秋,殊途同歸罷了。
就會認識到,活在當下才是最有意義的命題。
好好生活,少留遺憾,也就足夠了。
1 寺廟是西藏最主要的人文旅遊景點,在許多寺廟裡,應按順時針方向行走。 相反,在一些苯教寺廟,轉經的方向正好相反,應該逆時針行走。
2 遊客在準備前往寺廟參觀之前,飲食應該有所選擇,最好不要食用大蒜。“即使寺廟失火,也不要讓吃了大蒜的人進入寺廟”,這句話雖然是諺語,但它表達了一種宗教習俗。
3 遊客在進入佛殿前,最好脫帽進入。在佛殿內不可大聲喧譁和隨意觸控佛像、亂扔垃圾,在沒被允許的情況下,不能在佛殿內進行錄影、照相等。
4 西藏眾多寺廟內養有狗。因為朝佛的群眾經常餵食這些狗,所以寺廟內的狗經常會跟著陌生人走,遇到這種情況,即使沒有可餵食的食物,也不要大聲驅趕或者拿東西打這些狗。藏族老百姓有句諺語:不要打寺廟裡的狗,這樣會傷喇嘛的心。
5 很多藏族老者在轉經時,身後會跟著一些掛著紅綢子的羊,這種羊被稱為“放生羊”,不可對它們進行騷擾。
6 藏族人伸舌頭是一種謙遜和尊重對方的行為,雙手合十表示對客人的祝福;走進普通藏族人的家,一般不要用腳踩門檻;稱呼人名時,一般在名字後加“拉”,以示對對方敬重。主人如請就坐,可盤腿而坐,切勿伸直雙腿,腳底向人;接受禮物時,要用雙手來接。
7 藏民族是喜歡吃肉的民族,但是,藏族人不吃馬肉、驢肉和狗肉,有些人連魚也不吃。
8在不確定你所學會的某句藏話的意思之前,最好不要輕易使用。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9 獻"哈達":動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與頭頂平,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對方以恭敬的姿態用雙手平接。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系在他們的頸上。
9 磕長頭:是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信徒與教徒們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於行進中磕長頭,信徒們遵循這樣的程式:首先取立正姿勢,口中唸唸有詞,多為誦六字真言,讀作 “嗡(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寶言"(似漢地佛教徒常誦的"南無阿彌陀佛"。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在此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唸之聲連續不斷。還有一種為原地磕長頭。
10 敬語和稱謂: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語,這種風氣拉薩人更為講究。在拉薩甚至整個西藏,每句話都有3種講法,一是普通話,一是敬語,一是最敬語。無論名詞、動詞、形容詞都是這樣。地位相同的人相互用敬語,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也用敬語,對地位懸殊的人用最敬語。不會敬語的人被認為缺少教養,而敬語用錯了,便會鬧出笑話。藏族人非常重視稱謂,稱謂不準確,往往被認為不懂禮貌。在對方名字後面加一個"拉"字,表示尊敬。例如稱格桑為"格桑拉",扎西為"扎西拉";教師稱為" 格拉",廚師稱為"瑪青拉"等等。
11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後再喝乾一滿杯。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12饋贈:藏族十分重視饋贈,凡有喜慶必送致賀。一般是有送必有還,且還禮的數目往往要加一倍,否則即為小氣和失禮。 敬老: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許多節日裡,都有向老人祝拜的習慣。藏曆年除夕晚上,全家吃麵"古突"辭舊迎新的時候,總是先請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或媳婦要搶先揹回第一罐水,調製成酥油茶敬獻老人,以此表示晚輩對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13 見面禮: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置於手上,彎腰45度;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有時合掌與鞠躬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