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浙大能源工程專業出身,但因大二時偶然讀到《莊子》,從此改變了人生軌跡,由工科生入了哲學殿堂,自碩士考進北大哲學系以來,他從事哲學研究已有32個年頭。
他講課從不照本宣科,最多就是一張講義,黑板上往往也只有寥寥幾字。但無論是講中國哲學史,還是“四書”精讀,他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總是使得課上座無虛席。
他就是被稱作“北大十佳教師”“哲學系男神”“當代真正的儒者”的楊立華教授。去年,在喜馬拉雅頒佈的2023“年度影響力人物”榜單中,他獲評為2023“年度影響力學者”,今年他再次榮獲這一殊榮。
楊立華教授作為這一獎項的領獎代表上臺領獎並發表感言,表示“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學術和思想的追求“沒有天花板”。
在楊老師看來,經典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它恆常的意義和價值。今天讀孔孟,不是讀兩千多年前哲學家的思考,而是要把經典轉化為當下的思想,並從中汲取持恆的力量。
他不僅研究經典,還真正踐行經典,更始終致力於偉大經典的傳承,將經典傳遞給更多的人,而不是使之成為束之高閣的學問。
道崇自然德崇欽,竹林伊洛兩關心;
每尋嵇阮狷狂跡,更慕程朱德業岑;
無意埃塵紛起落,有心名相任浮沉;
惟期暗夜承薪火,不因微薄忘古今。
楊立華教授詩作,表達了傳承經典的志趣
在樸實的生活中
尋覓人生的意義
楊立華教授本科就讀於浙江大學工程熱物理學,但他對自己的專業並沒有那麼專注和喜愛,反而常常感到悶悶不樂和迷茫無助。
大學一年級,楊立華在杭州(1988)
雖然唸了工科,但他的語文一直很好,對文科的愛好,影響了他後來的人生選擇。在大二人生最困頓的時候,他讀到了《莊子》,徹底被迷住了,覺得人生忽然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後來,也就考了哲學系的研究生,一路做哲學研究。
楊立華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時期
1997年初冬的某個下午,楊老師第一次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結束時的情景永久地點亮了他:在略嫌昏暗的教室裡,窗外是冬日黃昏的暮色,眼前生動的一張張臉孔上彷彿被經典所點亮。
《莊子》的閱讀曾經改變了他的一生,使得他轉向了哲學,並走出了“無法忍受的窮極無聊,懈怠,沒有方向,迷茫”的狀態,他也希望將這種力量帶給青年學子,將經典轉化為我們同時代的思想。
關於躺平
在楊老師看來,今天的年輕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活節奏壓力,用莊子的話來說,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雖然嘴上說“躺平”,背地裡其實很努力。累了,說兩句喪氣話,找個地方哭一場,跟幾個朋友喝個爛醉,第二天醒來繼續出發,人活著的本質也還是奮鬥。
關於悲觀
楊老師指出,他在三十歲時,就把悲觀的能力退化掉了,如果悲觀能夠讓每個人的人生更好,讓這個國家更好,那麼不妨悲觀。然而並不能,為此我們只能以積極樂觀、更強大的精神向度去肯定這個生命,而不是否定這個生命。
人生意義
人生意義感的缺失,是年輕人的普遍問題。人生有什麼意義?對於很多人來說,一想就陷入到虛無中,越想越虛無。
楊老師指出,個體越來越強的無意義感,實際上是因為個體被無節制地放大,當你的自我被虛構得越大,獲得意義的可能就越低,而人其實是非常渺小的。
那,人怎麼獲得具體的意義?在楊老師看來,一要讓有限生命從屬於一個更持久的事業或者傳統。另一個更直接的回答是,人生意義不是想出來的,人生意義是活出來的。
哲學思考代替不了生活。要樸樸實實地深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不妨把生活理解為,一個鐵匠把爐火生得通紅,不停地錘打,才能為人生意義賦予形狀。
在傳世經典中
體悟思想的生命
經典失落了嗎?楊老師認為沒有。問題的根源性、解決問題的路徑的典型性以及具體展開中思理的普遍性,使得已經“過去了”的思想能保有恆久的生機。而只有透過經典文字的深細解讀,才有可能在思的道路上與曾經的偉大心靈相遇。
在孔子那裡,找到通向幸福的道路
楊老師指出,《論語》首章的“說”和“樂”,正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幸福。“學而時習之”這一章點出了幸福在人生中的重要位置,同時也使得人的本質傾向有了確定的內涵:追求幸福。
總體說來,中國文明的根本品質是此世性的,與其他以彼岸追求為核心的文明不同,在中國文明的深層意識裡,此世是唯一的目的,也是唯一的過程。
以幸福為目的,就要考慮實現這一目的的途徑。那麼,實現幸福的條件是什麼呢?孔子關於幸福,有這樣一段樸素的論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不過,孔子顯然不能認同那種認為幸福完全取決於主觀心境的觀點。在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都闕如的情況下,侈談幸福是不真實的。
疏食、飲水這類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指向的是人的自我儲存。然而,人不可能僅僅停留在自我儲存的層面上。
理想的社會不是讓人免於工作,而是要創造條件讓人們追求符合自己的性情或能夠滿足榮譽感的勞動。
在莊子那裡,感受千秋獨絕的心靈
當你感到窮極無聊、懈怠、迷茫時,《莊子》會給你很多啟發。楊老師指出,人生的那些大關節的問題,在莊子看來,是非常自然的,生老病死苦,這種不得已,都是人生的必然性。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天地用生存來勞苦我,用衰老來閒適我,用死亡來安息我。生死都是善事,所以不要有那種悲劇式的焦慮。
夢蝶,選自明代陸治《幽居樂事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莊子關心真知問題。對莊子而言,走向真知的第一步,是逍遙。他其實要的是一個“否定性的自主空間”,因為認識到一件事:天下不可為。既然不可為,那麼就獨善其身,退守漆園。也就是說,我不想做什麼,真的可以不做。雖然在現代,這件事有點困難。
楊老師由此引申——人有機會體驗被徹底放在邊緣的狀態,對人生極有意義。如果一直順風順水,被人矚目,很難建立起真正的內在。
在閱讀的思考中
奠定理性生活的基礎
在今天,賺多少錢,有多高的名聲、權力、地位,其實都並不足以構成人們內在自我的確信,因為時代變化太劇烈,傾覆往往只在一夕之間。
普通人能做的,需要從更根本的價值方面,給自己強有力的自我肯定。楊老師的建議是,要有閱讀經典的習慣。年輕人不缺乏閱讀,但缺乏專深的經典閱讀,不用讀很多,一兩部就可以。經典是一切時代的同時代者,蘊含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普遍道理,放在今天仍舊適用。
楊立華教授在北京大學講中國哲學課
因為難讀、艱深,所以經典閱讀的一個突出意義,是凝聚精神。生活在現代社會,分散我們精神的東西太多了,稍有不慎,就活得很渙散。
讀經典,可以從根源上讓我們建立起判斷的標準,否則我們會被各種各樣的雞湯、碎片的道理,各種各樣的理論牽引著走。
所以,在這樣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在無窮流俗紛紜的意見中,楊老師認為,找回內在自我的確信,建立自己的判斷標準,最迫切而重要。
在楊老師看來,哲學能幫助人們克服各種各樣的虛無主義,這某種程度上關乎天理的內涵問題,是貫穿他二十多年教學和研究生涯的思考。
天理內涵的根本指向在於,為合乎時代的理性生活態度奠定哲學基礎。如果說兩宋理學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了哲學基礎,那麼今天的哲學應當努力為現代性生活方式奠定基礎。
“保持閱讀思考,實實在在用心生活。
哪個時代、什麼情況下都得有人讀書。”
留言區分享你讀過的楊老師的書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其中圖書一本
中國哲學十五講
告別僵死的哲學史,告別人云亦云的不知所云,還您一個清晰而富有生機的中國哲學!
宋明理學十五講
一本書讀懂宋明兩代的思想勝景,聽明星教授舉重若輕地解讀宋明士人精神風貌!
莊子哲學研究
一部前無古人的“解莊”精品,以深入肌理的文字細讀,帶你領略莊子哲學的謹嚴與精妙。
氣本與神化
北大知名哲學教授楊立華老師的代表作,為深刻的張載哲學提供清晰的導引。
-End-
觀點資料來源:市場運營中心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在閱讀經典中,找到內在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