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專業的地理科普平臺
最全面的海量備考資源地質現象,終於有人做成動圖
01
抽水井與降落漏斗
Pumping Well and Cone of Depression
降落漏斗是指因在井中抽水形成的漏斗狀水位下降區。降落漏斗以抽水井為中心,距水井愈近水位下降愈大,水面坡度愈陡;距水井愈遠水位下降愈小,水面坡度愈緩。
02
抽水井與降落漏斗
Pumping Well and Cone of Depression
對於被井開採的承壓含水層,在井孔附近形成虛擬的承壓水水頭降落漏斗。
03
抽水井與海水入侵
Pumping Well and Salt Water Intrusion
超量開採地下水,就會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淡水地下水的水壓隨之減少,從而破壞了海水與淡水之間的水動力平衡,進而就造成了海水入侵。
04
自流井與自流含水層
Artesian Well and Confined Aquifer
承壓水頭高出地表的井。自流井在開採過程中,由於本井或周圍水井所造成的水頭消耗,可以使壓力水頭下降到地表面以下,此時就需要用水泵提水。
自流含水層也稱為承壓含水層。承壓水所在的地質層面稱之為承壓含水層,是充滿於上下兩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水。它承受壓力,當上覆的隔水層被鑿穿時,水能從鑽孔上升或噴出。
05
間歇泉的一個噴發週期
Eruptive Cycle of a Geyser
熾熱的熔岩使周圍地層的水溫升高,化為水汽,這些水汽沿岩石層的垂直裂隙上升,當溫度下降到汽化點以下時就凝結成為溫度很高的水。這些積聚起來的水,還有地層上部的地下水同時混雜有蒸汽沿地層裂隙噴射流冒到地面。每間隔一段時間就會噴發一次,從而形成了間歇泉。
06
冰蓋橫斷面
Cross-Section of an Ice Sheet
冰蓋的流動幾乎不受下伏地形影響,自中心向四周外流,邊緣部分自陸地向海洋伸展。冰蓋底部通常比較溫暖從而出現冰融,冰融水會促進冰蓋的流動。
07
冰川生長與消融
zone of ablation--冰川消融區
zone of accumulation--冰川積累區
equilibrium line--冰川平衡線
08
冰川運動
Movement of a Glacier
冰川分為兩層,表面容易斷裂的這層叫做脆性帶,常有許多裂隙的存在,大概在40米深左右,下部“柔軟”的那層叫做塑形帶,也是冰川流動的根本原因。
冰川透過晶粒間滑動而運動,從上到下,晶粒的運動速率逐漸減小。
冰川運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突起基岩的阻塞,就會在那裡形成前擠後壓的剪應力,叫做阻塞重力流,當阻塞重力流發生時,冰中常有斷層或褶皺出現。
09
冰川裂隙
Crevasses on a Glacier
10
沙丘的形成
Formation of a Sand Dune
11
波浪運動
Orbital Motion in Shallow Water
波浪由深水區傳入淺水區,波形發生變化。深水區是波長恆定的波形,波浪做圓周運動;淺水區受到水底邊界的影響,波浪做橢圓運動。
12
流動、滑坡、坍塌
Flow Slide Fall
13
水流搬運沉積物模式圖
Modes of Sediment Transport
推移:類似於蠕移,水流作用使得砂粒沿著溝底或者河床滑動活著滾動。躍移:一定大小的砂粒在水流作用下跳躍前進。懸移:水流中的細粒物質成懸浮狀態隨水流運動。
搬運能力取決於流速。
14
曲流河截彎取直
Meander Cut-Offs and Oxbow Lakes
15
洪泛平原與河流階地
Flood Plain and Stream Terrace
16
熱液成礦作用
Hydrothermal Ore Formation
各種成因的含礦熱水溶液所形成的礦床。它們的成礦溫度一般是低於水的臨界溫度,因而成礦介質主要是熱水溶液。主要有岩漿水、變質水( 包括花崗岩化水和混合巖化水)和受熱的地下水等。
17
峽谷的地質變遷
Geologic History of Minor Canyon
18
不整合
Development of a Disconformity
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使在同一地區的上下兩套岩層間有一明顯的沉積間斷,且在古生物演化順序上也不連續。
19
離散邊界
divergent boundary
地殼由於張力作用向兩側擴張延伸,地幔上部經熔融作用冒出產生新的岩石圈,形成洋脊。這個地區成為大陸的末端,最終形成大洋盆地。
大陸板塊移離成為裂谷,而海洋板塊移離則成為中洋脊,洋殼沿著離散邊界形成新的洋殼。熔岩在板塊間流出冷卻,形成盾狀火山和火山島。
20
匯聚邊界
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
會聚邊界表現為深海溝和俯衝消亡帶。在這裡相遇的板塊,其中一個板塊“潛入”相鄰板塊的前導邊緣下面。其動力源自軟流圈中下沈的熔岩對流。
由於板塊相撞時產生巨大擠壓力和摩擦力,並形成俯衝帶,產生大量熔岩,故容易觸發地震、火山爆發和海嘯等自然災害。與此同時,亦造出折皺山脈、海溝、火山、火山島弧等自然地貌。
21
離散邊界岩漿的形成
Divergent Boundary Magma Formation
岩石周圍壓力的減少。岩石壓力越大,岩石的熔化溫度就越高。由於對流,在大洋中脊,地幔上湧,因此壓力降低,上湧的岩石熔化,形成岩漿,這就是大洋中脊岩漿的成因。
實際上,與大洋中脊一樣,大多數岩石的熔化都是壓力減少所致,假定在一塊地幔中的岩石慢慢上升,隨著其周圍的壓力逐漸降低,那麼無須再向這塊岩石加熱,它也會逐漸發生熔化,這就叫作降壓熔化。
22
匯聚邊界岩漿的形成
Convergent Boundary Magma Formation
受到加熱,岩石熔化也可以生成岩漿。在俯衝帶,冷的緻密的大洋岩石層俯衝向地球內部,受到加熱,同時發生脫水,這些就是俯衝帶岩漿的主要成因。
23
海陸匯聚型板塊邊界
Ocean-Continent Convergent Boundary
當邊界兩旁分別為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時,密度較重的海洋板塊會被壓在大陸板塊下,形成俯衝帶。
在此過程中,會產生火山、折皺山脈和海溝等地形。其著名例子包括納斯卡板塊沉入南美洲板塊時形成的安第斯山脈和秘魯-智利海溝。
24
聖海倫斯火山的噴發
Eruption of Mt. St. Helens
1980年3月,岩漿侵入導致山的北側形成一定的隆起。後來,發生一次火山噴發,導致一次大規模的山體滑坡,經測量岩屑崩坡體積達2.8平方公里。
火山爆發的原因是火山上覆的沉積物的移除降低了岩漿侵入的壓力,從而導致岩漿中溶解的氣體迅速膨脹,並從岩漿中逸出。
25
交錯層理的形成
Cross-Bed Formation
風力或者水流作用將沙丘一側的砂粒順著迎風面搬運到沙丘的另一側,並從沙丘頂部順層滾落。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背風面形成一系列紋層組成的斜層系。紋層的傾向可以指示風力或者水流的流向。
它們的頂部與主層理呈角度相交,底部則呈收斂變緩而與主層理相切。
26
遞變層理的形成
Graded Bed Formation
又稱“粒級層理”。韻律層理的一種型別。它的特點是在每一個沉積單元中都表現出顆粒大小的逐漸變化。
通常是從沉積單元的底部到頂部,顆粒由粗逐漸變細,這種粒序性稱之為正粒序。如果自底到頂表現為由細粒過渡為粗粒,則稱為逆粒序。
27
海進和海退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由於地殼下降或海面上升而引起海水向陸地侵進的現象,稱為海進。隨著海水向古陸侵蝕面侵漫,海進範圍不斷擴大。時代較新的沉積岩層,其分佈範圍超越了時代較老的沉積岩層而直接覆蓋在古老侵蝕面上。
由於地殼上升或海面下降而海水自內陸向海洋退去,這種現象稱為海退。由於海退,新沉積的岩層分佈範圍逐漸變小,時代較新的近岸沉積依次後退而覆蓋在已經形成的遠岸沉積之上。
28
海灘的季節變換
Seasonal Cycle of a Beach
冬季向夏季轉變後,海浪變長變淺。這些波浪逐漸將沿岸沙壩的沙子從淺水區搬運到岸邊堆積,形成沙灘。隨著時間推移,海岸線後移,沙灘變寬。夏季向冬季的轉變,過程相反。
29
盆地和山脈的演變
Evolution of Basin and Range Landforms
30
海底斷裂引發的海嘯
Formation of a Tsunami
真題展示
(2023·浙江·統考高考真題)某研學小組計劃在澳大利亞西部開展一次旅行並做野外考察。下圖1為該團隊初擬的四條活動線路,圖2為澳大利亞三種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
1.本次野外地質考察應準備的工具是( )
①羅盤②雨具③衝鋒衣④放大鏡⑤手持衛星定位儀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若想在沿途欣賞到三種典型自然植被景觀,則應選擇線路( )
A.① B.② C.③ D.④
此題第1題,答案為B,很多孩子不理解為什麼是①④⑤,它們分別有什麼用處?相信大家讀完本文後自然明瞭。另外還有一部分孩子不明白為什麼不選②③,衝鋒衣和雨具不是外出考察必備嗎?有這種想法的孩子是忽略了“工具”這個詞,或是混淆了“工具”和“用具”的區別——工具是工作時所需的器具。
【答案】1.B 2.C
地質三寶
有一類營生把地質錘、羅盤、放大鏡當成吃飯的“傢什”,將地質錘、羅盤、放大鏡成套購買用於工作掙錢養家餬口,用於實現夢想、理想展示人生活著的價值與意義,這類營生的大名叫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從事區域地質調查的工作者們自嘲為“高原腳伕”,“高原腳伕”們視地質錘、羅盤、放大鏡為“地質三寶”。
一直以來,地質錘、羅盤和放大鏡,這三件不起眼的小工具就被地質工作者親切地叫做“三大件”,它們的確是野外從事地質勘查工作不可缺少的裝備。在渺無人煙的野外,指引方向、看圖、量產狀、取樣和觀察標本可少不得它們。
區域地質調查是最艱苦的地質工作中,主要從事摸清國土地質基本情況和探明國土礦產資源基本情況的工作。我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拔超過1000米以上的國土面積佔約三分之二,這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稱為高原地區。“高原腳伕”,一句話道明瞭區域地質工作者們的工作地點、交通方式,工作環境是露天、野外的性質。高原地區隨著海拔的遞增,人所呼吸必須的氧氣逐漸稀薄,呼吸越來越困難,氣候惡劣多變,環境複雜險惡,因此,人煙逐漸稀少,直到荒無人煙。但是,在高原地區,哪裡有工作需要,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者們的雙腳就一定會奔到那裡,那裡就是他們的“辦公室”,就是他們“戰天鬥地”的地方。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地質錘、羅盤、放大鏡是摸清國土地質、探明國土礦產資源基本情況首道程式必備工具,地質錘經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者們在野外火眼金睛的掃視、篩選,敲打下各類岩層、岩石放在隨身揹負的樣品袋內,再成批的運回室內研究其形成年代及礦物成分等科學內容。羅盤是野外地質工作中定方向、測出任何一個觀察物的空間位置(如岩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岩石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等。放大鏡是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者們識別各類礦石的火眼金睛。地質錘、羅盤、放大鏡同時也是地質工作者們在高原地區工作的生命衛士,在時刻潛藏危險的高原地區,地質錘(關鍵時刻兼職防衛武器)、羅盤(保障走正確的路線)、放大鏡(兼職食品衛生檢查器)。所以,說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者們的生命、事業與地質錘、羅盤、放大鏡是血肉相聯的關係一點也不為過。
眾所周之,建國時期,因多種因素,我國高原絕大多數地區屬地質空白區,是一代又一代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者們像愚公移山一樣:一山又一山,一河谷又一河谷,一沙漠又一沙漠,一沼澤又一沼澤,一步一步堅實而又艱難、驚心動魄的邁過,手腳並用的翻越過,走前人不敢走的路,爬前人沒有爬過的山,淌前人不敢淌的沼澤、河谷、沙漠,幹前人沒有乾的事,幹不了的事,幹不出的事。半個世紀過去了,多少地質人的故事是可歌可泣的,多少地質人的功勞前無古人的,功勳卓著,歷歷在目,載入史冊。地質錘、羅盤、放大鏡伴著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者們把國家地質空白區縮減得越來越少了的同時,叩開了沉睡在地質空白區眾多礦產資源的大門,為強國富民立下了汗馬功勞,千秋偉業,堅實的奠定國家繁榮昌盛的經濟基礎。
地質錘——當年老一輩地質工作者出野外用的地質錘,多數是木柄製造的,木質手柄地質錘相比鋼製錘,更加輕便,錘柄一般選用比較柔韌,不易折斷的木質,比如番石榴木或者白蠟木。加上特殊定製的錘頭,用起來雖然賣相不佳,但是手感極好,不少老一輩的地質人一把地質錘帶身邊,走南闖北,宛若老友,陪伴數十年依舊順手。
木質手柄地質錘
由上至下分別是平嘴方頭地質錘、尖嘴地質錘、碎樣專用錘
尖嘴地質錘,主要用於敲擊火山岩,如花崗岩等硬巖,在變質岩區以及部分沉積岩區也同樣適用;而平頭地質錘,更加容易清理岩石表面覆蓋物,沿層理或者劈理面更易取樣,在沉積岩區更加實用;碎樣專用的大頭地質錘,在野外不常用,但在地球化學等學科的取樣過程中,需要採集最新鮮的岩石標本,一般就需要這種特殊地質錘上陣啦。
在地質學家眼裡,地質錘就是他們的“第三隻手”。“地質學研究往往需要新鮮的岩石標本,失去了地質錘,就無法碎裂岩石,從而得不到有科學意義的樣品。”趙方臣說。
一把做工精良的地質錘,能幫助使用者高效獲得良好的樣品,降低野外工作的體力消耗。老一輩工作者用的鐵錘,大多由鐵匠手工鍛造出來,不如現代工業化生產出的專業地質錘耐用、有力。
現代的地質錘,根據不同的需要,種類和型號十分多樣。比如,鴨舌錘適合岩石手標本和化石的採集,尖頭錘則適合採集用於地球化學分析的岩石樣品。這兩種地質錘重量不大,可單手揮動,攜帶也最為方便。但在堅硬岩石的面前,或者採集大塊樣品的時候,就需要使用小棒槌甚至八磅重的大錘了。八磅錘需要體格健壯者雙手抬舉過頭使用,有種鑿山開路的感覺。
地質羅盤——大名鼎鼎的哈爾濱光學儀器股份公司,基本上等同於地質羅盤儀的代名詞,地質工作者使用的羅盤,大都是這家哈爾濱光學儀器廠製造的。一部不起眼的地質羅盤儀,在沒有普及GPS或者北斗定位系統的年代,不止是測量產狀、坡度之類的測量工具,更是當時的“導航儀”,在荒無人煙的野外,一部地質羅盤,更是地質人能夠安全回家的“燈塔”。
地質羅盤主要由底盤、磁針、水平刻度盤、垂直刻度盤、底盤水準器、水平水準器、磁針固定螺絲、磁針固定杆、測斜指示器及扳手、反光鏡、瞄準覘板和盒蓋等組成(圖6-1)。
圖6-1 地質羅盤的構造
1—反光鏡;2—瞄準覘板;3—磁針;4—水平刻度盤;5—垂直刻度盤;6—測斜指示器;7—水平水準器;8—底盤水準器;9—磁針制動螺絲;10—磁針固定杆;11—羅盤底盤;12—測斜指示器扳手;13—盒蓋
磁針:一般為中間寬兩邊尖的菱形鋼針,安裝在底盤中央的頂針上,可自由轉動,不用時應旋緊制動螺絲,將磁針抬起壓蓋在玻璃上,避免磁針帽與頂針尖的碰撞,以保護頂針尖,延長羅盤使用壽命。在進行測量時,放鬆制動螺絲,使磁針自由擺動,最後靜止時磁針的指向就是磁針子午線方向。由於我國位於北半球,磁針兩端所受磁力不等,使磁針失去平衡。為了使磁針保持平衡,常在磁針南端繞上幾圈銅絲,也便於區分磁針的南北兩端。
水平刻度盤:水平刻度盤的刻度是從0°開始按逆時針方向每10°一記,連續刻至360°,0°和180°分別為N和S,90°和270°分別為W和E,利用它可以直接測得地面兩點間直線的磁方位角。
垂直刻度盤:專用來讀傾角和坡角度數,以E或W位置為0°,以S或N為90°,每隔10°標記相應數字。
測斜指示器:是測斜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懸掛在磁針的軸下方,扳動底盤處的覘板扳手可使懸錐轉動,懸錐中央的尖端所指刻度即為傾角或坡角的度數。
水準器:通常有兩個,分別裝在圓形玻璃管和長形玻璃管中,圓形水準器固定在底盤上,長形水準器固定在測斜儀上。
瞄準覘板:包括接物和接目覘板,反光鏡中間有細線,下部有透明小孔,使眼睛、細線、目的物三者成一線,作瞄準用。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導航系統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地質人常備的GPS掌機已經部分取代了地質羅盤的導向功能。我們不再需要用羅盤對著參照物打方向來確定地質點位,取而代之的是精度更高的經緯度座標。甚至有高精度電子地質羅盤儀,能夠大幅縮短並提高測量效率。
但是作為傳統地質三大件之一的羅盤,其重要性,在野外工作中仍然無可取代。測定地層的傾角與走向,粗略探查巖體的延伸方向。更重要的是,在野外複雜的工作環境中,電子化裝置有遭受損壞的危險,在GPS失效的時候,羅盤作為基礎機械式裝置,能夠適應各種工作環境,保障野外工作的正常進行甚至地質人的生命安全。
測量地質體的產狀要素
地質體的產狀是指斷裂構造、岩層、脈狀侵入體等在空間上的特徵,通常用代表地質體面的走向、傾向及傾角表示,如斷層面、節理面、岩層面和岩脈接觸面的走向、傾向及傾角。
走向是指岩層層面與一個假象水平面的交線,稱為走向線,也是同一層面上等高兩點的連線,表示岩層在地面上的延伸方向。在平面圖中,斷層、岩脈常用走向表示,走向是一條直線,有兩個方向。
傾向是指岩層面上與走向線垂直,並沿傾斜面向下延伸的線(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即傾斜層面的傾斜方向。傾向線是一條射線。傾角是指岩層面上和走向垂直的傾斜線與水平面上投影線的夾角,即岩層傾斜的角度,也是岩層與水平面間的最大傾角。在垂直走向的剖面圖上,常用傾向和傾角表示。地質體的產狀主要用地質羅盤測量(圖6-3),是目前最精確的測量方法。測量岩層的走向時,首先選擇平直的、具有代表性的岩層面,使地質羅盤底盤的南北邊緊貼岩層面,調整羅盤使之水平,即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磁針所指刻度盤上的數值即為該岩層的走向。走向有兩個方向,可用方位角數值表示,兩者相差180°,如NE55°和SW235°。
圖6-3 用地質羅盤測量地質體產狀的方法
1—測走向;2—測傾向;3—測傾角
測量岩層的傾向時,使羅盤有反光鏡一側的NW緊貼平直岩層的頂面,轉動羅盤使其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磁北針所指刻度盤上的數值為該岩層的傾向。傾向是一條射線,只有一個方向,常用數值表示,如SE145°或145°。如果無法測量岩層的頂面,只能測量岩層底面時,可以用記錄本或書夾緊靠底層面,引出一個與岩層傾斜一致的書夾頂面,用以上方法測量;或使羅盤蓋與岩層底面靠緊,並使羅盤的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磁南針所指刻度盤上的數值為該岩層的傾向。如果露頭上找不到一個面,可以用記錄本或書夾緊靠岩層露頭的傾斜線,同時一定要使書夾的另一邊與近於垂直方向的露頭岩層的出露線一致,確保書夾面與地層面一致,此時,測量書夾頂面的傾向即為岩層的傾向。
測量岩層傾角時,將羅盤豎直,使南北邊儘量垂直岩層走向貼靠在層面上,扳動測斜指示器扳手,使水平水準器的氣泡居中,左右輕微轉動羅盤,測得最大的傾斜角度,這時使羅盤的南北邊與岩層走向垂直,則為岩層的傾角。岩層傾角在0°~90°之間,代表水平岩層和直立岩層,事實上野外多為傾斜岩層,如傾角為45°。
地質體產狀的記錄形式不盡相同,岩層產狀在記錄時用傾向和傾角表示,如145°∠45°。在地質圖上用“├15”字表示,長線代表走向,短線表示傾向,數字表示傾角。只有岩層近於直立時才記錄走向。
最後,使用羅盤時應先檢查羅盤是否正常,並避免靠近含有磁性的及鐵質物體,確保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讀數時應順磁針的方向讀取,以減少視差。
地質放大鏡——一個放大倍數適當,且鏡片素質相對優秀的地質放大鏡,能夠使地質工作者在野外鑑定巖性上如虎添翼。地質放大鏡之所以能夠順利工作,能夠把細微的小顆粒放大,完全需要依賴其鏡片,一套優秀的光學鏡片,可以經得起這兩個層面的考驗:不變形、無色差。那麼是不是放大鏡的倍數越高越好呢?野外地質放大鏡也不是放大倍數越高越好的。不同倍數的放大鏡,其鏡片中心厚度,焦距以及視野存在較大的差異,簡單而言,放大倍率越大的放大鏡,其鏡片中心厚度一般越厚,焦距越短,其觀察視野也越小。
幾種常見的地質放大鏡
隨著科技發展的進步,經常有報道提及,“地質老三件”已經被新三件淘汰云云,“新三件”:相機,膝上型電腦以及手持GPS,的確在地質考察中不可或缺,但是“老三件”地質錘,羅盤,放大鏡的地位並沒有被撼動絲毫,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地質三大件”依舊會是地質考察中扛鼎之物,新老地質三大件的互動融合,才能讓地質人的野外工作更加高效與安全!
新老地質三大件的交融發展
日新月異:電子裝置
電子產品的發展日新月異,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同時也正改變著野外科考的方式。
手持GPS導航儀自帶導航地圖,可精確地測量位置、海拔、路線和麵積等各種引數。專業的地質填圖用手持GPS儀可安裝地形圖,野外科考過程中可將地質資訊標定在地形圖上,回到室內後可以很方便地匯出相應地質圖件。
“我們在野外作業時,多人的分組考察會經常用到對講機。與需要基站訊號的手機相比,對講機在渺無人煙的地區具有絕對性的優勢。”據曾晗介紹,透過中繼衛星,一些對講機的通話距離可達到三十多公里。使用集GPS和對講機為一體的新型手持儀,還可實時找到隊友的當前位置。
儘管大部分野外工作者還是習慣使用紙質的記錄本,但地質行業內的一些極客已開始使用平板電腦作為記錄工具。
“平板電腦的筆記修改和整理十分方便靈活,強大的手寫和繪圖功能令其絲毫不比紙質記錄本遜色。配合具有無限可能的軟體拓展,專業的野外記錄軟體相信很快就會出現。”曾晗和他的同伴們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此外,手機也正逐漸成為野外地質科考的新型利器。一部高階的智慧手機不再只是通訊裝置,其通常內建有GPS、地磁和重力感應功能,配合多樣的軟體可實現各種用途,成為整合電子羅盤、GPS導航儀、照相機、記錄本等為一體的強大裝置。其中,安裝有電子羅盤軟體的手機甚至可以測量岩層的產狀,比機械羅盤更準確、快捷。
最後,野外地質科考實至名歸的“神器”,當屬一些手持的現代分析儀器了。舉例來說,岩石的元素組成通常只能透過實驗室內大型的儀器進行測定,但手持XRF儀(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儀)可在野外便攜使用,極大地方便了岩石的鑑定和樣品的採集。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更多備考資源請點選閱讀原文。
關注搜尋地理詞語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