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2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印度著名學者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年),是享譽世界的心靈導師。《教育就是解放心靈》(中文版,九州出版社2010年6月版)是他寫給學校校長和老師們的書信集,“因為我想和印度的學校、英國的布洛克伍德公園學校以及位於加利福尼亞歐亥的橡樹林學校保持聯絡,我打算儘可能每兩週寫一封信給他們”,希望藉此傳達“學校應該是什麼樣的,並且告訴所有那些對學校負有責任的人,這些學校不僅要在學業上非常出色,而且要比這多得多。他們要關心對整個人的培養”。用我們的話說,學校不只是要分數(“學業”),更要關注“全人教育”(“對整個人的培養”)。這些書信以教育為主題,涵蓋了許多重要的人生問題,如責任、勤奮、習慣、合作、謙卑、秩序、服從、理智等等,很值得一讀。
書中多處談到“關係”:
“所有的存在都是關係。沒有關係你無法生活”。
“關係就是生活,沒有關係,人就無法生存”。
“關係就是社會”,“你的生活中無法脫離關係,生活就是關係,一個人無論他是多麼的想要孤立自己,出於某種神經質的或別的特殊的理由,但他仍在關係之中”。
人是社會的人。而社會,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是“由人與環境形成的關係的總和”,任何個體都無法“掙脫”關係。既如此,維繫良好“關係”就顯得非常重要。近年,我國基礎教育界也很重視對教育中的各種“關係”的研究,比如,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李希貴認為,教育學首先是且主要是關係學。上海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副所長沈祖芸認為,學校的九成問題可以在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化解。雲南省宜良縣醜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認為,學生成績下降、不完成作業、逃學、離家出走等等,表面上看是“學習問題”,其根本都是“關係問題”。要讓孩子重新回到健康狀態,說教、批評、責備都沒有用,唯一有效的是幫助他們構建或修復新關係。所以,他到各地演講,幾乎不變的講題便是“好的關係,好的教育”。
而良好關係的維繫,一要有智慧。“關係需要許多智慧”,“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能夠運用知識”,“學校的功能——幫助學生喚醒他的智慧,並領悟到正確關係的極端重要性”。二要遠離恐懼。“在我們的學校裡,教師和那些需要對學生負責的人,無論是在課堂、操場還是自己的房間,都有責任不讓恐懼以任何形式出現。教師一定不要引起學生的恐懼”,“恐懼會毀壞任何形式的關係”,“任何形式的恐懼都會損害心智,破壞敏感性,鈍化感官”。可以說,一“懼”毀所有。
關係中,極易產生的一個問題是“比較”。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從根本上講,比較牽涉到度量——多或少,大或小,高或低,重或輕等,人們對權力、地位和財富等的不斷度量就產生了比較。“比較和度量是智力的方式,它是分別性的”。就教育而言,“度量的最終形式是考試”,有考試就有分數,“整個的分數制度就是在賦予知識以比較的價值”。
比如,甲常常被拿來和聰明、漂亮、自信的乙比較,正是這個比較可能會毀了甲。這種破壞的表現形式有競爭、模仿、依循乙的模式。這有意無意地引起了敵對、妒忌、焦慮甚至恐懼。而這成了一種模式,讓甲在他的餘生中總是在心理上和身體上進行度量和比較,擺脫不了被比較的陰影。
在和乙的比較中,甲慢慢地失去了自信、自尊,覺得自己“啥也不是,什麼都不如別人,簡直就是個渣渣”,於是便以灰溜溜的心態進入社會,終其一生可能都抬不起頭來。我時常想,如果受教育最終是這樣一個結果,那還不如不上學,“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其實,受傷害的不只是某一方,而是雙方,“在拿一個學生和另一個學生進行比較時,雙方都受到了傷害”。所以,克里希那穆提得出結論,“有比較就會有競爭,而比較不能帶來優秀”,“善不可能在有競爭的地方綻放”,他進而認為“比較是暴力的一部分”。
國人喜歡“度量”,住的城市要分一線二線三線乃至五線六線,上大學要分一本二本三本學校,拿張文憑要分第一學歷第二學歷,“五育”要拎出“首位”“第一”,課程要分出主課副課,開會的會場要擺沙發椅、普通座椅、摺疊椅三種不同的椅子以區分貴賓、嘉賓和來賓,等等,等等。於是,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你便時時、事事、處處都能看到“比較”,家長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你看隔壁家誰誰誰怎麼怎麼樣,你怎麼就不學著點?”“你看樓上誰誰誰的孩子多有出息,你有他一半就好了,搞得我都抬不起頭來!”教師拿分數低的學生跟分數高的學生比,在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甚至“月考”結束後張榜公佈“成績前十的同學”“退步最大的十個同學”,以示鞭策。其實,中國漢字的起源、結構很有意思,“比”就是兩把明晃晃的匕首,一把傷了別人,一把也傷了自己。
北大著名學者劉雲杉和她的團隊,從2016年開始,每到畢業季,都會邀請30至50名北大本科畢業生,一起回顧他們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和成長經歷,透過個體的成長故事,探究我們這個時代的某些精神“症狀”。訪談中,一個學生回憶說:高三時,學校為多次大考平均排名年級前二十名的同學單獨拉了一個微信群,鼓勵我們保持優勢、力爭上游,微信群名是“人上人”。並告知,幾個月後會再排一次名,將新的前二十名拉進群,掉出去的則自動退群。贏得“人上人”的名號,既讓我驕傲,也讓我惴惴不安,依據考試排名劃分學生等級這一行為十分傲慢且冷酷,好像我們只是幾百臺考試機器中執行效率最高的二十臺。本來是一個共同學習、共同面對知識和開闊人生的校園生活,變成了人和人直接高度競爭的環境,在一個馴獸一樣的制度中,家長託舉、老師保姆式的陪伴,每個人都是他的潛在競爭者。
人各有長。大家熟悉的“多元智慧理論”就說明了東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東方亮,“上帝”在某個地方給你關了一扇門,很可能就會在另一個地方給你開一扇窗。拿甲的弱項跟乙的強項比,這本身就沒有意義,因為乙也有弱項,而乙的薄弱之處說不定就是甲的強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千萬不能把“差異”“差別”當作“差生”,一個社會,正因為有各種差異,才會五光十色、異彩紛呈。
那麼,教育者能否在教育教學中拋開比較、度量,按照學生本來的樣子來對待他,而不是按照他應該的樣子,不去基於相對的價值做出判斷?克里希那穆提認為,只有“當教育者把比較和度量撇在一邊,他就會關心學生本來的樣子,他和學生的關係就會是直接的、完全不同的。理解這點是很重要的。愛不是比較而來的,它沒有度量”。“不帶比較地生活就是擁有健全”。明白了這一點,“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就會經歷一個徹底的轉變”,“在沒有了競爭和比較時,學校的整個氛圍將完全不同”。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說,這是一種理想主義,克里希那穆提是“心靈導師”,所以他灌“心靈雞湯”罷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我想“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可以此作為教育的一個努力方向。現階段,不能完全避免競爭,雖有權威專家強調“學習是不能講競爭的”,但完全不講競爭可能難以做到,然而我們至少要避免過度競爭、惡性競爭。第一,減少“度量”。學科要考試,中考、高考要選拔,迴避不了“度量”,但學校平時的文體活動就不要動則評一二三名、冠亞季軍,以淡化“比較”的壓力。試想,學科(考試科目)要排名,搞個文體活動,又要排名,學生便終日處在被“度量”的高度焦慮之中,這樣的學校生活會讓部分學生度日如年;第二,減少內耗。鼓勵學生抱團發展,不要在一個班裡面“同室操戈”,弄得雞飛狗跳。惡性競爭的直接後果就是沒有“同學”,我在前幾年的一篇文章中下了“中國的學生有同桌無同學”的判斷,學生非但不“同學”,反而是“兩眼一睜,開始競爭”“提高一分,幹掉千人”,少了“同伴”同頻共振這一重要的因素,學生的社會化過程是不完整的。要透過“小先生制”“兵教兵”,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會團結,在課堂團結中學會學習,還“同學”以本來意義,迴歸學生之間健康的“關係”。
作者簡介
葉存洪南昌師範學院二級教授,江西省教育學會副會長,江西省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指導專業委員會委員。獲全國優秀教師、江西省模範教師、江西省高校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入選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政協江西省第九、十、十一屆委員會委員。出版《校長強則學校強》《怎樣做一名好教師》《好班主任是這樣煉成的》等著作,多項成果獲省社科優秀成果、省高校教學成果、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二等獎。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丨葉存洪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