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紫陌
前幾天,一個#發現我媽也在偷偷裝大人#的話題衝上熱搜,引發共情。
一位叫@阿侃的博主說,無意間看到媽媽在網上搜索:女兒該對某某如何稱呼。
在此之前,她還發現媽媽將影片上教育教學類的內容偷偷背下來,然後假裝是自己的感悟,說給她和姐姐聽。
並曾坦言,跟很多人講話的時候,也會壓力大到想要跑路。
“原來,媽媽也在偷偷裝大人。”
董宇輝此前也曾深有感觸地說過:媽媽其實很擅長偽裝。
“沒有燈的路口,她也會害怕;
消滅蟲子的時候,她也會悄悄地起雞皮疙瘩;
賴床的時候,她也會有同樣的掙扎;
看到漂亮裙子的時候,她也會停下步伐……”
是啊,媽媽也會有搞不懂的問題,也會有軟弱、有渴望,只是為了孩子,在努力成長、偽裝堅強。
那些年,媽媽們說過的“謊話”
去年母親節,“齊魯晚報”發起“徵集家裡那個‘口是心非’的媽媽”活動,後臺收到近千名網友投稿。
@Lynn:每次媽媽過生日,問她喜歡什麼,她總是說不愛打扮不用護膚品不讓我亂花錢。可是翻出原來的照片,她那麼好看那麼洋氣。聽外公說,她對衣品要求很高,從手錶到高跟鞋都要買最好的。
@耄耋:小時候,最喜歡吃路邊的炸雞柳,每次經過媽媽都會給我買,買完就說兒子吃吧、趁熱吃,我問她怎麼不吃,媽媽就說她不喜歡吃。
@丫丫:第一次離家上大學,分別時媽媽說:“快走吧,終於不用在眼前煩我了。”然後我就扭頭往宿舍走,中途回頭看了一眼,發現爸媽還站在原地看著我,我揮揮手就回宿舍了。後來我爸說,我媽從我回頭就開始哭,坐上車也哭,哭了一路回的家。
@相小想:每次買衣服給媽媽,她總是說“浪費錢”、“太花哨了,不適合我的年齡”,但當我離開後,媽媽便迫不及待地把新衣服拿出來,穿在身上,在鏡子前美了一遍又一遍。
一個個“口是心非”的謊言故事,讓人笑中帶淚,卻又感覺無比熟悉:
從小到大,我們喜歡吃的東西,媽媽總是不喜歡吃;
每天從早忙到晚,卻總是說:“我不累,你去玩吧。”;
心神不定地守著電話,接起來卻淡定地說:“我看電視呢,沒事不用老打電話。”
這便是“中國式媽媽”。好吃的、好用的,都留給孩子;卻把苦和累留給自己。
嘴上充滿嫌棄,心中萬分惦記。
壓抑自己的天性和需求,只希望孩子能過得更好。
她們會盡己所能地去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願望,卻默默地降低了自己的生活品質和物質需求,只要看到孩子開心幸福,自己便心滿意足。
每一個媽媽,都曾經是個“孩子”
《小王子》裡有一句話:所有的大人曾經都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每一個媽媽,在成為媽媽之前,都曾經是個孩子,只是從成為媽媽的那一刻起,學著掩藏起自己的幼稚和脆弱,努力去做一個合格的大人。
湖北的一位媽媽,開車送孩子上興趣班,孩子不想去,一路上鬧脾氣。
媽媽怎麼哄都不行,講道理也不聽。
媽媽情緒失控,大聲吼了孩子。
吼完既內疚又委屈,趴在方向盤上大哭道:“媽媽也曾是被捧在手心的公主,媽媽也有傷心的時候啊!”
儘管不是好的教育範本,可這才是媽媽最真實的樣子,她們並非強大到無所不能,也會委屈、會無助、會崩潰。
《大學》有云:“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這世上的每個媽媽,都是沒有經驗的新手,是媽媽的角色讓她們變得堅強勇敢、無所不能。
網友@vivian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30歲那年,寶寶出生了,猝不及防從女孩晉級為 ‘新手媽媽’,一時手忙腳亂,生活完全失控。
好在媽媽從老家趕過來幫忙,養育過三個孩子的她就是不一樣,很快讓我從產後抑鬱中掙脫出來,一切都變得越來越順暢。
想到媽媽在二十幾歲時就要同時照顧三個孩子,而自己一個就如此狼狽,真覺得媽媽是個大英雄。”
可以預見,若干年後,她也會成為自己的英雄。母愛,既是一種天性,也是一種傳承。
曾在網上刷到寶媽的一句話:“一覺醒來,還以為自己是個小姑娘,看看身邊,才驚覺自己已經是小姑娘的媽媽了。”
還有位媽媽說:“女兒幼兒園要填家長姓名電話,差點填成我爸媽的。”
曾幾何時,媽媽們也是天真爛漫的小姑娘,是爸媽的寶貝,卻在不知不覺中,走入母親的角色,有了想要用盡一生去愛護的人,從此變成了另一個自己。
媽媽也需要被愛
長久以來,“媽媽”這個詞總是被註解為“偉大母愛”。
彷彿無私奉獻、鞠躬盡瘁是她們與生俱來的天性。
殊不知,媽媽也是平凡的普通人,也需要被愛。
《夢想改造家》有一期裝修故事,播出後遭到全網聲討。
一個普通的家庭,爸爸早年拋妻棄子,二十年來對妻兒不聞不問,老了半身癱瘓,才想起還有個兒子。
不住療養院,對保姆又百般挑剔,兩個月內換了四個阿姨,前妻心疼兒子,只好犧牲自己前去照顧。
兒子為了 “一家人”住一起,也為了更好地照顧爸爸,把房子進行了改建。
爸爸的房間獨佔一層,寬敞舒適,甚至還有茶吧、假山、棋桌;小夫妻的房間也有工作臺和休閒區;連貓都有屬於自己的“貓別墅”。
唯獨媽媽的房間,給人的觀感就像是“保姆房”,用兒子的話說,是為了“方便媽媽今後洗衣服做家務”。
在這個兒子的意識中,為媽媽提供“幹活的便利”,便是對其最大的體貼;而在這位媽媽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傳統母親的生活縮影。
她們心甘情願將自己陷入生活的煙火裡,身兼多職、任勞任怨,將自己與家庭牢牢捆綁在一起。即便得不到任何回饋,也毫無怨言。
可為愛付出的人,也同樣需要愛的滋養。
就像梁曉聲說的:“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
為人子女,在心安理得地接受“母愛”時,也要懂得感恩與回饋。
只有來自家人的關愛和溫暖,才是媽媽們此生最大的慰藉。
冰心在《母愛》中寫下一段和母親的對話: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親面前,仰著臉問說:“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
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面頰,抵住我的前額,溫柔地,不遲疑地說:“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
這世上,只有母愛,不附帶任何條件,但卻是有期限的。
願每一個子女,都能夠看見母親的付出,珍惜這一世的緣分,不忘關愛,亦不留遺憾。
也願每一個媽媽,在愛孩子的同時,不要忘了愛自己。能夠付出,也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