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在課堂上感到困惑,不知道老師講的重點在哪裡?在記筆記時手忙腳亂,卻仍然抓不住知識的精髓?我們可能並沒有真正認識到什麼是學習。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童行書院 (ID: tongxingplan)
文丨Mengdi 編丨Thea
大家好,我是Mengdi,我自己的大部分學生生涯是在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中度過,之後去歐洲上了研究生,現在自己的女兒在加拿大一所公立小學唸書。
我自己當過學生,曾經做過老師,現在也做了家長——我體驗過以不同身份參與到教育和學習中來。
當學生的時候,苦惱為什麼我如此努力卻考不好;
當老師的時候,苦惱為什麼剛剛強調的事情學生為何一轉臉就忘;
當家長的時候,苦惱為什麼都已經一年過去了,女兒還在把字母b和d寫反,12和21分不清。
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可能並沒有真正認識什麼是學習。
家長們,你費盡心力的輔導和教育方式,可能是耗時又耗力的無用功。
這篇文章,將從課堂聽講和記筆記這個最基礎的點,來剖析何為真正的「有效學習」。
今天我會介紹一本書——《Outsmart Your Brain》。
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aniel Willingham,系統的解釋了:
為什麼學習這麼難,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什如何避免徒勞的努力,如何聽講,應試,和克服學習障礙。這一系列家長和孩子切實的困惑。
為何學習這麼難
當孩子在上幼兒園或者低年級階段,家長和學校對孩子在學習上的期望並不高。
我們不會特別批評一個幼兒園孩子,說老師教認識顏色的時候你怎麼沒有認真聽講?為什麼老師教你拼搭樂高的時候你沒有記住步驟?
我們不會怪孩子,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年齡尚小,學習的主要組織者是老師或者家長,孩子其實能被動接受一些就行了。
學習方式的突然改變讓孩子無所適從
隨著年齡增長,等到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學習的方式,逐漸演變成老師只在每天非常有限的課堂時間教授新知識。
大部分的學習任務——比如課前預習,課後的練習,反思與總結,轉移到了學生自己身上。
這意味著,能勝任這麼多項任務的孩子必須有以下幾個能力:
1. 規劃時間和計劃學習內容,優先幹什麼/取捨的能力
2. 獨立完成有相當難度的課業
3. 避免拖延與分心
4. 記住所學內容
5. 在考試中展示出你的學習成果
6. 處理干擾學習的情緒,比如焦慮和重塑信心。
如果沒有做好這些,那就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學生被期待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是學習的主要負責人。
但是!很可惜的是,我們家長和學校並沒有系統性地去培養過孩子這些技能。
於是,就會出現——
孩子可能根本沒理解,可能無法專注效率不高,於是乾脆用消極態度來牴觸學習;
家長好說歹說,從細心教、耐心談,到打罵威脅……也不一定有效果;
老師身上的教學任務和麵對的龐大孩子數量,讓他們沒時間和精力去顧及每一個孩子。
所以孩子有的時候學習費勁,真的不怪他們,因為學習這件事本身不容易,是需要多種複雜能力配合在一起的;
是需要孩子對自己特別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克服一路上許許多多或大或小的困難。
大腦的慣性讓孩子習慣做無用功
學習就像體育鍛煉,如果你想增強自己做俯臥撐的數量,那麼你練習的時候,就需要給自己加大難度,比如離地起身擊掌;
如果你想提高跑步成績,練習的時候需要給自己綁沙袋。
這種負重訓練讓人很痛苦,是自找苦吃。
而人的大腦慣性是尋求舒服,大腦會告訴你做那些感覺輕鬆的練習。
比如你可以練習用膝蓋輔助做俯臥撐,這種看似努力的練習,感覺好像可以做的很多,但並不會實際提高的成績,可以說,這是耗時耗力的無用功。
你是不是也在帶著孩子做無用功?
下面就著重介紹幾點真正可以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能力的“負重訓練”。
課堂上,如何聽講和記筆記
有過做老師經驗的人都知道,學生上課走神是什麼樣的狀態——目光遊移呆滯。
走神是因為孩子處於被動狀態
但他真不是故意走神的,縱然老師會提高音量或者點名敲黑板這種方式重新把學生的思維拉回課堂,但學生的聽講始終是處於一種被動狀態。
什麼是被動狀態?就是任由自己的思維跟隨別人走,這種感覺就像管子裡的水,一邊進一邊出,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來。
而什麼時候才會有東西在我們的腦海裡真正留存下來呢?
一定是當有我們參與的時候,當我們的思維和別人的講述有互動的時候,當我們的大腦積極響應外界灌輸的內容的時候。
經過你自己大腦思考和處理完成的資訊,才能真正地成為你自己的知識。
所以,如果孩子們有了這樣一個意識:知道自己不能毫無負擔地坐在那裡仰著臉聽就行了;知道自己要在老師講述的過程中積極地思考,參與和配合老師回答問題。
那麼,孩子就已經進步了很大一截。
該如何積極地去聽呢?
我自己當學生時候最大的困惑就是,老師一直強調讓我們“會聽講”,“聽重點”,然後老師又沒有告訴我HOW。
我最大的疑慮在於,我怎麼知道你將要說的話是不是重點呢?我如何在現在的時間節點上知道未來你要說的100句話裡哪一句是考點呢?
當看完這本書後,我終於明白當年老師強調的會聽講是什麼意思了。
會聽講的第一步,是聽結構。
老師講述的主要核心知識是什麼?是由幾個部分支撐著這個主旨思想?這幾個大部分下面又是由什麼分論點組成的?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一般老師在講課的時候,都會有連線和提示詞。
比如我們今天主要講XXX,它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1.2.3.4;它們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和運作的?由哪些原因導致了這樣一種現象?
你能否可以聽得出這個知識的層次和它們之間的關係,能否可以按照老師的講解自己生成一副鳥瞰圖——以俯視的視角對全域性進行一個把控,能否自己畫出一個思維導圖。
這些是決定你能否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掌握,而不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有些時候,老師甚至並沒有理想中那樣有條理,能夠給出學生一個清晰的導圖,這個時候對學生的要求就更高了,學生必須自己探索出各個知識點間的聯絡和邏輯關係。
這個過程必須學生自己完成。學生必須自己處理課堂上的資訊,自己構建一個思維導圖,自己完成筆記的記錄。
這裡有一個家長和孩子都常犯的錯誤:
有些同學迷信學霸的筆記,或者校外機構總結的秘籍。
這些都不是孩子自己的東西,孩子看似上進積極,勤奮地背誦,但實際上只是生搬硬套他人的經驗,永遠沒有學會自己學習。
甚至老師準備的筆記也不應是孩子第一步就要參考的內容。
一定鼓勵孩子自己寫下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畫出圍繞這個知識點的相關內容,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不要害怕出錯和遺漏。
什麼是記筆記的理想狀態?
理想的狀態是:
首先,孩子跟隨課堂內容記錄下自己的筆記,然後課後與老師的筆記進行比對,查缺補漏,這是發現自己知識漏洞最有效的辦法。
甚至當孩子發現與老師的筆記有出入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找老師探討一下,為什麼我把這一條歸類的地方與老師不一樣。
如果孩子總覺得可以依賴老師或者他人的筆記,那麼上課聽講就會不可避免地演變成了漫無目的遊走狀態,這大概就是老師小時候經常批評我們的“不帶腦子來上課”的狀況吧。
記完筆記的下一步就是要不停地審視它。
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我都懂了,不需要再看了。但是課後花時間重新總結你的筆記十分關鍵:
首先,你可能會發現兩個概念之間聯絡的缺失,並且需要檢查思維導圖的層次:一般來說主要論點- 分論點- 支撐論點的論據。
其次,儘可能詳細和精準,逼問自己為什麼建立聯絡,自己有哪些論據,是否有例子,如何完整地邏輯推理出來的。
孩子自己做的這份筆記非常重要,這也是今後備考的關鍵。
其實備考並不是在考試前幾天,備考的核心就是在這份每天下課後你所面對的自己的筆記中。
因為當孩子有能力做出一份像樣的筆記,就說明孩子已經對知識點有著很強的理解力和把控力。
而考試前的幾天只是進一步細化這個筆記,查詢漏洞,只是一些填補工作,絕大部分的工作已經在每日的筆記完善中完成了。
家長們,不要迷戀刷題,不要迷戀各種直接給你的已經整理好的大堆乾貨。
你的努力,可能適得其反。
清晰的邏輯思維、快速的總結反思、清晰的表達……這些才是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而通識教育,就是培養這些核心競爭力的基石。
通識思維體系的培養,不是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而是啟發孩子自己去思考、探索,形成一個正確的學習習慣。
文章檢索:
Daniel Willingham, Outsmart your Brain: Why Learning is hard and how you can make it easy, Gallery Books, 2023
作者 | Mengdi
座標多倫多,任職於國際組織機構。社科文學類書籍愛好者,多年讀書博主。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