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起來,讓每個生命更精彩。
來源 | 《中國教師報》1版
作者 | 本報記者 崔斌斌 | 朱秀慶
原標題 | 《讓學校“動”起來——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的改革之路》
升入中學後,張舒涵和她的一些小學同學多少有些“不適應”——“怎麼打個乒乓球還要搶球桌?”
而他們的小學母校,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的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簡稱“電子科大附小”),7000多名學生擁有829張乒乓球桌,而且學生每天都有一節體育課和60分鐘大課間,每天課後服務還增加一節體育鍛煉活動課,每個學生每天在校鍛鍊3小時(含課間活動),這些做法已堅持多年。
即使畢業幾年了,小學的許多點滴依舊讓很多畢業生難以忘懷。
01
829張乒乓球桌?
2007年,擔任電子科大附小校長後的第一次開學典禮就讓康永邦印象深刻。
那是9月1日上午,典禮舉行還不到半小時,就有23個學生陸續臉色蒼白、體力不支,被扶到旁邊休息。
這讓剛上任的康永邦很吃驚,也很痛心。他再次篤定,提升孩子的身體素質刻不容緩。
在此前24年的教育工作生涯尤其是教研員生涯中,康永邦走訪過許多學校,他發現:“我們的學生身體素質太差了,情感素質堪憂,創新思維能力也較弱,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問題:健康出了問題。”
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會失去很多。因此,康永邦和他的團隊將兒童健康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
因為認同學校健康第一的理念,愛心人士不斷向學校捐資捐物,乒乓球桌從原來的9張逐漸增加到現在的829張。康永邦表示:“我們擺放這麼多乒乓球桌,當然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的數量,而是想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體育設施。”
《人民日報》記者幾年前到學校採訪時驚歎:“你們都可以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學校空間有限,但體育用地需求又很大,怎麼辦?
無人機從電子科大附小上空俯拍,校園裡乒乓球桌密佈。除了把教學樓頂空置區域與校園邊角區域改造為乒乓球運動區,學校不少牆壁上也“長”出了籃球筐,現在有136個籃球架(筐)。學校還大力推廣乒乓球、跳繩、投籃、迴圈跑等佔地面積小、容納學生較多的體育運動專案;改變傳統校園綠化方式,推動校園去草坪化,栽種農作物並以果樹等高大樹木作為運動“遮陽棚”,在保障學生活動空間的同時,確保校園綠化充足。
硬體數量的增長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要求確保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保質保量上好體育課,其中小學1—2年級每週4課時,小學3—6年級每週3課時;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後組織學生進行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並將其列入教學計劃;每天上午統一安排25—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
“25分鐘的大課間時間太短了,學生除去上下樓和去洗手間,剩不了太多鍛鍊時間。”2008年,康永邦決定將大課間從25分鐘延長至39分鐘,之後兩年分別延長至44分鐘、50分鐘,2012年又進一步延長至60分鐘,一直持續到現在。“一定要循序漸進,比如設定為39分鐘,給大家的感覺是30多分鐘而不是40多分鐘,不至於因為跨度太大而讓大家產生牴觸。”康永邦說。
隨後,體育課也有了新變化。2014年開始,學校每個班級每天上1節體育課。
2019年,成都市教育局印發《成都市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實施意見》,要求校內開展的課後服務與學校課程方案設定、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以及“每天體育鍛煉一小時”等有機結合。
於是,電子科大附小又將課後服務的其中一節課作為學生的體育鍛煉課。這樣,學生每天在校的鍛鍊時間達到了3小時。
隨著體育課的增加,學校的體育教師也由最初的7人增至現在的54人,約佔學校教師總量的15%,其中許多還擔任了班主任。體育課涵蓋乒乓球、足球、籃球、網球、國際象棋、藝術體操等十幾門課程,學生在基本要求之外至少掌握一種專項體育技能。
學校的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全校7000多名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為100%,優良率為92.2%,優秀率為69.6%。2024年,學校1000多名畢業班學生的平均身高達到了156.26釐米,比2007年的152釐米足足高了4.26釐米。
當然,體育的目的並不只是鍛鍊身體,還有育人。“單打競爭,雙打合作,撿球助人為樂”,類似這樣打乒乓球的理念也是電子科大附小想傳遞給學生的。
像張舒涵這樣的畢業生也因為小學打下的基礎獲益。升入高中後,即使學業繁忙,張舒涵仍會擠出時間保持每天跑步的良好習慣。而且,據張舒涵的媽媽、電子科大附小教師羅維靜觀察,因為小學的體育鍛煉和實踐活動,附小畢業生更加樂觀,綜合素質也更強。
02
以教學還是以體育為中心?
改革伴隨著理念和實踐的更新,往往會衝擊教師、家長的舊有觀念,甚至會遭到“抵制”。
2009年下半年的一次全體教師大會尾聲,康永邦按慣例問了一句:“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和想法?”以往基本上是沒有意見然後散會,沒想到,從教30多年的一位教師舉手後站起來說:“康校長,我們學校是以教學為中心,還是以體育為中心?”
稍微有點尷尬的康永邦其實已經想好了答案,但猶豫了一下並沒有直接答覆,而是面向這位工作非常負責的教師及全體教師說:“這個問題其實很好,我想大家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下次我們在會上進行討論。”
開放式的“結尾”給自己和那位教師都留了面子。
之後,全校進行了大討論,並形成了基本共識——教育質量包括學生的分數,更包括學生的健康。
大量的體育改革讓一些家長誤以為數學教師出身的康永邦是體育教師。
也有家長對電子科大附小的改革很不理解。康永邦其實能理解家長的顧慮。家長自己就是從重重考試中走過來的,他們大多認為“時間的累積=考試知識的增長=高分的成績=一流的大學=體面的職業”,“上大學”幾乎成了家長衡量基礎教育唯一的價值標杆,因而學校的每一項變革都可能牽動家長的神經。
“他們誤以為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學習,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但有時小學打好基礎(身體+知識)的孩子後勁才更足。”康永邦說。
不過,也有許多家長對學校的改革持贊成態度。
曾是教育新聞記者、如今在電子科大附小工作的教師李朝霞回憶:“2011年新生登記時,許多家長在學校門口通宵排隊,隊伍從校門口一路‘蜿蜒’到二環路,長達幾百米。我們當時就寫過一篇報道,探討學校的人氣為何這樣旺。”
五年級(19)班學生李思澤的爸爸李海慶是電子科大教授,在他看來,其他元素就像一個個“0”,而身心健康和責任感就像這些“0”最前面的“1”,沒有它們,孩子有再好的成績也無法累積出人生的高度。
兩種不同的聲音讓康永邦團隊陷入深思。
學校給家長吃了一顆“定心丸”,即實施學業質量底線考核,合格率不低於98%,平均分不低於年級5分,優生率不低於10個百分點。“既要重視體育,同時也要確保學生的成績。”康永邦表示。
這一承諾讓不少家長懸著的心落了下來。
為了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專業素養,學校開設了“家長髮展學校”,面向新生家長舉辦公益講座,邀請專家學者和學校骨幹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專業指導與培訓。
“成長就像馬拉松,不是一開始跑得快就好,而是要不斷儲存能量、打好基礎,這樣後勁才足。在小學,孩子就應該身體健康、全面發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講座中,康永邦這樣語重心長地給家長建議,他還會給家長推薦《運動改造大腦》等書籍,讓家長更加理解學校的做法。
03
不怕出安全事故嗎?
近年來,學生課間被“禁足”在教室屢見不鮮,這一現象在電子科大附小並不存在。
記者看到,下課鈴聲一響,該校學生就蜂擁而出,有打乒乓球的,有玩排球的,有追逐玩耍的……
不怕出安全事故嗎?學校為此還真想了不少招兒。
該校戶外的空地都鋪上了一層模擬草坪,學生即使摔倒也會獲得緩衝。學生能觸碰到的籃球架立柱等尖銳處均“穿上”了一層“厚衣服”。每一個乒乓球桌角都裝上了防撞保護套。樓頂的白牆也加上了一段欄杆,防止學生掉落。此外,學校所有的體育設施都有專門的體育管理人員“值守”。體育課和課後服務鍛鍊時間,每個班級的運動場地都被劃片,便於教師關注學生安全。學生則人人都是小幹部,每個課間學生安全管理員就會和值日教師出現在重點區域“巡查”。
學校加強對體育教師的培訓,同時營造良好的體育健康和安全氛圍。乒乓球從樓頂掉下去該怎麼辦?旁邊就有一句警示語——球掉樓下,不看不撿,生命遠比乒乓球更重要。為此,學校還會給學生免費提供乒乓球。
作為家長,李海慶表示,他並不是很擔心孩子的安全,因為教師會給孩子上生命與安全課、心理健康課等安全教育課程,並會透過演練加強孩子的安全認知等。“這些教育讓孩子自己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認知得到了加強,自我保護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時,開學和期末都會舉行家長培訓,安全也是學校和班級強調的重點工作之一。”
作為班主任,羅維靜接觸的家長尤其是“90後”家長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綜合素養,他們不想讓孩子禁錮在教室,而是更加支援學校安排的相關體育活動,積極鼓勵孩子擁有更多的運動時間,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電子科大附小校園裡有一個五指廣場,承載著學校的“五指理論”。
“每個人每隻手有5根指頭,它們位置不同、形態不同、作用不同,這又何嘗不是不同學生的樣態呢?教育就是尊重差異,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發展位置,變成‘身體好、情商高、學習能力強’的人,在合作實踐中朝著目標不斷邁進。”康永邦說,“動起來,讓每個生命更精彩。”這正是電子科大附小的核心教育理念。
電子科大附小府青校區的學森學術廳外牆上,4句鏗鏘有力的話語映入眼簾,“管住自己、立志成才、學好本領、報效祖國”。這是該校學生每日升旗儀式後齊聲高呼的自律誓言。這樣的場景每日都會在該校5個校區準時上演,7000餘名學生一同誦出他們心中的理想與信念。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的信念猶如涓涓細流,不斷滋潤著孩子的心田,為他們的未來勾勒出無限可能。
做“低競爭”的教育
本報記者 崔斌斌
學習能不能講競爭?今年5月底,在北京舉行的一場教育論壇中,眾多嘉賓圍繞這個話題展開了探討。
“我們學校7000多名學生擁有829張乒乓球桌、136個籃球架(筐),每天在校鍛鍊近3小時。天生我材必有用,學習只跟自己比,不需要跟別人比……”當天,電子科大附小黨委書記康永邦關於“低競爭”的觀點讓現場聽眾沸騰了。
“怎麼做到的啊?”一位女士在鼓掌的同時發出疑問。
在一些學校課間甚至都不讓學生隨意走出教室的當下,電子科大附小的經驗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而在現實中,我們能發現,有些學校為了讓學生獲得更高的考試成績、更好的排名,不顧學生的身心健康,讓其從早到晚爭分奪秒看書學習,尤其是高中“多考一分,幹掉千人”等導向促使競爭愈演愈烈,一些“副科”被擠到了角落,學生根本沒有多少體育鍛煉和休閒時間。
讓人憂慮的是,這種傾向在向小學不斷蔓延。
有教師向記者透露,一些小學生除了學習還是學習,課後服務時間基本也變成了學科學習或輔導。
試想,在這樣持續“高競爭”的狀態下,一個成人都會覺得難以承受,何況本該活蹦亂跳的小學生?
教育本不該是這樣的。
正如近日在網路上被熱議的“守住教育的底線”聯合倡議中的第一條底線:健康第一,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身心為代價追求教學質量。
原因是什麼?該怎樣破局?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