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科普平臺
專業地理備考諮詢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最全彙總
農作物的秘密
熟制
一年多熟 存糧不愁
割韭菜,網路流行語。原指韭菜達到了生長盛期,可以進行收割。
現在比喻機構、基金、大戶拋售股票導致股票市場(或個股)大跌,為其迎來新的建倉機會,再重新在低位建倉,如此迴圈波段操作,獲取利潤。
為何小小的韭菜能夠作為意象被廣泛使用呢?這源於韭菜生長的特別之處。
韭菜是多年生蔬菜,
可以收割多次。
韭菜每年收割的次數,決定於韭菜的長勢、施肥情況及市場行情。冬春季拱棚韭菜可收割3茬。秋季品質雖好,但為了培育根株,為拱棚生長奠定物質基礎,以收割1-2茬為宜。韭菜以7葉1心為割韭的標準。清晨收割最好。以割到鱗莖上3-4cm黃色葉鞘處為宜。以後每割一刀應比前茬略高,才能保證正常生長。定植後前1-2年產量較低,3-6年為生長盛期,產量最高,10年後進入衰老階段,應及時分株移栽。
這裡就要引入一個概念,“熟制”:所謂熟制,可以理解為某一地區或生產單位一年內多作的程度和型別。一般常以熟制命名種植制度,所以有時熟制也一定程度上代表某地的種植制度。
我國地區熟制劃分
我國的中溫帶和青藏高寒氣候區,熟制可達一年一熟。比如東北地區,可以保證水稻一季成熟,但是為了保證農作物的成熟,需要拉長水稻的生長期。
青藏高寒地區,由於熱量相對較低,大部分農作物都不能種植成熟,只能種植小麥的變種青稞,也只能保證一年一熟。
我國華北、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及南疆塔里木盆地地區,屬於暖溫帶地區,熱量條件可以保證兩年三熟及以上,也就是在兩年時間內可以種植兩季冬小麥外加一季玉米。
我國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緯度較低,熱量充足,可以保證一年兩熟及以上。本區域大部分地區,可以種植兩季水稻。
本區南部沿海地區,如臺灣南部、海南、廣東雷州半島及雲南南部地區,屬熱帶地區,常年如夏,可滿足農業生產一年三熟。
不同熟制影響
農作物生長期越長,農作物積累有機質的時間越長,最終品質越好。
南方水稻的生長期約110天,東北則要130天,因而生長期長的東北水稻品質好。(另:光照和晝夜溫差也是原因)
農作物的生長週期長短與品質的關係很緊密,一般來說,作物生長週期長,在體內聚集的有機物相對較多。
作物品質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是由多個品質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構成的複合體。一年中植物顯著可見的生長期間,稱為生長期。生長期與溫度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一定以上的溫度可繼續生長的時期就稱為生長期。
通常,日平均氣溫5℃作為界限。春季日平均氣溫穩定透過3 ℃時,冬小麥、韭菜等農作物開始返青,春小麥開始播種。春季日平均氣溫穩定透過5 ℃時,早春作物開始播種,多數作物和果樹開始恢復生長。
特殊熟制
溫室大棚農業
溫室,又稱暖房。能透光、保溫(或加溫),用來栽培植物的設施。在不適宜植物生長的季節,能提供溫室生育期和增加產量,多用於低溫季節喜溫作物和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溫室的種類多,依不同的屋架材料、採光材料、外形及加溫條件等又可分為很多種類。
在溫室大棚裡種植作物一般是為了搶早上市,或者做反季節蔬菜。南方的保溫大棚大多是鋼結構薄膜大棚,而北方的大棚主要是日光溫室。
南方溫度一般不會低於零度,一般在早春時在這種簡易鋼架大棚就能起到保溫效果,早期增高棚內溫度可以增加積溫,作物也就長的更快,可以比露天栽培提前一個月左右上市。
北方溫度比較低,一般北方大棚在北面會用水泥磚牆或保溫材料製作隔溫牆,棚外還會加一層保溫被,晚上將保溫被放下,再在棚內升溫,可在北方的冬天種植蔬菜水果。
溫室大棚採用人工的方式改變生長環境,可人為控制作物熟制,為農作物的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幫助。
華北平原熟制問題
華北地區熟制主要為“兩年三熟”。
華北平原熟制主要為“一年兩熟”。原有的典型模式見下圖,即在兩年內依次種植“棉花+冬小麥+夏玉米”。現在的模式為“冬小麥+夏玉米”。當然,原有模式也存在其它農作物的種植。
輪作與休耕
輪作,是指在同一田塊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和年度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複種組合的種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麥→玉米三年輪作,這是在年間進行的單一作物的輪作;在一年多熟條件下既有年間的輪作,也有年內的換茬,如南方的綠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麥—水稻—水稻輪作,這種輪作有不同的複種方式組成,因此,也稱為複種輪作。輪作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措施,因為不同作物根系所處深度、吸收的土壤養分略有差別,因此輪作有利於均衡利用土壤養分;此外不同作物的病蟲害也不同,因此輪作可以防治病、蟲、草害。因此輪作不僅有利於均衡利用土壤養分和防治病、蟲、草害,還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最終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連作是在同一塊土地上連年種植相同作物或相同複種方式的種植方式。休耕,是指耕地在可種作物的季節只耕不種或不耕不種的方式。在農業生產上,耕地進行休耕,其目的主要是使耕地得到休養生息,以減少水分、養分的消耗,並積蓄雨水,消滅雜草,促進土壤潛在養分轉化,為以後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和條件。休耕的時間長短不一,有季節性休耕,也有年度休耕。
免耕,是指不翻動表土直接在茬地上播種,並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作物殘茬以保護土壤的耕作方式。免耕可以減少耕作機械多次作業而壓實,保護土壤結構;地面儲存的殘茬可以覆蓋土壤,有利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風蝕,特別適合風沙乾旱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地區及搶農時的多熟區,目前主要在黑土區進行推廣。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為美國區域性區域圖,甲地區為美國主要農業區之一,該農業地域實行休耕和輪作制度。輪作(也稱輪耕)是指在同一塊土地輪流種植不同的作物。該區域實行強制兩年輪作制,要求中間一年必須種有根瘤菌的植物,一般是豆科植物(根瘤菌能自己從大氣中吸收氮元素,而不是從土壤中汲取)。乙城為美國主要城市,終年多風。奧蘭多是美國佛羅里達州中部城市,位於一沼澤地,是冬季避寒勝地,有著名的奧蘭多迪士尼樂園。
(1)分析甲地實行休耕和輪作制度的生態效益。(4分)
(2)說明乙城終年多風的原因。(4分)
(3)奧蘭多一部分農民將大片溼地開闢為耕地以種植蔬菜、花卉,你是否贊同?並說明理由。(4分)
參考答案及解析
【答案】 (1)休耕時秸稈殘茬覆蓋地表,草類自然生長,降低土壤侵蝕;輪作時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保證作物的穩產和高產。
(2)夏季,湖泊與城市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多湖陸風;冬季,來自高緯度的冷空氣勢力強大,湖面無阻擋,摩擦力小,冷氣流可長驅直入。
(3)贊同。理由:該地區水熱等自然條件優越;市場廣闊、交通發達;可增加就業和農民收入。
不贊同。理由:該地區夏秋季節易受颶風、洪澇災害影響;冬春季節降水少,易乾旱;溼地破壞導致調蓄功能下降,水質惡化;水生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
【解析】 第(1)題,實行輪作制度的生態效益主要從土壤侵蝕和土壤肥力兩方面分析。第(2)題,多風的原因主要從熱力性質、地面摩擦力兩方面分析。第(3)題,為開放性試題,自圓其說即可。
燕麥分皮燕麥和裸燕麥兩種,皮燕麥主要用做飼料和飼草,裸燕麥可糧、飼、草兼用。燕麥生長期短,喜溫涼,耐低溫,耐幹早,抗鹽鹼,但燕麥連作會使燕麥田的病蟲害增多,雜草蔓延,影響產量。內蒙古種植燕麥歷史悠久.目前是我國裸燕麥種植規模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固始縣—武川縣—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一帶被稱為中國燕麥谷。近年來中國燕麥谷實行燕麥與馬鈴薯輪作制度,燕麥種植業與養羊業並舉發展,使農業優勢資源得到整合,農田生產潛力得以發揮。下圖示意中國燕麥谷的主要種植區。
53.問題:分析燕麥與馬鈴薯輪作制度能夠發揮農田生產潛力的主要原因。
答案:(不同的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種類、數最和比例各不相同,)燕麥與馬鈴薯輪作能夠平衡土壤養分,保持土壤肥力;避免作物連作,防止雜草蔓延,減輕病蟲害;提高燕麥和馬鈴薯品質和產量,發揮農田的生產潛力。
說明:本題屬於逆向思維。如果燕麥單作,不僅會使燕麥田的病蟲害增多雜草蔓延,而且會影響產量。輪作的原因可從輪作對土壤、病蟲害、以及農作物品質等方面考慮。解題的關鍵是對問題中的關鍵詞的理解。輪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有計劃按順序輪換種植不同型別的作物或複種組合的一種種植方式。輪作可均衡利用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把用地和養地結合起來,輪作可以改良農田生態系統,改善土壤特性,增加生物多樣性,輪作還可以減少或免除某些連作所造成的特有的病蟲害。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國是世界上大豆種植面積最大和出口量最多的國家,2017年,美國大豆佔中國年大豆進口量的37%。中國進口大豆之中,美國大豆進口成本是最低的,僅為3100元/噸,較巴西和阿根廷大豆有150元/噸的價差,較國產大豆的價差,可以達到800元/噸以上。美國大豆單產普遍在1000斤/畝以上,在中部主產區密蘇里州更是達到1388斤/畝,遠高於中國東北的400斤/畝。美國大豆種植成本為全球最低,約合1855元/噸。在美國大豆主產區,北部多為玉米一大豆輪作,所產作物品質優良,中部多為大豆一小麥輪作,南部多為大豆一水稻輪作,或大豆一棉花輪作。下圖為美國大豆種植區分佈示意圖(左圖)及密蘇里州氣溫、降水資料圖(右圖)。
(1)說明美國北部大豆種植區採用玉米一大豆輪作的優點。
(2)指出一年內密蘇里州大豆與小麥輪作的種植、收穫月份。
(3)相較於美國北部與南部大豆種植區,分析密蘇里州大豆單產高的自然原因。
(4)分析美國大豆種植成本低的原因。
參考答案:
(1)防止土壤養分偏耗,發揮大豆根部固氮作用,保持土壤肥力;有效防止作物病蟲害,保持產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提高農產品品質。
(2)大豆:56月種植,9月收割;小麥:9月種植,5-6月收割。
(3)大豆生長季節熱量、降水較北部豐富;整體降水量少於南部,導致光照、晝夜溫差較南部強。
(4)種植、管理、收穫、運輸各環節專業化程度高;種植面積大,機械化程度高,用工量少,生產效率高;生產規模大,產量大,單位產量生產資料(能源、化肥、農藥等)投入低。
熟制與複種指數
熟制這個詞在初中便已經接觸,它是指同一塊耕地一年內收穫的作物的季數,這裡的作物可以是同種也可以是不同種。
複種指數是指一年內在同一塊耕地上種植農作物的次數,熱量條件是決定一個地區能否複種的首要條件。計算公式為:複種指數=全年播種(或移栽)作物的總面積÷耕地總面積。
所以這兩個概念其實是對一件事兒的不同描述,例如一年一熟,複種指數就是100%,一年兩熟,複種指數就是200%。
複種指數=全年播種總面積/耕地面積×100%。讀下圖完成1~6題。
1.山東與浙江複種指數的差異,體現的地理分佈規律主要是( )
A.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沒有明顯的地理分佈規律 D.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1.A從圖中可以看出,山東的複種指數明顯小於浙江,這是由於山東的緯度較浙江高,熱量條件不如浙江,這體現了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2.改革開放後,上海的複種指數明顯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B.農業結構的調整
C.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D.全球氣候變暖
2.B讀圖可知上海的複種指數呈下降趨勢,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全球氣候變暖都有利於複種指數的提高;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能改善農業生產的區位條件,擴大市場範圍,但對複種指數無影響。故選B。
3.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四地複種指數差異明顯的主要影響因素為( )
①緯度位置 ②海陸位置 ③地形因素 ④河流和湖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C圖示四的複種指數總體呈南方高,北方低,反映緯度位置導致的熱量條件的差異影響;而福建的附中指數明顯低於上海和浙江,主要反映地形差異的影響,福建省山地面積大,故複種指數較低。
4.山東的複種指數穩中有所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氣溫與降水的變化 B.退耕還林還草政策
C.交通用地減少和土壤改良 D.市場變化和技術改進
4.D市場是影響農業生產規模和型別的決定性因素,且山東省複種指數提高反映全年播種總面積提高,主要是由於耕作技術的改進,山東部分地區從二年三熟發展為一年二熟。
5.改革開放後,上海的複種指數明顯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B.農業結構的調整
C.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D.勞動力充足
5.B上海複種指數不斷下降,反映全年播種面積下降,主要是由於城市化的影響和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
6.造成福建複種指數偏低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陸位置 C.經濟發展水平 D.緯度
6.A福建的緯度最低,如果考慮緯度位置,福建的複種指數應該是較高的;複種指數主要受熱量因素的影響,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很小;福建大部分地區為山地(武夷山)、丘陵(浙閩丘陵)地區,海拔較高,熱量相對不足,導致複種指數較低,故選A。
複種指數的計算方法為全年播種(或移栽)作物的總面積/耕地總面積×100%。複種指數大,說明耕地利用率高;反之,耕地利用率低。讀1998—2012年我國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耕地複種指數變化圖。回答7~13題。
7.推測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
A.東北、東部、中部、西部 B.中部、東部、東北、西部
C.東部、中部、東北、西部 D.東部、中部、西部、東北
7.C 讀圖結合所學知識,東部和中部地區水熱條件好於東北和西部地區,複種指數高,所以甲乙為東部、中部地區,丙丁為東北和西部地區,A錯。乙複種指數增加,甲複種指數降低,甲為東部(隨著城市化推進,土地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越來越多,種植作物的面積越來越少),乙為中部地區,土地利益率升高,西部地區熱量條件高於東北,複種指數高,所以丙為東北,丁為西部,故選C。
8.乙地區複種指數比丙地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積廣 B.糧食播種面積廣
C.水熱資源豐富 D.農業勞動力充足
8.C 讀圖結合上題分析,乙地區為中部地區,丙地區為東北地區,乙複種指數比丙高的主要原因是中部地區緯度低,熱量條件好,降水多,水分條件好,故選C。
9.從複種指數推測甲地區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最可能是( )
A.小麥 B.水稻 C.玉米 D.高粱
9.B 讀圖結合上題分析,甲為東部地區,屬季風氣候,是著名的季風水田農業分佈區,水稻種植面積廣,且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所以東部地區總差量最高的糧食作物是水稻,故選B。
10.影響東北和西部地區耕地複種指數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進步 B.城市化的發展 C.降水增多 D.耕地增加
10.A 耕地複種指數指全年播種作物的總面積/耕地總面積,東北和西部地區耕地複種指數呈上升趨勢,這兩地區的耕地面積變化不大,D錯。耕地複種指數與降水增加無關,C錯。城市化的發展,耕地減少,種植總面積也會減少,B錯。科技進步,在耕地不變的情況下,作物種植面積增加,A對。故選A。
11.2006年到2007年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耕地複種指數略有變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結果 B.耕地面積大量減少
C.颱風、洪澇和旱災嚴重 D.農民種糧積極性減弱
11.C 讀圖2006年到2007年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耕地複種指數均呈下降趨勢。這期間我國不可能因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導致耕地大幅下降,A錯。這期間我國耕地面積變化不大,B錯。這期間國家減免農民稅收政策,鼓勵農民種糧,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D錯。這期間可能發生颱風、洪澇和旱災,這些災害短期作用,導致作物種植總面積減少,複種指數減少,C對。故選C。
12.中部、東部地區複種指數高於西部、東北部地區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坦 B.土壤肥沃 C.水熱豐富 D.光照充足
12.C 複種指數的高低受當地熱量、土壤、水力、肥料、勞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等條件的制約。熱量條件好、無霜期長、總積溫高、水分充足是提高複種指數的基礎。經濟發達和農業科學技術水平高,則為複種指數的提高創造了條件。中部、東部地區複種指數高於西部、東北部地區是因為中部、東部地區的水熱條件優於西部、東北部地區。
13.東部地區複種指數呈下降趨勢,會引起( )
A.城市化水平上升 B.農業科技水平提高
C.我國糧食產量下降 D.農業抗風險能力降低
13.D 東部地區複種指數呈下降趨勢,說明東部地區土地集約化程度不高,農業科技水平不高,農業抗風險能力低。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複種指數是衡量耕地集約化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標,複種指數的計算方法為:全年播種農作物的總面積/耕地總面積×100%。複種指數大,說明耕地利用率高;反之,耕地利用率低。
(1)指出我國耕地複種指數的變化特點。
(2)試分析東部地區耕地複種指數下降的主要原因。
(3)透過增加現有耕地的複種指數來提高糧食產量,其效益比開墾荒地好。試分析原因。
參考答案:
(1)①耕地複種指數總體上呈增長的趨勢;(時間變化)②複種指數增長地區不均衡(複種指數增長最快的是東北地區, 最慢的是中部地區, 東部地區呈下降趨勢)。(空間變化)
(2)①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積小; ②非糧產業及二三產業的發展迅速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③城鎮化和工業化佔用耕地; ④務農機會成本上升導致的農業勞動力資源短缺; ⑤受地形制約,農業機械化水平低。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3)①增加複種指數,能充分利用水、熱、肥條件;②農田基本建設不必從頭開始,具有投入少見效快的特點;③可墾荒地多分佈在邊遠地區,遠離市場;④荒地的開發可能會帶來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複種指數是指一定時期內(一般為1年)在同一塊耕地面積上種植農作物的平均次數,其計算方法為:全年播種作物的總面積/耕地總面積x100%。複種指數的高低受當地熱量、水分、自然災害、肥料、勞動力和科技水平等條件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提高耕地複種指數已成為我國糧食增產的重要途徑。增加已有耕地的複種水平,其效益比開墾荒地要好。下圖91998~2012年中國耕地複種指數變化。
(1)概述1998~2012年中國耕地複種指數的特點。
(2)推測2006~2007年中國耕地複種指數變化的原因。
(3)分析“增加已有耕地複種水平的效益比開墾荒地好”的原因。
(4)請你為提高我國耕地複種指數提出建議。
參考答案:
(1)各年份複種指數均大於120%(或複種指數介於120~135%);呈總體上升趨勢;(2分)2006-2007年有所下降。
(2)2006年自然災害特別嚴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遭受破壞,農作物災損嚴重,農民耕種積極性受到挫傷。
(3)已有耕地的耕作條件較好;開墾荒地破壞植被、溼地等,易導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
(4)發展農業科技,培育優良品種;修建農田水利工程,提高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推行農業機械化和耕地經營規模化;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更多備考資源請點選閱讀原文。
每日萬餘閱讀總量
關注搜尋地理詞語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點贊分享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