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梧州市思政課改革創新紀實
來源 | 《中國教師報》1版
作者 | 本報記者 馮永亮 | 鄧少東 | 通訊員 高秀春
原標題 | 《精準落筆繪就“活力思政”新圖景
——廣西梧州市思政課改革創新紀實》
“上課能夠得到孩子如此熱情的回應和認可,我非常高興。”在廣西梧州市新興小學的《我是誰》思政課上,作為“客串”教師的古博文媽媽興奮不已。這節課上,她先透過猜謎語的方式進行課堂匯入,接著讓學生寫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然後互相說說“同桌的你”。整堂課氣氛熱烈,討論聲、歡笑聲和掌聲交織在一起,學生重新認識了自己,對於如何提升自我也有了初步規劃。
與傳統的思政課不同,這樣的“媽媽老師課堂”新興小學每個學期舉行4期,每期由1名家長主講,每個學年共有8名家長參與。6年下來,所有家長都會輪流走進課堂當一次“老師”,與學校一起開展思政育人課程,媽媽們各施妙招,認真準備,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課堂體驗,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成長潛能。
教育,從來都不是部分人的埋首苦行,而是全社會的同頻共振。在梧州,像新興小學這樣啟用思政育人源頭活水,用好身邊的家長資源、紅色資源和社會資源推進思政課走深走實的區縣和學校越來越多,一幅幅鮮活生動的思政育人新圖景漸次展開。
01
全方位構建紅色基因傳承新路徑
廣西第一個黨支部、第一個地委、第一個工人支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第一個婦女支部……作為“三江總彙”的廣西東大門,梧州是廣西紅色革命的搖籃和中共廣西地方黨組織的策源地,孕育了廣西黨史上的“18個第一”,擁有著眾多珍貴的遺址、遺蹟和紅色記憶。
面對如此豐富的紅色資源、優秀的歷史文化遺存,梧州建立了“大教材”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把本地紅色文化融入校本課程,將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學中。
梧州市第一中學是一所血液裡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學校,譚壽林、鍾雲、黎潔霜等革命先驅曾任教或就讀於此。2023年,梧州一中廣泛收集並精選50多個思政典型案例,編寫了課程讀本《西江長歌》,用梧州在廣西黨史上的“18個第一”等紅色案例,向學生介紹廣西的革命薪火,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自信。
梧州一中還利用坐落在蝴蝶山下的地理特點,沿山修建以中國精神為核心的黨史長廊,透過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再現百年黨史的苦難與輝煌,讓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將黨史知識裝進心裡,讓紅船精神、長征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可貴的中國精神成為激勵青年學子砥礪前行的強大力量。
不止梧州一中,越來越多的梧州學校在對紅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梧州市第八中學版畫社團的師生追尋著紅色足跡,以“18個第一”為主題,創作了18幅橡皮印章版畫,把對家鄉的熱愛和對革命先輩的敬意傾注於印刻之間。
梧州市工廠路小學透過“臻真少年”爭章活動鼓勵學生到紅色景點參觀學習,深入瞭解梧州紅色歷史,瞭解黨的歷史,打好人生底色。
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精神,紅領巾講解員隊伍也應運而生。2021年至今,梧州接續開展“我是紅色講解員”活動,每年選出50名優秀“紅領巾講解員”到梧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史教育基地開展義務講解,梧州市教育局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他們在實踐中領悟革命先輩精神。
“梧州紅色資源豐富,紅色基因厚重,是一片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熱土。我們要運用好這些寶貴資源,鼓勵更多師生從中汲取奮進新時代的力量。”梧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覃映霞說,梧州將持續深化“紅領巾學黨史”“紅領巾心向黨”“紅領巾講解員”等少先隊品牌專案,教育引導師生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同時精心打造特色“紅色研學”精品線路,組織開展“紅色研學之旅”,全方位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02
全鏈條構築鑄魂育人新高地
今年4月3日,藤縣陽光普照,流經該縣的潯江仍如往常一樣波瀾不驚,但正在潯江岸邊上課的藤縣潭津中心校30名學生以及正在線上同步學習的藤縣小學階段35500多名師生卻心潮澎湃,深深為強大的祖國而自豪。
讓他們自豪的正是一橋飛架南北、橫跨潯江兩岸的平岑高速藤州潯江大橋。他們上課的地方就是中國交通集團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投入500萬元建設的藤縣交通強國科普教育基地。
“不止3大‘突破’,還有9大‘智造’,藤州潯江大橋的建設充分展示了我國鋪路造橋的世界級實力。”藤州潯江大橋副總工程師李博漢表示。
作為授課主課堂,科普教育基地從去年至今已開展了3次教學活動,採取“雙師”(名教師+工程師)教學模式同堂現場授課,並向全縣中小學進行全程直播,全縣共12萬多人次參加線下+線上同步授課。
“不管線上還是線下,學生普遍熱情高漲,大呼‘過癮’,紛紛表示要為建設美麗家鄉而發奮努力,還迫不及待想繼續上這樣的課。”參與全部3次授課的藤縣教研室教研員盧盛夏激動地說。
對於學生的這一熱切期望,藤縣教育局早有安排。“我們還建設了現代產業教育基地、能源革命與綠色發展教育基地、鄉村振興教育基地、健康中國教育基地、基層治理教育基地、體育強國教育基地等,全鏈條建設思政第二課堂。”藤縣教育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歐劍林告訴記者,第二課堂的課程設計優先面向學生,儘可能向城鄉全面覆蓋。
在梧州,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遍佈全市的52個紅色教育、研學實踐教育和勞動教育基地現場上課,讓課本上的知識點以更加鮮活的形式呈現。
今年9月18日,梧州十五中九年級師生與梧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代表來到位於梧州市蒼海湖公園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教育實踐基地”,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結對共建實踐研學活動。參與本次活動的學生跟隨著思政課教師的腳步,詳細瞭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歷程和在梧州的實踐,體驗民主投票、向憲法宣誓等,在心中播撒下制度自信的種子。
在梧州,還有許多學校將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遺資源、民俗文化有機融合,強化青少年的責任擔當和文化自信。
——積極打造民族文化非遺長廊,開設“在創新中秀出民族文化的美”“民族團結的故事”等板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開發校本課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文化以及粵劇、騎樓、禤獅、疍家、六堡茶等地方文化融入學校特色課程,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
——開設社團課程,開設粵劇、版畫、陶藝與書法等獨具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社團課程,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
隨著一個個思政基地的建設和啟用,一系列思政課堂的不斷延伸,一個個道理正在變成學生實實在在的切身體驗,梧州的思政課越來越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
03
全社會共建思政課堂新樣態
“叔叔,轉運中心裡的快遞成千上萬,你們是怎麼分發的”“建立快遞轉運中心對岑溪發展有什麼好處”……近日,正在開展研學活動的岑溪市第一小學學生圍著岑溪市快遞轉運中心的工作人員好奇地提問。
這是岑溪一小仁愛課程——家國情懷課程中的一個活動,透過組織學生參觀現代企業,感受科學技術如何改變生活,培養學生的愛家愛國之情。
走出去,融進來。梧州正在透過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課,將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深度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實踐場景,推動思政課入腦入心入行。
梧州市工廠路小學緊緊圍繞“實踐”,組織少先隊員走進社會,開展垃圾分類、“河小青”、小手拉大手等勞動主題活動,同時組織紅領巾志願者開展“我與綠色同行”“我一定能行”等活動,助力梧州建立全國文明城市。
梧州一中師生則用實際行動營造行善立德的社會氛圍,不斷書寫鮮活溫暖的思政教育故事。該校“愛心送早餐”服務至今已堅持28年,學生志願者每天給學校周邊社群的困難戶和孤寡老人送去溫暖的早餐。截至目前,該校參與服務的學生人數達3000餘人,服務物件1460人次,服務總時長1095小時,受益的孤寡老人60多位。
由梧州高中教師劉北文建立的梧州高中愛心接力服務隊將愛的接力棒傳遞了18棒。14年來,愛心接力服務隊累計招募隊員超1500人,幫扶特困小學生家庭123戶,捐建小學圖書室3個,捐贈的善款、書籍、衣物總價值超135萬元,受益者達6300多人,帶動社會志願者參與公益活動累計超過1萬人次。
“提燈引路,向光而行”。在梧州,越來越多的學校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透過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課”,推動學生更好地瞭解國情民情,堅定理想信念。
除了走進社會大課堂,梧州市還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共建“思政大課堂”,推動各類課程成為思政教育的載體。
新興小學將思政教育嵌入校本課程,邀請粵劇專家引領學校藝術教師組成師資團隊,精心打造優質思政“藝課堂”,在教授孩子戲曲“唱唸做打”的同時,透過戲劇的思想主題、舞臺表演、文字辭章和音律服飾等給予兒童審美意趣的滋養,在少年兒童心中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
建校僅3年的岑溪市思湖小學,學生以農村孩子為主,該校始終堅持培養“知恩懂報,熱愛生活”的新時代少年,與家長相向而行,紮實開展以“家人與感恩”為主題的成長系列活動,將感恩教育理念融入學生血液中,讓學生從一個個“小潑猴”變成彬彬有禮的小紳士。
岑溪市第三小學則精心打造“孝愛”德育模式,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網路,透過“父母助教、家校課堂、家長義工、親子活動”等形式,逐步形成“學校有人教、家庭有人管、社會有人抓”的工作格局,構建家校社通力合作的思政教育長效機制,築牢思政教育基石。
全社會共同參與思政教育,正在成為梧州思政課建設的新樣態。這離不開梧州市教育局抓好頂層設計、縱深推進思政“一體化”、寫好思政“大文章”的努力。
一是在廣西率先成立梧州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梧州市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研究院,推動全市思政課改革創新;二是強化縣級聯動,在7個縣(市、區)成立區域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形成上下聯動、同頻共振的工作格局;三是強化校際聯盟,依託89個教育集團組建“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開展政治理論聯學、優勢資源聯享、實踐活動聯辦等共建活動,推動集團內學校思政課協同創新;四是推動梧州學院、梧州市第一中學等20多所學校建立聯合教研共同體,有力促進大中小學之間的思想、課程、隊伍、教研共建。
“上好思政課要善用身邊資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注重教學方法的‘鮮活性’,將學科優勢轉化為課程育人優勢,這需要我們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推動思政課建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覃映霞說。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