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煩心事兒呢?
工作了一整天身心俱疲,回到家孩子也不聽話。
週末難得有時間陪孩子,孩子情緒卻先失控了。
本想帶著孩子去長見識,可只要一出門就抓狂。
面對情緒陰晴不定的孩子,很多父母愁容滿面,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的父母習慣什麼都順著孩子,也有的用父母用權威給孩子施壓,可實際上,這些做法都收效甚微。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他們往往被委屈、憤怒、挫敗等情緒裹挾著,充滿無力感。
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居高臨下指責孩子,而是蹲下來去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
共情式溝通法,可以讓父母換位思考,秒懂孩子的所思所想;
三明治溝通法,用正面反饋搭配建議,營造出好的聊天氛圍;
馬拉松溝通法,則透過長期持續對話,讓親子關係不再緊繃。
這3種溝通方式,雖然看似簡單,卻很有效,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變得事半功倍。
創業者李一諾分享過一段有趣的經歷。
女兒7歲時,有次想跟她一起洗澡。
當時李一諾已經洗過了,於是拒絕了。可女兒還是不放棄,問了好多遍,她一走神回了句“行”。
等快要洗澡時,女兒看到她沒動,便生氣了。
李一諾勸女兒:“媽媽已經洗過了,再洗不是浪費水嗎?一起洗你容易洗不到,還會冷。”
她甚至提出,女兒在裡面洗,自己在外面陪著。
可女兒不同意,不滿地躺在衛生間地上刷牙,扭作一團,嘴裡滿是白沫,情緒已經在崩潰的邊緣。
李一諾想發火,但努力抑制住了。
她深吸一口氣,找來女兒的毛絨玩具ZZ幫忙。
ZZ是女兒的“女兒”,叫自己“姥姥”。李一諾對女兒說:“讓它把姥姥罵一頓,行不?”
女兒嘰裡咕嚕地說:“嗯嗯,這個可以!”
從地上爬起來後,女兒對著ZZ控訴:
姥姥,你明明答應了和媽媽洗澡的,又不承認,這叫出爾反爾,不可原諒!這是不可以的!不能接受的!
女兒發洩完情緒後,很快乖乖去洗澡了。
李一諾提到,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ZZ,它的作用就是給孩子的負面情緒,找一個誇張又合理的出口。
這種共情式溝通,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懂自己,也才能在行為上發生積極改變。
不過,共情並不是件容易事。這需要父母先識別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的需求,再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發火。
要是孩子情緒明明已經不對勁了,可父母卻後知後覺,甚至打罵孩子,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其實,父母可以用一些物理方法,來幫孩子的情緒降溫。
比如找一個椅子,把孩子拉過來,先坐下,用身體動作引導情緒平緩下來。
父母也可以深呼吸,給自己幾秒鐘停頓,重複一些讓人平靜的詞,比如“放鬆”或“安靜”,這樣在溝通時語氣會沒那麼急躁。
一旦父母學會跟孩子共情,就能在笑聲中實現輕鬆養育。
“我都是為你好,雖然說話不中聽……”
教育孩子時,很多父母會陷入“忠言逆耳利於行”的困境之中。
可要知道,“逆耳”的話本身就是反人性的,結果大機率淪為耳旁風。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妨試著用可口的“三明治”,把大道理包裝起來,這樣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
就像三明治,中間的肉很好吃,但兩邊得有面包。
母嬰博主年糕媽媽在這方面很有經驗。
4歲時,兒子年糕已經能獨立吃飯了。一天,他把飯掉在地上。
年糕爸爸隨口問了句:“你怎麼把飯掉地上了?”
年糕沒有吱聲,反而又舀了一勺倒掉。
看到這種情形,年糕爸爸一下子生氣了,兇道:“你怎麼回事?這是在浪費食物!”
年糕也被嚇哭了,家裡頓時雞飛狗跳。
這時候,年糕媽媽沒有生氣,而是抱著年糕,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年糕的回答出人意料:“爸爸問我怎麼把飯掉到地上了,我示範給他看!”
年糕媽媽的做法很聰明,沒有批評孩子,而是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再告訴他浪費食物是不對的,爸爸的表達方式也不對。
最後,她帶著孩子一起收拾。
這是一種典型的三明治溝通法,簡單來說,就三個動作:
第一層,先用積極的方式,穩住孩子的情緒。
第二層,指出問題,提出建議。
第三層,回到鼓勵肯定,推動問題解決。
這種方式能讓父母在衝突中看見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把想法充分表達出來。
《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寫道:
批評是無用的,它激起牴觸,讓人急於辯白;批評是危險的,它傷害自尊,甚至讓人萌生恨意。
孩子的想法可能有對有錯,但只要表達出來,就有改正的可能。
當父母學會把批評變成鼓勵,把限制變成引導,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也才能由內到外發生正向改變。
週末跟朋友吃飯時,聽她聊起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的事。
她女兒二年級,飯量一直不錯,可前段時間突然變得很挑食,一到飯點就嚷嚷著肚子疼。
朋友以為女兒病了,但去醫院檢查後什麼問題都沒有。
醫生委婉地提醒她:“孩子是不是心理壓力太大了?”
她沒當回事,覺得才二年級,能有什麼壓力。
可過了兩週,孩子的情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情緒時好時壞,有時睡覺時說夢話都在抽泣。
她不知如何是好,去找老師瞭解女兒在學校的情況,也都沒找到答案。
在一位兒童心理學專家的建議下,朋友試著每天晚上跟女兒聊天,期間不能玩手機,誰也不能打擾。
剛開始,女兒不適應。直到堅持了兩個月,女兒才敞開心扉,主動說起學校的事,說有個小朋友搶自己的零食和玩具,還威脅她,只要敢告狀就打她。
女兒因為害怕,這才出現了一系列反常行為。
解鈴還須繫鈴人,找到問題所在後,女兒的狀態逐漸改善。
其實,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是一場馬拉松,需要持續進行。
很喜歡一句話:
如果有人問我,教養孩子需要哪一種資格,我會說,那需要異乎尋常的耐心和適量的愛心。
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只是表面現象,要找對深層次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這個過程,沒人可以替代父母,也沒有辦法偷懶,更不存在一勞永逸的做法。
如果父母都不去花時間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那再好的物質條件,都只是表面的繁華。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情感需求很容易被忽略,因此會常常感到孤獨和不被理解。
長此以往,孩子甚至可能發展出自我保護的機制,比如逃避親密關係,或封閉情感,進而影響健康。
心理學家羅伯特·A.巴隆做過一項研究,他給一批人佈置了兩個任務。
第一個任務結束後,他對這些人提出了嚴厲批評。
結果顯示,人們收到批評後,都主動降低了第二個任務的目標,不再像接第一個任務時那麼有信心,效率也降低了。
面對批評,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像驚弓之鳥一樣不知所措。
這其實是源於“杏仁核綁架”,大腦中的杏仁核在面對刺激時,會向身體發出“戰或逃”的訊號,比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等。
因此,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千萬別再謾罵或指責。
我們可以試著用共情法去理解孩子,用三明治法去點醒孩子,用馬拉松法去持續幫助孩子。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信任你,感受到安全和自信。
育兒之路漫漫,沿途充滿挑戰,願我們都能行穩致遠,陪伴孩子走好每一步。
作者 | 林希言,公眾號:希言說成長。
主播 | 賞新晴,影片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十點君說
十點讀書「2025聽書日曆」全新上市啦~
我們從上千本好書中,精選365本經典之書,錄成音訊,專門讀給你聽。
每天20-30分鐘,聽完一部名著精華,在書中走遍萬水千山,探索生命的旅程,也讓大腦更加睿智通透~
365本經典好書+365本溫暖金句+365幅治癒插畫 ,每天一頁,遇見更好的自己。
十點讀書聯合人民日報出版社共同出品,品質有保障!
原價138元 ,十點全年超低價僅需79元! 現在下單,再 享受拍1發7特權 , 太超值了!
每個日曆能繫結3個手機號,可以全家一起聽,既是暖心陪伴,也是漲知識的寶典~
「 2025十點讀書·聽書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