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凡是走正常程式申請入學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在每年的二三月份,無不在焦灼、期盼的等待中度過。
而在這份焦急的等待中,渴望能夠進入頂尖大學,無疑是引發人們焦慮的最重要原因。
最終能夠進入一流大學的人畢竟是少數,而能夠進入像哈佛、斯坦福這樣頂尖大學的,更是少之又少。
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了一個疑問:上什麼樣的大學,真的那麼重要嗎?
對此,《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尼Frank Bruni 在出版的著作中給出了響亮的回答:《你去哪裡上大學,並不意味著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該書剛一問世,就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華盛頓郵報》更是用了“忘掉哈佛與斯坦福吧,在哪裡上大學真的沒那麼重要”這樣醒目的標題加以報道。
在這本書中,布魯尼給出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很長的篇幅講述了美國各個年齡段以及各個領域中成功者的故事,而這些成功人士並沒有從名牌大學獲得過學位。
布魯尼給出的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是,他調查了《財富》所排列的世界500強企業中的前100名,在所有美國出生的CEO中,僅有30%的人進入的是美國常青藤盟校或者同類高水平的一流大學。
比如,華特迪斯尼公司的CEO艾格就畢業於一所小的文理學院伊薩卡學院,而且他本人也沒有像其他高管那樣去讀一個MBA。
進入名牌大學或許能夠在自己未來的履歷上增添一些教育世家的譜系,看上去引人注目。
但在布魯尼看來,不應該僅只是去考慮進入“名校”,而是認真考慮進入“適合自己的那所高校”,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01
大公司最喜歡錄用
哪些大學的畢業生?
布魯尼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究竟是誰在追求“名校效應”?在他看來,對頂尖高校最為迷戀者,首先是家長。
他說,這類家長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未來激烈競爭中佔有優勢者,他們迫切希望孩子能夠進入名校從而佔得先機。
對這些家長的殷切期望,布魯尼表示理解。
而第二類家長,在布魯尼看來,不過是追求個人的虛榮而已,如果孩子能夠進入名校,家長會覺得很有面子。
其次,關心學生進入名校的就是老師了。
在美國,主要是指那些在高中專門為學生提供入學幫助的輔導員。
因為職責所限,特別在美國的私立高中,有多少人進入一流大學是衡量他們工作的重要標準,也成為他們可供炫耀的資本。
那麼,如何才能改變人們痴迷於名校的現狀呢?
布魯尼提出,或許改變可以從僱主那裡開始。在過去,僱主總是願意招聘那些名校畢業生,但現在情況已經有所轉變。
布魯尼採訪了不少僱主和風險投資人,聽取他們所認為的最佳員工的意見和建議。
這些人都告訴布魯尼,他們最關心的是一個應聘者的經驗,而不是他們畢業於哪所大學。
而這一結論與《華爾街日報》在2010年9月13日所釋出的一個調查相吻合。
那份調查的問題很簡單:招聘者在招收新聘人員時,更願意招收哪所大學的畢業生,並由此形成了一個招聘者眼中的大學排行榜。
在這份大學排行榜中,位居前五名的分別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得克薩斯農工大學、伊利諾伊大學、普渡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這些全部是公立大學。它們雖然都是很好的大學,但卻既非常春藤盟校,也非通常意義上的一流大學。
這些大學大都有很多分校,即便是它們當中最好的分校,在全美的排名也都在40名開外。
這一資料實際顛覆了人們想象中的“進入好大學,就意味著會有好工作”這一觀念。
02
人的價值並非由大學所決定
在布魯尼看來,“名校效應”實際上給予了那些十七八歲的孩子意想不到的壓力,因此這裡的最大受害者還是學生本人。
2014年,布魯尼在普林斯頓大學開設了一門課,為此做了一線的調查。
在頂尖大學中,很多學生把生活看作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彷彿是一個又一個的鐵環在等待著你跳進跳出,而進入頂尖大學就是其中之一。
布魯尼表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名校競爭當中,然後又把精力投入到下一個競爭——如何找到工作之中,反倒恰恰忘記了應該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學四年最值得去做的事情上。
誰也無法否認,一所名牌大學能夠給予畢業生很多無形的資源,但更不會有人反對,唯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畢業生,經年之後才能使一所大學成為名校。
換句話說,無論在哪所大學,你都需要努力。
而被名牌大學拒絕、進入了非一流大學的人,或許更該如此。
正如《華盛頓郵報》在報道中所說,有一個人曾經申請普林斯頓大學被拒,後來進入了北密歇根大學——這所大學的排名在全美200名之外。
但他經過個人努力,成為星巴克的CEO——他就是舒爾茨。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哪怕你曾經被名牌大學拒之門外,只要你足夠優秀,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夢想,無論上什麼樣的大學,未來你都能事業有成!
03
大學,只是夢想開始的地方
如果你看過美國喜劇勵志電影《實習生》,稍加留意應該會注意到一個細節。
當招聘人一邊匆匆趕路,一邊詢問追逐在身邊的大學畢業生“你哪個大學畢業?”時,他耳邊傳來的都是常青藤盟校的簡稱或者特稱,如哈佛、耶魯等,當一個學生剛開口說自己來自University of……(連大學的名稱都還未說完)時,那位招聘人直接打斷了說:Next(下一個)!
這一細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即便是在美國,人們對那些非頂尖大學的學生也有一定的歧視。
當然,故事的結局頗為反諷,也頗具勵志效果,在兩個小組的抗衡比賽中,由主人公比利和尼克這兩位非名牌大學畢業且又嚴重超齡的人所在的小組勝出。
對此,我們真正應該理解的是,學生的夢想不能止於大學。
不要讓學生的夢想停留在進入一流大學或者頂尖大學。
無論在什麼樣的大學,都要教育學生擁有夢想,懂得努力的方向,爭取成為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我更想說的是,每所大學各有不同,也可以千變萬化,但社會只有一個。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化的社會將成為檢驗所有大學畢業生的大熔爐。
雖然我們不必非要用世俗的成功與否來衡量所有的人,但至少我們要明白:大學,只能是夢想開始的地方;社會,才是考驗一個人聰明才智,能夠讓人大有作為的新天地!
“Rejection was arbitrary. Rejection was survivable.”
― Frank Bruni, 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
“College is a singular opportunity to rummage through and luxuriate in ideas, to give your brain a vigorous workout and your soul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to realize how very large the world is and to contemplate your desired place in it.”
― Frank Bruni, 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
“My fear is that these kids are always going to be evaluating their self-worth in terms of whether they hit the next rung society has placed in front of them at exactly the time that society has placed it. And that’s dangerous, because you’re going to slip and fall in your life.”
― Frank Bruni, 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
來源:紐約時報、學為貴北美留學
編輯: 李嘉祺
統籌:劉潔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聯絡電話:010-6707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