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們寫了「馬斯克在美國辦大學」,在為創新教育興奮的同時,另一條新聞卻提醒了我硬幣的另一面——
馬斯克的母校、加拿大女王大學竟然要關停了?
這所大學在2022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 (THE)影響力排名中排名全球第七,曾誕生過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馬斯克曾在這裡讀過兩年本科,還作為優秀校友登上過女王大學的官網。
■女王大學正在面臨鉅額財政赤字,一旦學校明年資金耗盡,則有可能面臨倒閉(大學官網上還有馬斯克作為優秀校友的報道)
一邊是有教育抱負的商人,針對性地開辦STEM為主的大學,繞開傳統高等教育培養更適應未來的科技型人才;一邊,則是傳統綜合大學的日漸隕落。
這是否意味著,高等教育體系正在面臨新一輪的變革?
答案或許是肯定的。就以加拿大曾依託借鑑的全球最古老高等教育題材英國為例,大學倒閉潮一波波來臨。
傳統教育將走向什麼哪裡?我們找到一手資料深挖出了3個真相,一起來看看。
我們發現,所謂「倒閉潮」的緣起,或許來自於英國多所大學近期的頻繁動作,如:
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給1700名教職員工發放自願離職書;
斯塔福德郡大學5%以上的教職員工遭至裁員;
布萊頓大學裁減100多名學術人員;
考文垂大學計劃未來兩年削減9500萬英鎊資金;
阿伯丁大學正在考慮取消現代語言榮譽學位課程以彌補收支不均;
甚至有大學正在出售土地、藝術品等一切可以出售的東西。
那麼,這是否就能推斷出:英國即將迎來一場影響國際學生的倒閉風暴?
首先明確一個知識點:除了學校舉辦和學位授予歸當地政府管之外,英國大學大部分是自治的。
去年11月底,「英國城市諾丁漢破產」這個新聞爆上熱搜,這是英國2023年宣佈破產的第二個城市。前幾個月,伯明翰市政府已經官宣實質性破產,停止法律規定以外的所有支出。
城市破產會不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很多留學生擔心當地的大學恐遭波及,學校破產會不會是城市破產的附屬品。
其實不是的。學校破產,歸根結底是經費不足。
和美國頂級大學多是私立不同,英國大學幾乎都是公立大學,私立高校少之又少。
但英國的公立性質比較特殊,政府不會承擔學校最大比例經費。
有資料顯示,英國164家高等教育機構在2014-15學年的總經費是332億英鎊,其中26%來自英國政府(10%是教育經費,16%是研究經費),44%來自學生學費,8%來自其他研究經費,1%來自學校基金,21%來自其他來源。
比如身處破產城市的伯明翰大學,政府資助只佔其中的9%。
因此,英國大學依賴最大的不是政府,而是學生學費。政府破產,學校大機率不會傷筋動骨。
那麼英國大學的學費是如何組成的?
以本科為例,學生分為本土學生(Home Student)和國際學生(Oversea Student),國際學生學費一般由大學自由決定,而本土學生學費已經「凍結」了6年之久。
從1997年英國大學正式開始收學費,2012年增至9000英鎊,到2017年限定本土學費上限為9250英鎊之後,這個數字未曾變過。
且英國政府已經決定「未來兩年內,本土學費都不會上升」。
但考慮到通貨膨脹,錢幣貶值、物價上漲,如今的9250英鎊只相當於6000英鎊。
這意味著自2012年以來,英國大學在本土學費上一直在虧損,存在1/3的資金缺口。英國羅素集團(Russell Group)估計,到2029-30學年,這個缺口可能會增加到5000英鎊。
不僅如此,英國大學財務支出壓力不斷攀升。
通脹推高了教職員工工資、養老金,以及增加學生心理健康支援、職業支援等新要求在本就不富裕的經費上,屢屢加碼。
自然而然,國際學生學費成了救命稻草。
一般來說,國際本科生學費在11400英鎊到38000英鎊不等,且隨著通脹水平逐年上漲。
據統計,2016-17學年國際學生學費佔英國大學收入的15.6%,2021-22學年這個數字躍升為21.5%,學費總收入從54億英鎊增至97億英鎊,漲幅71%。
英國大學協會曾表示,國際學生在英國本科生中只佔15%左右的比例。這意味著,少部分學生卻抓住了英國大學的財務命脈。
不得不提的還有歐盟學生。
在英國脫歐之前,歐盟學生享受本土學生等額學費,每年平均為英國大學帶來8億英鎊收入。
而脫歐之後,歐盟學生自動劃歸非本土學生池,突變的學費、簽證待遇,致使歐盟生源大面積流失,這部分資金流被切斷。
本土學生學費缺口、歐盟學生出走推波助瀾下,英國大學愈加瘋狂擴招國際學生。
這就出現了兩極分化。
排名靠前的學校,對國際學生天然有號召力,即使學費上漲也阻擋不了申請熱度。這些英國大學錄取更多國際學生,賺得盆滿缽滿,對國際學生也是「雙贏」。
比如倫敦大學學院過去7年多招了11455名國際學生;倫敦國王學院的國際學生人數增加了105%;格拉斯哥大學招收國際學生增長了137%。
英國諮詢公司dataHE的資料顯示,羅素集團成員大學2022年將25%的錄取名額給了國際學生,遠高於2012-2017年的16%。
而且名校的魅力在於不僅生源源源不斷,造血能力也非同一般。
比如牛津在2018-19年度為英國經濟貢獻157億英鎊,佔英國全年GDP的近1%。
2018-19年度牛津國際學生共4345人(非歐盟3200人,歐盟1145人),國際學生創造的「教育出口收入」就達到7.32億英鎊,在總收入中佔比5%。包括國際學生淨學費3.93億英鎊、非學費支出3.4億英鎊。
除了教育出口,牛津收入來源還包括研究和知識交流活動(79億英鎊)、大學和學院開支(60億英鎊)、對旅遊業的貢獻(6.11億英鎊)、教學活動經濟(4.22億英鎊)。
而上百億英鎊的收入,是一年26億英鎊運營成本的6倍,這樣的收益成本比是很多大學望塵莫及的。
而排名靠後的學校,在爭奪生源上沒有任何優勢。
沒有足夠的國際學生接盤,財務支出像無底洞永遠填不滿。加之他們的商業模式單一,收入大頭只能依靠學費和政府撥款,創收能力弱,那麼他們離倒閉也就不遠了。
因此,倒閉現象背後,的確有一部分英國大學面臨至暗時刻,但不能代表所有學校。
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截至2022年財政年度資料顯示,出現赤字的英國大學佔比24%。
歷史上真正倒閉的英國大學之一,是英格蘭地區最大的私立高校格林威治管理學院,於2019年宣告破產。
原因是學校爆出「騙取學生貸款」醜聞,致使一年流失近2000名學生,即使尋覓買家想引入資金也未奏效,只能關閉學校。
而如今,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一邊,是英國大學對國際學生的過度依賴,擴招補血;但另一邊,國際學生越來越多的美夢正在被戳破。
2016-2022六年間,英國大學的國際學生數量增長了48%,其中中國學生是最大生源國,常年佔比所有國際學生的20%以上。
印度漲幅最大,從4%一路攀升到18%,正在對最大生源國位置虎視眈眈。
排在第三的是奈及利亞,佔比6%。
但是種種跡象表明,排在前三國家的國際學生正在對英國留學失去想象力。
留英中國學生的暴增, 一度讓「反向留學」這個詞引爆網路 。
很多學生感嘆:出了趟國,結果課堂上幾乎都是同胞,連授課老師也是中國人,懷疑自己留了個假學。
比如南安普頓大學碩士階段的商科學生中,10人中有7人是中國學生。
這種「過度依賴單一國際學生」的英國大學正在嚐盡苦果。
當他們被打上「中國大學分校」的標籤,他們也就失去了對一部分中國學生的吸引力。
而疫情這一不可抗力,更加加速了英國大學直面問題的流程。
網課流行,導致國際生註冊下降、大學食宿等收費專案收入下降,過度依賴國際學生的一部分英國大學搖搖欲墜。
據英本申請系統UCAS資料顯示,2023年申請英國本科的中國學生數量(33195人)首次出現下跌,相比2022年(33660人)減少1%。
在疫情陣痛後,加之撲朔迷離的國際形勢,中國學生的留學意向開始轉向。
■(左)中國學生佔所有英國本科申請者的比例變化;(右)中國學生佔國際英國本科申請者的比例變化。
還有英國政府最新的一項收縮移民政策,也在將奈及利亞學生往外推。
新政策規定:2024年1月起,博士以下研究生留學不允許攜帶家屬來英。和舊規相比,攜帶家屬陪讀的權利本來是本科生除外、研究生專屬,現在範圍進一步縮小。
只有博士生才享有這個「特權」。
而國際學生中,奈及利亞學生是最有可能攜帶家屬的群體。據高等教育網路QS Quacquarelli Symonds資料顯示,2024年1月奈及利亞學生的入學人數同比下降40%。
英國大學正在進入危機四伏的國際生源空窗期。
很多英國大學的命運懸於一直動態變化的國際學生群體,這種始終不是長久之計。
倫敦經濟學院公共經濟學教授Nicholas Barr的話一針見血:
「雖然(英國)大學還能苟延殘喘幾年,但總有一天要改變運營模式。」
有人想挑戰「房間裡的大象」。
前大學部長喬·約翰遜提議,讓大學根據其表現評級和通貨膨脹提高本土學生學費,但政策制定者始終對這個提議保持沉默。
有人寄希望於政府能夠提供更多財務支援。
全球範圍內,英國政府在大學生身上的花費並不佔優勢,甚至達不到德國的一半。但英國政府自認已經花費鉅額資金來償還一半未償還的學生貸款,決然不會提供進一步的幫助。
還有人從英國大學的源頭找起,認為應該結束三年制的住宿大學模式,「這些陳舊做法所花費的資源成本令人震驚」,但鮮有效果。
短期內,很難改變現狀。不得已,英國大學只能走上自救之路。
這就回到了一開始提到的現象:
多所學校瘋狂裁員、縮減開支、取消課程、變賣所有物,還有大學將一些課程轉為純線上教學模式,或進行實體和財務重組。
比如肯特和梅德韋醫學院,由肯特大學和坎特伯雷基督大學合作創辦,在後端共享財務和招生結構,節省開支;
同時合併了教學專業知識(例如,肯特大學以前並不提供護理和助產專業),學生可以在兩所大學的校區上課,實現知識共享。
再如英國埃塞克斯一所專門攻讀環境學位的小型大學瑞特爾大學學院,計劃與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合併。
歸根結底,英國大學面臨的難題是:
一方面數量增速過快,而英國18歲人口數量萎縮,資源過剩會加速低質量學校淘汰或重組。
另一方面他們爬到國際招生高點、享受上限不受限的國際學生學費福利,但也並非高枕無憂。
英國大學依賴國際學生的現狀,註定短期內國際學生仍然很吃香。但是如若倒閉真的成為一種趨勢、走入現實,勢必會引發高等教育大地震。
反觀我們國際學生,想要不成為倒閉風潮的受害者,選擇高質量學校是唯一之選。
本文系授權 釋出 , From 穀雨星球,微訊號: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