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夥伴們抱怨,為什麼學了10多年的英語,卻依然學不好....其實,不是英語太難了,而是大家努力錯了方向提升英語水平的前提一定是持續而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這就需要我們養成良好的英文學習習慣。那麼,如何養成學習英語的好習慣呢?一起隨學霸君看一看吧。
文|魏劍峰
From 英文悅讀
微訊號: read_the_economist
在過去的一兩年時間裡我收到了大量關於英文學習的諮詢,很多讀者經常不假思索地丟擲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學了很多年英文還是學不好?”或者“為什麼我考試考了很多次都沒過?”
這是讓人感到頭痛的問題,但見的次數多了,你會開始思索問題背後的東西。比如考試。即使是最簡單的英語四六級,每年仍然有大量的學生未能透過,而仔細追究起來,原因可能並沒有那麼複雜,僅僅是因為:學英語的時間太少了。
很多考生的問題是,平時根本沒有花時間在英語上面,等到考試前一兩週才開始急著背單詞,刷真題,練聽力,而以這樣的時間精力投入成本來說,過不了考試實在是情理之中。說到底,還是停留在為了考試而學英語的狀態。
同樣的道理,很多宣稱“學了十幾年英語”的人,他們真正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並不多。除開準備考試和參加考試,純粹用來學英文的時間可能沒有多少,明白這一點後很多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我一直覺得學語言是一件非常公平且划算的事情:投入了多少時間精力,往往就能得到多少相應產出。而在這其中,智商和天賦起到的作用並不是很大(而且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提升英語水平的前提一定是持續而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這就需要我們養成良好的英文學習習慣。什麼叫習慣?
如果有一天不學英文,就覺得好像哪裡不對勁,這就是習慣。
怎麼養成英語習慣?
長期的,刻意的堅持。
關於堅持的文章和例子很多,在這裡我想講講另外一個故事。在20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科學家們普通認為在嬰兒關鍵期(critical period)後,人的大腦結構往往不再發生變化。而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理論的提出有力地挑戰了這一觀點。
神經可塑性理論認為,大腦可以透過學習建立新的神經元聯絡,並且可以根據學習者所在的環境產生相應的適應。這些神經細胞互相連線,透過加強或削弱這些連線,大腦的結構可以發生改變。
這一理論目前已經在機體損傷康復,技能學習等領域得到了應用。神經科學領域的大牛Michael Merzenich 在TED上有一個演講,專門介紹了Neuroplasticity 這一理論。
從這個理論出發,學習外語的過程其實就是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重新建立連線的過程。而從建立連線到保持穩定這個過程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和努力,而且在中間還會經歷一個“平臺期”(learning plateau)——在這個期間儘管經過大量訓練但卻看不到進步。
但神經元細胞並沒有停止發展,而是在不斷鞏固原有聯絡,直到突破平臺期。就像種子發芽,不見其增,日有所長。從量變到質變,大抵也是這個道理。
(Though there was no apparent progress in the consolidation stage, biological changes were happening internally, as new skills became more automatic and refined.)
這個平臺期會持續多長呢?神經可塑性領域的另一位大牛Paul Bach-y-Rita 在他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給出了結論:六個月。
六個月,也就是180天,這是決定你能否跨過平臺期,取得突破的一個時間。
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花六個月以上的時間去培養一門技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之前看過國內的一個調研資料,能夠堅持100天學外語的人數比例還不到20%,能堅持180天以上的就更少了。
所以我想了一個計劃,這個計劃的名稱就叫“180天學英語”。
規則很簡單:在接下來的180天裡,每天至少抽出兩小時用來學英語——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每天抽出兩個小時並不是一個特別艱鉅的任務,多做好時間管理,你並沒有那麼忙。
接下來我會對這個計劃做進一步的說明:
如何最大化利用這180天?
如果有什麼值得提醒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把學英語等同於背單詞。
見過很多學習者,一提起學英語,第一個念頭就是“背單詞”。詞彙量固然很重要,但背單詞真的能解決一切問題嗎?你知道答案肯定不是。那為什麼這麼多人熱衷於背單詞?
因為這是一種看起來最省力最不需要經過思考的方法。
精讀,寫作,練口語,每一項都需要學習者付出大量的精力用來思考和總結,每一項訓練都不會讓你感到輕鬆。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思考始終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想象一下寫英語作文時那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就知道了)。
而背單詞則相對要輕鬆不少,背單詞的過程有點像機械記憶,不需要太多深入思考,眾多背單詞軟體也將這一過程遊戲化,簡單化。背單詞的過程會讓人產生“我在努力學英語”的感覺,容易自我感動,但實際效果如何,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英文學習中也是如此。
離開舒適區,去做你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樣才能進步。
好的學習計劃應該具有系統性,能夠循序漸進,符合學習規律。而背單詞這種方式本質上是不符合學習規律的。
增加詞彙量固然很重要,但也要考慮正確的方法。
為了讓這個行動更具可行性,我列了一個大致的學習計劃:
(1)鞏固語法基礎
紮實的語法基礎對後期的閱讀,寫作提升都大有好處,推薦至少通讀一本語法書,完成書上的所有練習,整個過程在一個月以內可以完成。關於語法書推薦《賴世雄經典語法》還有劍橋的英語在用語法系列:
(2)選擇一套符合自己水平的英語教材
好的教材應該是這樣的:難度既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生詞量保持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這樣才能保證最佳的學習效果。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專門介紹過分級讀物的概念怎樣選擇合適的英語閱讀材料,並構建閱讀體系?
考慮到實際情況,這裡推薦兩種教材,一種是新概念英語,一種是英國語文。新概念英語一共有四冊,其中第二,第三和第四冊分別對應初級,中級和高階水平。
英國語文一共有六冊,其中第一二冊是初級,三四冊是中級,最後兩冊是高階。
這兩套教材的優點是,課文選材講究,兼顧學習性與趣味性,難度循序漸進,認真學完教材後詞彙量會有較為可觀的提升,而且每一篇文章都帶有音訊,無論是作為精讀材料還是聽力材料都很合適,可以根據自己的英文水平選取對應的材料。
(3)培養閱讀原版書的習慣
我不知道這篇文章的讀者中有多少認認真真讀過一本以上的原版書,但至少從目前瞭解到的情況來看,這個比例並不會很高,甚至有些英語專業的同學四年下來一本英文原著都沒讀過。
如果你之前沒讀過或者很少讀原版書,那接下來就開始培養閱讀習慣吧。可以從最簡單的,自己最感興趣的書開始讀起,先培養起閱讀習慣。
有條件的同學請去買一個kindle ,新版的kindle帶有生詞提示,查詢以及生詞本功能,用來讀原版書體驗非常好,而且書籍資源極其豐富,個人認為它是最適合培養閱讀習慣的工具。
關於入門原版書的選擇,我這裡列了幾本書,可以作為參考(以人文社科類為主,生詞難度較低):
River Town Nothing to Envy 1984 Zero to One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Age of Ambition 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4)保持每天足夠的聽力輸入
保證每天至少有1小時以上的聽力輸入時間(精聽+泛聽,泛聽可以在零碎時間進行),培養耳朵對英語的敏感度。
聽力訓練的材料跟閱讀材料的選擇一樣,難度要符合自身的英文水平,中級學習者建議精聽 CNN Student News ,中級向高階進階建議聽 The Economist ,泛聽材料則可以選擇感興趣的英文有聲書或者Podcast。
有聲書可以在亞馬遜旗下的audible.com 上購買,當然網上也可以找到不少資源。比如上面的 Nothing to Envy 有聲書就是非常不錯的中級泛聽材料。
(5)進行專項練習
在上面的基礎上,如果學有餘力可以選擇聽說讀寫中的一項進行專項練習。比如寫作,可以每週固定完成一至兩篇作文練習,然後請其他人幫忙修改,再總結提高。
如果能堅持寫下去,半年能完成接近40篇習作,而這個過程中帶來的改變可能會超出你的想象。
以上是我給出的一些建議,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不能盲目照搬,要根據自身情況適當做調整。
下面幾個小技巧或許能幫助你更加順利地完成180天的學習計劃:
1. 及時記錄,及時總結:推薦用印象筆記或者各種記事本工具來記錄每天的學習情況,方便管理進度; 2. 如果擔心自制力不足,可以請人監督你,如果找不到人監督,可以每天在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平臺上打卡,讓大家監督,總結每天的學習進度,形式如 #180天英文學習#今天學習的內容總結 ; 3. 既然選擇了學英文,就要做好生活中其他事情為這個計劃讓路的準備,保持強大的內心,充分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一個人也要像一支軍隊。
本文系授權釋出,By 魏劍峰,From 英文悅讀,號:read_the_economist,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