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
昨日剛過完北方的“小年”時節
此時,家家戶戶準備年貨、貼春聯
忙著為迎接新年做準備
這是春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
人們迎來的第一個春節
這使其更顯得意義非凡
在喜逢團圓、分享好禮之際
精神食糧的“年貨”不能少
小北特地準備了六大新年年貨書單
邀你一同在新春之際
徜徉在浩瀚書海之間
共度一個別樣豐盈的新年
(不要錯過文末福利哦!)
點選圖片,檢視年貨書單專題頁面
新 春 儀 式 年 貨
套餐一
星移斗轉 永珍更新
新年寄託著文化底蘊
新春象徵著美好期盼
數部書籍帶你領略文明長河
陪你一同辭舊納新
《中國文化簡史》
《中國文化簡史》立足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和諧發展的精神,採用專門史的體例,考察地理環境、經濟土壤、社會組織、政治制度合成的大系統下中國文化的歷史,昭示何以中國、何以文化、何以傳統、何以人生的深層機制,揭示中國一萬年文化的特質,探索中國一萬年文化的奧秘,展現中國一萬年文化的燦爛。它是中國當代文化研究與普及的集大成代表作。《中國文化簡史》,就是中華文脈。
《中國人文大義》
“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是文化的核心,何為中國文化,繞不過何為中國人文。本書以短小精悍的形式,依託數十年的研究成果,飽含反思與哲思,講述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核心中國人文的傳奇,以圖文溯源歷史、尋脈人文。本書聚焦中國人文傳統及特質,中國人文數千年,經歷了聞所未聞的互鑑與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軸心。本書短小的篇幅,卻打通中西、溝通古今,可謂中國人文研究與普及的奠基之作。
《正道》
本書是新時期中國文化研究奠基者張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首次系統地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它簡明扼要地介紹了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詳細梳理了中國文化傳統的脈絡與體系,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它以哲學作為文化的核心與起點來解讀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價值、主流觀念、民族精神、社會傳習,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探討中國文化發展的前途。它對當今的讀者瞭解中國文化、賡續中國傳統,是一本振聾發聵的啟蒙書,也是當今中國人繼承傳統的學術普及入門書。
《中華文明五千年》
馮天瑜 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是全球最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創造力書寫出了令世界讚歎不已的人類傳奇。本書創新中國傳統的敘事方式,以開闊的人文科學視野、博大精深的內容、濃郁的家國情懷、嚴謹優美的文筆,全景展現了中華文明波瀾壯闊的發展道路。它史料豐富、例證翔實、敘述簡潔、筆墨精湛,從遠古到近代,把五千年跌宕起伏、五彩斑斕、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本書是傳承中華文明傳統、借鑑中國智慧、弘揚中華精神的優秀學術普及著作,它重理論、成系統而又多有史料的佐證,有描述、配百餘幅彩色插圖而又不乏精闢的警語,可以給我們溫暖和力量。
《細說五千年:寫給普通人的中國史》
楓落白衣 著
這是一部史實之外,更有“人性”與“趣味”的中國通史。透過對於“人性”的理解,填補史書記載的縫隙,讓人物變得鮮活而自然,讓“不可理喻”的史事變得可以理解,讓讀史變得快樂。作者以兩百個篇章,細緻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文化與思想,不止步於歷史事實的淺顯敘述,對於影響深遠的制度等,也有生動而深入的介紹,有趣而不獵奇,努力以溫情與敬意,呈現這一延綿五千年而從未斷絕的偉大樂章。
家 庭 團 圓 年 貨
套餐二
新春佳節,喜逢團圓
在這閤家歡樂之際
溫情好書與你相伴
家人和睦,家庭和諧
我們一同在書中尋找溫暖
《大歷史小故事》
樓宇烈 主編
本書致力於引導青少年建立歷史思維,培養世界眼光,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國,從而更好地認識現代中國、把握未來中國。
透過“世界正在發生什麼”,圖文並茂展現全球畫卷;透過“讀前熱身”,激發歷史親臨感和探究願望;透過生動的“開講啦”,融會貫通中西方史實;透過“延伸思考”,幫助讀者建立批判性思維,理解歷史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書中插圖將大量的歷史圖片與手繪漫畫結合起來,既有歷史的真實感,又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第3版)》
[美] 帕蒂·惠芙樂 著
作為父母真好!孩子是那麼活潑開朗,樂於施愛,也樂於接受愛。他們讓我們表現出內心最美好的東西,以他們的熱情、善良、幽默和歡樂豐富著我們的生活。但作為父母又很不易。部分原因是孩子經常處在情緒之中。孩子從降生的那天起,就經常哇哇大哭。父母們還不知怎樣做好準備應對這樣情緒化的小人兒,也不知道該怎樣處理這些每天每晚隨時都可能出現的情緒發作。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第3版)》將會為父母們提供一些方法,幫助他們應對這些經常出現的困難時刻。還會為父母們提供一些基本思路幫助維繫親子之間的珍貴關係,其中有關如何傾聽的方法,不但有助於減輕孩子的煩惱,同樣有助於減輕父母的煩惱。
探知無界系列
《探知無界·機器人技術的演進與未來》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機器人時代。你的家裡是否已經擁有了機器人?機器人是否已經無處不在?到底什麼是機器人技術?機器人會代替人類所有的工作嗎?機器人真會導致人類滅亡嗎?
本書將從機器人時代、仿生機器人、仿生機器魚三個主題向同學們介紹機器人有關的基本知識,以及北京大學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同學們能夠對機器人技術的研發應用等獲得全面認識。
《探知無界·生命的化學》
鄒鵬 編著
本冊內容以構成生命的化學分子為主線,介紹這些生物分子的起源,其結構與生物活性的關係,以及運用化學方法研究生命過程的例項。課程分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從分子演化的角度描述了現有生物分子的結構及其構建過程;第二部分以“糖的生物學功能”為線索,展現了生物分子的複雜結構與多重功能。第三部分以“生命體中的化學反應”為切入點,介紹生物正交反應的概念與例項。
《探知無界·中日法文化藝術之互鑑》
董強 編著
東西方之間,尤其是近現代,發生著重要的文化交流,推進著相互之間的瞭解,拓寬了人們對世界的想象與認知。差異往往並非隔閡,反而能互補、互鑑,促進自身文化的發展。本書以中國、日本和法國為例,分別講述18世紀、19世紀、20世紀三大歷史階段中,三國之間在文化領域、尤其是藝術領域的相互借鑑與交融。希望本書能為讀者帶來思考,意識到每個人所處的文化環境以及接受的文明教育,更好地體會自己的文化身份,為促進世界和平,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和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做出自己的貢獻。
《探知無界·氣候變化的危機與應對》
戴瀚程 編著
人類社會與自然系統密不可分。然而,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氣溫持續攀升,進而導致海平面逐年上升。這一連串的變化不僅威脅著地球的健康,還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生產、能源供應、水資源安全以及基礎設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本書將為讀者揭開氣候變化的神秘面紗,深入探究“溫室氣體”這一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探討我們應當採取何種行動以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探知無界·從心理學理解成長中的自己》
蘇彥捷 編著
本書首先為我們介紹了心理的物質基礎——大腦的組成部分及促進大腦發展的關鍵因素。其次,本書詳細闡述了心理理解能力的概念、重要性及影響因素,並透過有趣的實驗和實際案例,生動地展示了心理理解能力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本書探討了青少年期的發展與挑戰,包括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青少年期的發展變化與任務,以及如何應對青少年期的壓力等。
《探知無界·火山的奧秘》
唐銘 編著
本書從獨特的視角講述關於火山的知識,讓讀者瞭解火山的噴發原理、噴發型別、火山帶來的資源、火山對地球氣候的影響等《探知無界·火山的奧秘》讓讀者感受到,人類的旅程不止於地球,還會造訪月球、金星、火星,甚至是外太陽系的冰雪世界,讓讀者領略到地球與行星科學為人類描繪的星辰大海。
《忽如遠行客:秦漢的遊士與遊俠》
曲柄睿 著
本書敘述了秦漢時代遊士與遊俠興起又漸趨消亡的過程,描繪了這一時期廣闊的歷史圖景和多彩的社會風尚。在關注歷史運動的大背景和大關節的同時,將學術研究和非虛構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對於范雎、張良、韓信、劉敬、賈誼、汲黯、郭解等前人雖有了解但又缺少細緻解讀的人物,由心理歷程到生命歷程,做了深入挖掘和解析,構建起了一個又一個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對於諸如戰國變法運動的開展、秦國的主客矛盾、漢初的王國、漢文帝的歷史形象等學界雖有討論但尚無定論的問題,本書提供了新的解釋視角。
《立心之約——中學生AI微課十講》
朱松純 主編
本書是關於人工智慧(AI)是什麼、研究什麼及其應用與發展現狀的科普讀物,分十講進行編寫:第一講,人工智慧的現狀、趨勢與戰略;第二講,機器眼中的大千世界——計算機視覺;第三講,語言與機器的火花碰撞——自然語言處理;第四講,認知科學與AI世界的邀約——認知推理;第五講,機器自我成長進步——機器學習;第六講,未來生活離不開的夥伴——智慧機器人;第七講,機器世界不孤單——多智慧體;第八講,機器生活的世界——物理世界模擬模擬;第九講,舞動科技的音符——人工智慧音樂;第十講,人工智慧在北大。
本書可作為人工智慧的科普讀物,也可作為中學校本課教材或大學通識教育課教材。
《心安幸福教育》
文東茅 著
本書從孔子、孟子、王陽明思想中提煉出“幸福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這一核心理念,並認為教育的理論基礎主要不應是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分層理論,而應該是傳統文化所秉持的“境界自修論”。好的教育應該引導人不斷向上向善,收穫心安幸福。
基於以上思想以及作者在全國上百所學校的多年實踐,本書提出了“修身為本、幸福家庭、幸福學校”一體兩翼的幸福教育模式,系統闡述了“勤學向上”“仁愛向善”“自強不息”“明道心安”等核心理念以及“立志高遠”“讀書明理”“覺察反省”“幸福日誌”“親師同學”“大家文化”等一系列具體的幸福教育行動策略。
《重構關係》
邱澤奇 著
數字連線給了每個人連線世界的機會,也讓人們的社交從此不同。運用數字媒介,理論上,一個人可以與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人建立聯絡。即使如此,人們的社交關係依然只有四類:家庭關係、朋友關係、工作關係、生活關係。當然,每一類關係都有著異常複雜的維度。刪繁就簡,《重構關係:數字社交的本質》在每一類關係中選擇了四類典型場景,用案例呈現場景,在場景中捋出案例內含的社交關係重構,探討數字社交帶來的社會關係革命——從個體圍繞社會的社交轉向個體匯聚關係的社交。
新 年 新 知 年 貨
套餐三
迎接新春 探索新知
在新的一年裡
將思維的領域拓寬
給大腦做一場滋養
《民法入門》
張志坡 著
本書以“為何需要《民法典》——民法中的人·權利·民法精神——人格權——所有權·用益物權——合同·擔保——婚姻——繼承一一權利保護”作為整體架構,將《民法典》中的知識分解為一百餘個知識點加以展開。
《經濟學原理》
[美]N. 格里高利·曼昆 著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全球公認的通俗易懂的經濟學入門讀物。與同類書相比,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更多地強調經濟學原理的應用和思維方式的培養,而不是經濟學模型。作者以經濟學十大原理貫穿全書,並透過大量貼近生活的案例研究和政策討論,幫助讀者養成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第8版更新了全書中的案例和資料,並新增了“專家看法”專欄,還配套了MindTap線上學習平臺,內含互動電子書、影片導讀、影片講解等豐富的學習資源。
《數學史》
[美]尤塔·C.默茨巴赫、[美]卡爾·B.博耶 著
《數學史(第三版)》由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卡爾·B.博耶和哈佛大學數學與科學史博士尤塔·C.默茨巴赫所著,博耶和默茨巴赫按照時間、空間和學科演化三個維度,把數學幾千年的發展濃縮為這本引人入勝的編年史。本書涵蓋了數學發展的整個歷程,可以對數學獲得一個完整的認知。
進入21世紀,數學高速發展,很多學科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本書的第三版同時做了更新,使得數學史更加完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視野開闊,並沒有侷限於西方視角,對於古代中國的數學發展也有較為詳細的介紹和頗為中肯的評價。本書獲得了學界高度的認可,具有很高的學術性;同時,由於本書的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
翟學偉 著
本書從“關係”及其網路建構的特點出發,指出兩者結合將形成“權力的再生產”,即指權力因關係會發生轉移,導致一些原本沒有權力者獲得權力。
本書以社會學本土化的視角,在理論與經驗兩個層面,對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執行方式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並針對一些學理問題與西方社會科學形成觀照,較為完整地勾勒了中國社會之文化脈絡與中國人關係運作的全景圖,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在此領域為構建中國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而做出的努力。
《東晉門閥政治》
田餘慶 著
本書以豐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證分析,對中國中古政治中的門閥政治問題作了深入探索,認為嚴格意義上的門閥政治,僅存東晉一朝;門閥政治即門閥士族與皇權共治,是皇權政治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變態,具有暫時性與過渡性。本書以江左幾家僑姓士族與司馬皇權結合的歷史興衰為線索,從政治史角度對我國中古政治史中“東晉門閥政治”這一重要問題進行了獨特考察。
《秦漢魏晉南北朝簡史》
田餘慶 著
本書以政治發展為主線,對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制度、階級狀況、民族關係以及思想文化學術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論述,立論嚴謹,材料紮實,詳略得當,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簡明清晰的歷史畫卷。
《解讀中國經濟: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下的民族復興之路》
林毅夫 著
本書是解讀中國經濟的經典之作,以中國經濟的真實軌跡為敘述主軸,系統地回顧中國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各項成就,面臨的主要經濟、社會問題,並探討其原因與解決問題的辦法。新版除了對資料資料做大幅更新,還分析了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產生和加速演進的原因,聚焦於未來中國應如何保持定力,以成功駕馭百年變局,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解讀了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新時期關鍵詞,探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徑和方向;此外,針對近期關於中國經濟的各種悲觀論調,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剖析和辯駁。
《大國競爭與世界秩序重構》
鞠建東 著
本書以經典的經濟金融工具去分析國際經濟領域最重大的現實問題——國際貿易與金融爭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平實生動的資料、事例闡述國際貿易爭端緣起、國際貿易領域經典原理以及其在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應用。
在資料的支援下,本書科學論證了當前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利用這一經濟格局理解當下種種衝突與矛盾,並創造性地提出壟斷利潤原理、分工固化增長陷阱原理、雙輪驅動模型等理論,用來理解當下國際局勢新變化。
《君主、道學與宋王朝》
方誠峰 著
本書從君主支配、道學的政治理論與實踐兩個議題入手,探析宋王朝形態的特點。上篇先從史料中提煉了“樞機”與“委託”兩種中國古代君主支配的基本模式,進而用“雙重委託”概念為南宋晚期政治史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下篇將道學政治理論分為“明明德”“新民”兩截,分別探討其對南宋政治實踐的影響。
《敦煌學十八講》
榮新江 著
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文獻和莫高窟儲存的藝術品,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每一個學習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讀者應當熟悉的內容。本書在包含敦煌學範圍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紹敦煌學的論著,同時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為深入研究提供參考文獻索引,同時配有大量的隨文圖片輔助文字說明,在註釋中詳細介紹了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
趣 味 博 物 年 貨
套餐四
解密紅樓,創作音律
深入冷門知識
培養博物視野
眾多好書陪你一起
認識萬物的趣味
《蛇類博物館》
[英] 馬克·奧謝 著
《蛇類博物館》是一部科學性與藝術性、學術性與普及性、工具性與收藏性完美結合的蛇類高階科普讀物,詳細介紹了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600個蛇類物種。這些物種分佈於從陸地到海洋,從高山到低地,從遙遠的小島、寒冷的山巔,到乾旱的沙漠、翠綠的雨林,體現出極大的多樣性。
每個蛇類物種都配有兩種高畫質原色彩圖:一種彩圖還原了物種的實際大小,富於真實感,另一種彩圖呈現了物種的全貌,展示出蛇類多姿的體態和多變的色斑特徵。每個物種還配有一幅頭部特寫線條圖。全書總計1800餘幅高畫質插圖及600幅地理分佈圖。
《彼美淑令——北朝女性的個體生命史》
羅新 主編
一個多世紀以來,北朝墓誌的出土大大改變了中國中古史料的基本景觀,為中古史的新視角和新敘事提供了可能,其中聚焦於北朝女性個體生命史的書寫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本書所收十一篇文章,都是利用新出墓誌,加上其他型別的石刻史料和傳統文獻史料,盡力描摹北朝女性的個體生命史,講述一個個具體的女性故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人生際遇的女性故事,合起來,力圖展現一幅不同以往的北朝歷史畫卷。
《大清團練》
胡小遠 著
在國家權力與地方勢力、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博弈場中,團練運動以其獨特的歷史軌跡,改變了地方政治社會結構,改變了地方社會和國家政權之間的傳統關係,從而加速了“傳統國家的崩潰”和“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本書聚焦晚清團練運動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為讀者撥開籠罩在“團練”身上的歷史迷霧,展現一個特殊群體在一個特殊時代的歷史命運和遭際。
《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英] 沈艾娣 著
本書以19世紀、20世紀之交的一位山西紳士劉大鵬的日記為核心資料,描繪出其人作為儒者、孝子、商人、議政者、農民的不同身份狀態下的人生景況,討論了中國在從傳統社會轉型為現代社會的動盪中下層知識分子所面臨的生活的困難、身份認同的焦慮,以及由此而來精神的折磨與堅守。從一個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國社會、中國知識群體的轉型之痛。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
陳立 著
本書是“國家大劇院藝術通識課”叢書之一。著名音樂評論家陳立以詩意的語言、動人的故事,帶你走近音樂大師豐富的內心世界,聆聽音樂史上不可不聽的經典之作。
書中配有數百幅傳世畫作和精美照片,隨書贈送200餘首世界經典名曲音訊,掃碼即可欣賞。圖文並茂,音畫交融,邀你共赴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盛宴。
《〈紅樓夢〉中的飯局》
周嶺 著
《紅樓夢》狀寫“吃喝玩樂”之精彩,古今中外小說無出其右者。著名紅學家周嶺從《紅樓夢》飲食文化說開去,透過虛實食單、南北食材、茶事析疑、飲具鑑真、酒與酒令等妙趣橫生的單元,品讀紅樓滋味,重溫中國傳統文化醇厚豐富的細節。
原著中的一飲一饌,不為“炫吃”,是為了寫人物、寫故事、造氣氛、講道理;吃的用的有真有假,並非“疏漏”,而是蘊藏著獨具匠心的藝術意圖和哲理意圖。
《反彈琵琶》
王一方 著
邁入新世紀的醫學日新月異,在現代化的征程上高歌猛進,不僅在生命科學前沿“捧星摘月”,也給百姓帶來診療、預防、健保的累累福利,贏得陣陣掌聲與朵朵鮮花,但懷疑與質疑的聲音也不絕於耳,形成特有的“現代性困惑”(魔咒),包括對醫學超越生死、苦難、生命誘惑的過度期許,醫學目的的重審,醫學良知的呼喚,以及醫學汙名化,醫生妖魔化,醫患關係惡質化的撥亂反正。作者將學術忠誠轉化為醫學自我針砭的“柳葉刀”,鞭辟入裡,自得其樂,並將此舉定義為“反彈琵琶”。
情 感 暖 心 年 貨
套餐五
聆聽心理,解讀思想
剖析思維情感
奉上暖心邀請
帶你探索心靈的奧秘
《心理學的邀請》
[美] 卡蘿爾·韋德、卡羅爾·塔佛瑞斯 著
心理學是一門貼近我們每個人自身的學科,它的研究內容無所不包,從先天的基因遺傳到後天的環境改變,涉及人的所有;它的研究跨度更是無所不容,從胎兒期到老年期,橫貫人的一生,可謂與人的畢生發展息息相關。
本書按照個人成長經歷的六個方面——自我、身體、心理、環境、心理健康、生活——透過獨特的組織方式、引人入勝的生動敘述、給人啟迪的鮮活案例,展示了心理科學的方方面面,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思考人類行為的構架,帶領大家積極探索心理學研究領域,深入瞭解我們的身體與心靈和我們所置身的這個世界。
《心理學是什麼》
崔麗娟 著
心理學看似令人望而卻步,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社交有心理學,戀愛有心理學,教育有心理學,管理有心理學,消費有心理學,連犯罪自殺都牽扯到心理學。心理學是關於人的學問,是關於生活和社會的科學與技巧。本書試圖用通俗的語言引出心理學的相關原理。
《心理學為什麼重要》
[英] 理查德·懷斯曼 著
《心理學為什麼重要》一書以簡短的篇幅精當地介紹了心理學學科。心理學是什麼?心理學研究什麼?對於我們認識世界和自身有什麼幫助?為什麼心理學在當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本書圍繞“心理學為什麼重要”這一主題,探討了心理學學科的基本問題,適於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性心理學、性教育與性道德》
[英] 靄理士 著
本書作者靄理士是英國著名的性學大家,他的七大本的《性心理學研究錄》對於醫生、心理學者和其他的學術專家是相當重要的參考書。本書是靄理士《性心理學》《性教育》《性道德》的合集,是靄理士選材嚴格、文采秀麗的皇皇鉅著《性心理學研究錄》的“普及本”,是性心理學方面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人活著》
梁曉聲 著
“人活著”既是哲學的基本命題也是現實生活的根本問題,就是人生的意義及生活的方法。本書以鮮活的事例和深湛的哲理,從尊嚴、體面、幸福、優雅、明白五個層面,構成完整的生活方式系統,創新中國傳統的生活方法,規劃人類共同體中的個人方案。作家的情懷與視野、學者的廣博與深邃、詩人的浪漫與遠方,交織在平凡與詩意之中,找尋實用的生活之道。這是一部新時代中國式生活方法的日常行動書。
《寫給中學生的心理學》
崔麗娟 著
本書是一本面向中學生普及心理學知識的讀物,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澄清讀者對心理學的許多認識誤區;第二部分介紹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現象和效應,讓讀者看到,生活中一些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隱藏著心理學的密碼,這也是心理學無處不在的另一個佐證;第三部分從一些心理學家研究的初級心理過程出發,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心理學的微觀世界,你會知道眼見不一定為實,記得不一定為真。
賞 心 悅 目 年 貨
套餐六
由點及面,見微知著
賞心悅目的書卷帶你
讀懂文化深處的底蘊
探秘影象背後的文明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義世界(精裝版)》
李溪 著
今天人們對文人之物總有一種閒雅自然的印象,其實,它們的誕生,皆曾經歷過文人長久而艱辛的澡雪。本書選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種物,講述了文人如何在詩文、繪畫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漸盪滌掉物身上沾染的權位和時俗之“濁氣”,還物以一個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在這個文人所建立的意義世界中,物的面孔或許是無用的、醜怪的、斑駁的、平淡的,但這正意味著它們脫離了一切名利之心和世俗成見,終以獨我的姿態在天地間現身了。文人對物的書寫,實際上也是在訴說他們自身。比起任何一種社會關係,這些物的意義都更為堅實、篤定、永恆。因此,他們常說,唯有這些物,才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更易的“知己”。
《四時之外》
朱良志 著
中國藝術重視生命境界的創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變化表相中表現不變的精神,時間性超越便是藝術家最為重視的途徑之一。“四時之外”四字,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靈魂,也是造成中西藝術內在差異的本質方面。中國藝術在時間超越中體現出獨特的歷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朱良志教授這本新著主要是從時間和歷史入手,來討論中國藝術的發展和核心觀念的形成。
《敦煌畫稿:中國古代的繪畫與粉本》
[美] 胡素馨 著
敦煌畫稿作為畫師記錄創作構思的草圖,是中國藝術中非常罕見的直接來自生產創作過程的材料。本書是知名東亞藝術史學者胡素馨教授關於敦煌畫稿的著作,書中以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紙本畫稿為中心,全面分析了敦煌畫稿及其相關供養人的經濟社會網路,是首先系統討論敦煌畫稿與工坊中的繪畫實踐、供養人關係及洞窟營建之間關係的著作。
本書收錄100餘幅其他書幾乎未見的敦煌畫稿、壁畫等,其中彩圖40餘幅。更有作者手繪敦煌立體圖20餘幅。
《第一等好事》
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 編
本書是“北大學者書房”系列之一,選取當下北京大學不同學科具有代表性的16位教師,走入他們的私人書房,去探尋學者書齋裡的故事。
本書透過圖片與文字的結合,詳盡展示了各位學者的書房奧秘和學術風采,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也由此記錄了他們的閱讀習慣、學術探索和人生故事。透過學者們在書房裡孜孜以求的身影,讀者可以觸控到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蘊與學術風貌,使讀者真切感受到學術研究背後的精神力量,從而激發對閱讀、思考和創造的嚮往。
《藝術:讓人成為人——人文學通識(第11版)》
[美] 理查德·迦納羅 特爾瑪·阿特休勒 著
《藝術:讓人成為人》為一部人文學通識的百科全書。內容涉及人文學的方方面面。涵蓋的人文學學科有:文學、藝術、音樂、戲劇、舞蹈、電影等;深入討論的人文學主題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愛等。
文字曉暢明瞭,配圖豐富生動,觀點新穎,視角多元,範例充足,分析獨到,整體內容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可讀性極強。
《華夏日常生活史》
李志生 著
悠久的中華文明已經延續了數千年,不僅創造了豐厚的文化積澱,還創造了琳琅的物質積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就是這些物質創造的集中呈現,日用行藏的諸多物品之中,蘊藏著中國人的智慧,也講述著他們的故事。
這本書以開闊的人文視野、翔實的歷史資料、優美雋永的文字、生動精美的圖片,對中國古代社會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項進行了清晰地梳理和生動地呈現,全景式展現中國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嬗遞圖景。
《銘石為景:早期至中古中國的摩崖文字》
[美] 韓文彬 著
本書主張在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中,對中國摩崖文字開展綜合研究。本書將摩崖文字納入先秦至現代兩千餘年的書作發展史,詳細討論了東漢到盛唐的四組摩崖案例——漢中石門石刻、山東鄭道昭題刻、山東北朝刻經及泰山唐代石刻,對中國文字景觀的歷史脈絡與視覺意義做出極具建設性的觀察。
從科學文化到歷史地理
從政治法律到影視藝術
這份豐富精彩的年貨書單
足夠陪你度過新春佳節的時光
我們一同在紙頁翻動間
迎接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互 動 有 禮
2024年,你最愛看的書是什麼
新的一年,又有什麼想看的書呢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3位優秀留言的讀者
有機會獲得年貨中的圖書一本
-End-
來源 | 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
製圖 | 葉琳
排版 | 劉涵燁
責編 | 陳蕾
讀書是世間第一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