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4108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116個詞條
01
網上看到一個帖子,帖主說,對於媽媽的關心,自己變得很應激。
媽媽只要一問帖主在幹嘛,去哪,跟誰,帖主就莫名其妙煩躁不安,很排斥回答她的問題。
有時候會不耐煩地回覆媽媽幾句,但回覆完之後又很愧疚,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
帖主表示,媽媽並不是為了管自己才一通問,但在自己小的時候,媽媽問完之後又確實讓自己遭到了責罵。
現在帖主長大了,也知道媽媽不會因為自己在外面玩而批評自己,所以總覺得自己反應太過度了,心生愧疚。
帖主很苦惱,於是發帖上網求助。
然而,跟帖主有同樣遭遇的網友並不少:
很煩非常煩,因為媽媽的詢問是帶有凝視的批判的,別人的詢問就只是詢問。
我也是這樣,30歲了感覺還在青春叛逆期。
正常,我對家裡老頭也是這樣,大概是因為以前要出去玩屁話一大堆錢又不給吧。她沒看見你的情緒,建議你也別看見她的。
事實上,這就是童年時期受過心理創傷的一種應激反應。
帖主自己也提到,小時候被母親盤問時,會遭到母親的責罵。
從心理防禦機制角度來看,長大之後的帖主,對母親詢問的不耐煩,是一種“迴避”的防禦機制在起作用。
小時候不愉快的經歷,讓帖主潛意識裡想要回避再次面對可能出現的類似情緒體驗,所以當母親詢問時,會透過表現煩躁、不耐煩來試圖阻止母親繼續追問。
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策略。
02
父母對孩子打壓、批評乃至否定,實則是一種控制手段。
因為這樣,孩子就會按照父母認定的 “正確” 標準去做事、思考。
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把孩子越推越遠。
知乎上就看到這樣一個話題:為什麼我很排斥和逃避父母的關心?
答主@豹海豹講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
某天,答主和妻子原本打算晚上出去吃飯,但臨出門前,妻子接到岳母的電話,說要送一些自己包的酸菜包子來。
妻子非常喜歡吃酸菜包,但因為晚上和答主另有安排,便拒絕了岳母的好意。
然而,岳母執意要送,也不管妻子說的安排,並一個勁強調自己做的比外面的乾淨。
最後兩人妥協,決定不出去吃。
包子送來後,兩人打算當晚餐吃。
但妻子吃第一個包子的時候,一口吐了,因為是蘿蔔絲海蠣子的餡兒。
答主和妻子都不喜歡這個餡兒,尤其是妻子。
接著,妻子又嚐了一個包子,又吐了,開啟一看,還是蘿蔔絲海蠣子。
於是妻子激動起來,用筷子把包子一個個全部戳破,挨個檢查,發現除了一個酸菜包子,剩下全是蘿蔔絲海蠣子包子。
妻子給岳母打電話,大聲問她為什麼。
岳母邊打著哈哈:“我尋思一下,酸菜對身體不好,你還是吃蘿蔔吧,蘿蔔對身體好,海蠣子對身體也好啊,怎麼,你不愛吃?”
妻子情緒激動地大喊:“我從小到大說了多少遍,我不吃蘿蔔絲海蠣子!我不吃不吃不吃!”
岳母繼續打哈哈:“那就湊合吃一口吧,不吃浪費了。”
妻子:“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非要給我送包子?我本來是想出去吃的,你送來為什麼又送我最討厭的餡兒?”
這時候岳母怒了,開始一頓輸出,大意就是,好心做飯想著你,為你好,你還挑毛病……
妻子把手機掛了狠狠摔在沙發上。
答主表示,這樣的場景已經發生過無數次,岳母常常給妻子一些她不想要的,強迫的好意。
“這種所謂的好意夾雜著惡意和故意,折磨的她30幾歲依舊經常困頓於這種家庭帶來的心理問題。”
這事之後,答主妻子對岳母的“關心”基本都是訊息已讀不回,送飯也不吃……
03
心理學上有一種行為,叫“非愛行為”,就是以愛之名,對親近之人進行“非愛性”的控制。
對於母親的關心,答主妻子之所以會應激,就是因為母親的行為讓她感受不到愛,於是產生了不信任感,進而開始反抗叛逆。
有太多的父母,以愛之名控制著孩子,以“我是為你好”為由支配著孩子的生活。
但這種不理智的愛,帶來的往往是悲劇。
看過一個動畫短片《臍帶》:
一個母親生下孩子,醫生欲剪斷臍帶時遭到了母親的阻撓。
從此,這條臍帶成了母親控制孩子的工具。
孩子小的時候,在水坑裡亂蹦亂跳、和小狗嬉戲、在牆上胡亂塗鴉時,母親就會用臍帶將孩子一把拽回。
上學後,因為臍帶的存在,孩子被同學視為異類,遭到嘲笑和戲弄,無法融入集體。
母親看到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後,直接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進一步限制了孩子的社交範圍。
當孩子在學校的活動與母親的期望不符時,母親便用臍帶將孩子強行帶離,孩子只能按照母親的意願去做母親認為正確的事。
長大後,孩子半夜偷偷出去約會,母親發現後又用臍帶把孩子拽了回來。
就這樣,孩子的前半生如同提線木偶般被母親操控著。
後來,母親去世,臍帶斷了,孩子終於獲得了自由,可這個時候的他,早已沒有了自我。
《母愛的羈絆》一書說:“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來自父母。”
父母控制慾的手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哪裡體會到痛苦。
太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完全不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但這樣的父母,是養不出幸福感的孩子的。
該放手時堅定放手,這不是狠心,而是一種遠見。
*作者簡介:飛白,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個人公號“飛小白有話說”(ID:feixiaobai2018),用最正的三觀,分享走心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