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是否仍是一條值得追尋的道路?
也許你曾親身經歷,也許只是在旁觀望,或者從未產生過任何興趣。隨著社會競爭變得更為激烈,尤其是在當前複雜的就業市場中,考研是否仍是提升個人價值、實現突破的有效途徑?
在“老周聊教育”的首場直播中,周成剛老師與多位嘉賓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與思考。不妨一同跟隨他們的視角,全面觀察這一話題,思考考研對個人發展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直播合影截圖
主持
新東方CEO 周成剛
嘉賓
新東方20週年功勳教師 王江濤
新東方大學事業部考研趨勢及
發展研究院總監 張天野
新東方線上國內事業部總經理 洪喆
新東方新媒體總監 吳月
普通人“改天換命”的機會
周成剛:近年來,考研的特點都有哪些?面對複雜的現實情況,學生們到底還要不要考研?
張天野:近幾年,考研報考人數下降,我們覺得是一個比較理性的正常的發展階段,對於接下來打算考研的同學,競爭的激烈程度會放緩一點。
至於要不要考研,這還是要看自己對未來的規劃和發展。如果覺得自己很適合去進行學術上的提升,那麼就要儘早下決定,這樣可以做更加全面的一個規劃。
其實我真的覺得在考研之前,大家可以去嘗試一下不同的發展方向,探索自我的興趣和喜好。很多人是隨大流去考研的,最後成績也不理想,反而浪費了一年時間。有些同學本科所學專業也許並不是自己感興趣和喜歡的,或者所學和自己預期有所出入,那麼考研將是改變專業的一個機會。
周成剛:說到這裡,是不是可以認為,面對未來不太確定的世界,讀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選擇。
王江濤:我教過的一位學生,透過考研從一所二本院校進入到北京大學,之後繼續在學校讀博,現在成為了一所高校的優秀青年教師。我覺得考研可能和高考一樣,都是我們國內普通人改變命運的一個好機會。
周成剛:所其實無論是讀本科還是讀研究生,國內讀還是海外讀,最終的決定還是來自於內心的一種動力,如果沒有這個動力,給你再好的條件,即便去讀收穫也會不大。但如果你有極強的這種驅動力在背後支撐,連續多年努力學習下去,回過頭來看的話,你一定是勝人一籌、出類拔萃的。
人工智慧時代,更需高階智識
周成剛:那麼既然說到了專業,我也特別榮幸自己和吳月老師主編的《贏在報考》圖書能在這場直播上首發,這本書基本囊括了中國100所寶藏大學的全解,其實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和家長在選專業選學校的時候有所參考。
同時這也引出了我的另外一個問題,無論高考也好,考研也好,專業選擇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
洪喆:我覺得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在研究生時就換了一個專業。我本科學的是廣播電視編導,大二去某電視臺實習的時候就感覺自己跟崗位格格不入。所以在大三的時候就決定說,還是要挑一個自己比較喜歡的,後來在研究生階段就換成了英語教育這樣一個專業,我個人也比較喜歡跟小朋友互動,這就全契合了。
周成剛:既然選專業這麼重要,現在又是人工智慧時代,你們覺得還有哪些專業是最近幾年特別流行的,或者大家特別喜歡去報考的嗎?
張天野:現在“大工科”這個概念是非常火的。因為工科本身就佔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半壁江山,專業非常多,比如新能源、演算法、程式設計等相關專業都是AI背景下所需的,未來我認為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國家也會重點依賴。
回到民生角度,我們會看到像醫療、養老,還有現在短影片的編劇,有很多AI的加持和影子,它會讓整個行業出現欣欣向榮、門檻極度降低的情況。
整體來看,AI基本可以賦能到所有專業,細分到報考,我覺得像新能源、新工科這些代表性的專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和想象空間會更大一些。
周成剛:是否可以理解為,正是因為現在人工智慧在改變世界的格局,所以我們更要去讀研甚至讀博?我們要去了解行業的每一個末端發生了什麼,搞懂人工智慧和世界背後的邏輯關係,才能知道自己卡在哪一個點上,同時更能借助人工智慧來推動和改變世界。
張天野:周老師總結得特別好。當前就業面臨結構性矛盾。一方面,畢業生找不到想要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拿著大把的offer,卻找不到合適的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不斷深耕,掌握最新的技術潮流。
文科引領世界,理科建設世界
周成剛:那麼在考研的專業選擇上,文科和理科,孰輕孰重?
王江濤:我們現在整個招生政策其實側重在理科、工科、農科、醫科、經濟管理相關專業的,它們大概佔了考研招生人數的60%以上。但是這並不證明文科不重要,我認可吳月老師的一個觀點,“文科是引領世界,理科是建設世界”。我也是一個典型的文科生,本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讀的英語專業,碩士在北京大學讀的道教專業。我經常和同學說的一句話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你覺得沒用的東西可能會在最關鍵的時候幫助你。
吳月:現在很多自媒體都在唱衰文科。因為我學過理工科,所以對理工科的實用性有非常強烈的體會,比如生物科技能夠在醫學上治療疾病,我學的城市規劃能夠讓城市變得更美好。
但我為什麼會說文科是在引領世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一直提到的實用主義,它其實是四百多年前培根說出來的。正是因為四百多年前他用大腦思考並寫出了這句話,才影響了後來英國偏實用主義的風潮,進而有了後來的工業革命,才有了我們後面的經濟發展。工業革命它有第一次、第二次,不斷被迭代重新整理,包括現在的AI,很有可能再過個幾十年也會再次被顛覆。但像是“知識就是力量”這麼一句話,它其實能夠橫跨幾百年,甚至可能到了一百年之後,這句話仍然會引領這個世界。
周成剛:真正優秀的文科生和理科生,其實一個是思想家,一個是實業家。說到這個地方,我想起海外大學尤其在學生讀本科的時候,特別強調一二年級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裡面文史哲的內容和社會科學的還是比較多的,其實就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特別優秀的“人”,步入研究生階段以後進入專業教育,讓你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才”。相信只有先學會了如何做人,才能成為最好的人才,最後才能真正地為這個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直播後合影
研究生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去進行了一場專業的選擇,同時進入了一種思考,並在競爭力和實力上有一種真切的獲得。以上就是本場直播關於考研等話題的精華內容,明天下午三點,還將進行關於國際教育備考的直播探討,歡迎大家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