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天陣風十級。但是風再大,似乎也大不過DeepSeek刮來的這股急旋風。
更叫人意想不到的是,狂風乍起,吹翻了此前爆火的代寫寒假作業業務。
年前還在某書和某手上瘋狂接單的“槍手”們,年後開始抱怨“失業”了。
DeepSeek一出來,就有孩子拿來趕作業了,甚至還把DeepSeek叫做“老天賞賜的春節禮物”。
你能想象嗎?肯德基和麥當勞裡,孩子們不再埋頭補作業,而是熟練地給DeepSeek發號施令。
“幫我把《駱駝祥子》讀後感潤色到800字,要符合初一學生的口氣。”螢幕上的文字便魔術般地浮現出來。
把數學作業投餵給DeepSeek,幾十秒滿屏的答案,解題思路和步驟嚴謹到讓數學老師挑不出毛病。
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的抽樣調查顯示,26%的生於Z世代的孩子承認使用過AI輔助完成作業。
作文、手抄報、數學題這三項作業,更是淪為AI“重災區”。
有些家長從前愁作業寫不完,如今愁作業寫太快。
那些被AI“硬控”了的孩子,不知道又要讓多少老母親失眠了。
警惕用AI突擊作業導致“腦腐”!
代寫一時爽,考試火葬場。
家長再佛系,又有幾個可以容忍孩子直接用 AI抄作業?
而且,早有教育人士指出,用AI突擊作業的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可能會表現出顯著的"知識碎片化"的特徵。
我們知道,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和精進的過程,每一次作業又都是一次鞏固知識、鍛鍊思維的好機會。
如果孩子習慣了代寫和依賴 AI,就會錯過形成完整認知和思維體系的機會,甚至可能導致思維短路。
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來形容,就是"Brain rot",也就是“腦腐”——
知識聯結斷裂:無法構建系統知識網路
思維耐力退化:持續思考超15分鐘即產生倦怠
問題意識缺失:面對開放性問題習慣性等待答案輸入
警惕過度依賴AI的警報已經拉響。然而,一棒子打死AI如同因噎廢食,關鍵還是要看如何用好AI這把雙刃劍。
用它一鍵完成作業,它就是阻力,是洪水猛獸;用它協助完成部分工作,它就是助力,是披荊斬棘的利刃。
有一說一,一系列AI 工具的出現,確實給孩子們的學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甚至有人把2025稱為“智慧體元年”,認為AI正在重塑學習場景。
可以預見,擁抱AI已是大勢所趨,AI素養更是孩子作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標配之一。
記得去年底,教育部在《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通知》裡,明確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AI教育”。
具體來說,小學低年級段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慧技術,小學高年級段和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慧技術,高中階段側重專案創作和前沿應用。
AI時代,教育部指明瞭大方向,學校教育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在作業佈置方面。
據瞭解,北京多所中小學也在寒假首次佈置了AI創意作業,引導學生把AI當做作業的“幫手”。
比如,十八中附屬實驗小學在佈置的繪畫作業中特別提到,高年級可以使用AI繪畫,但是還需要附上一份使用AI繪圖的感受和思考。
再比如,黑芝麻胡同小學讓孩子們藉助AI為春節創作一副包含著家人名字和吉祥話的個性春聯。
還有北師大實驗豐臺學校,面向科技社團的學生徵集關於“星際築夢科考紀”的AI插畫、海報或者AI影片。
除了學校佈置的AI作業,咱們家長晚上也可以去翻翻孩子的作業,有什麼是必須獨立完成的,又有什麼是可以讓AI輔助完成的。
比如,沒有任何藝術細胞的孩子,可以先用AI生成手抄報框架,再自己調整配色、新增手繪細節。
再比如,數學應用題做不出來,可以向AI求教解題思路,末了還可以讓大模型出一道變式題目,當場完成知識的鞏固複習。
進入到AI時代,家長真的別再糾結孩子今天做了多少的寒假作業了。
比沒完成寒假作業更可怕的,其實是家長和孩子被完不成作業的焦慮牽著鼻子走!
千萬別把寫作業弄得跟渡劫似的。
寒假作業的意義,除了保持手感、避免遺忘,更在於提升能力。
家長與其過度焦慮作業的結果,倒不如著重關注書寫過程,比如寫作業的時候是七扭八歪還是持續專注,碰到難題是直接放棄,還是獨立思考後再求助AI。
進一步講,檢查寒假作業時,家長要看卷面書寫,更要關注塗改痕跡、解題草稿;家長要看完成度,更要看作業本上的思維痕跡;家長要看正確率,更要關注孩子是否擁有向AI提問的技巧,是否具備與AI共舞的本事。
再次強調,AI輔助寫作業,用錯是枷鎖,用對是利器。
特別是用好AI工具的及時反饋、覆盤糾偏和針對性指導等一系列的便利功能,孩子的學習能力慢慢就會實現本質上的提升。
說到底,家長一方面要引導孩子遠離“腦腐”,不讓AI代替孩子思考;另一方面,要鼓勵孩子創造性地使用AI,透過海量的資訊拓寬知識面,藉助清晰的解題步驟深化理解,學會藉助工具提升思考的寬度和深度。
只有主動擁抱AI,未來才不會被AI淘汰,成為AI之上的人。
比補寒假作業更重要的是這件事!
當AI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做奧數解積分的時候,它會讓完成作業這件事變得更簡單。
然而,想要輕鬆拿捏AI,必須先要學會提問。
如果直接把題目摔給AI,它只會根據演算法給出一個普適性的答案,那個未必是你想要的東西,還需要不斷提問、追問,批判性地與AI不斷磨合碰撞。
但是問題來了!身邊不少孩子最大的問題恰恰是“沒有問題”。
記得曾經有人說過,我們的教育正在培養一群“優秀的綿羊”:聰明勤奮,卻又盲目順從。他們具備淵博的知識,卻只會答題,不會提問。
一位資深老師也吐槽說,“我教了墳墓一樣的班級。” 無聲無息的班級,別說提問了,連說句話的學生都沒有。
孩子不喜歡提問題,表面看起來是內向、慢熱,但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一種思維惰性,暴露出在思考能力方面的欠缺。
孩子可以沒有答案,但是不能沒有問題。因為提問本身,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和方式。
一個知識弄不懂,可以提很多的問題。就算找不到答案,至少可以形成思考的脈絡。比如——
這個公式可以用來幹什麼?
這個定理有什麼應用場景?
這個事件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這條舉措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提出問題是倒逼思考的好辦法。
多一句為什麼,就多一次思考。
只懂答題,不懂提問的孩子,未來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如何讓“問題孩子”成為“有問題”的孩子?
當考試命題越來越反套路、反刷題時,學會問why(為什麼),變得比知道 what(是什麼)更加重要!
據說,猶太家庭培養出那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常常和孩子玩“為什麼遊戲”。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拉比回憶說,“我的母親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培養我成為了科學家,那就是每天都要追問我‘今天提出好問題了嗎’”。
從小在提問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有思考、有討論,有辨真偽,還有自己的判斷,自然慢慢就會形成立足未來不可或缺的思辨力和創新力。
具體來說,要怎麼培養一個孩子提出問題的能力?
在家時,家長可以要求孩子每天天馬行空地至少提3個問題。
“如果恐龍沒滅絕,人類還能發明WiFi嗎?”“斑馬線為什麼是黑白條紋?”“如果所有的動物都會說話,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就算有些問題聽上去很無厘頭,但當提問這件事被鼓勵、被讚許,孩子不僅會慢慢地愛上提問,還可以鍛鍊思維肌肉。
課堂上,孩子可以多問一句“如果……會怎麼樣?”比如——
如果方程中的未知數係數變為負數,解會如何變化?
如果方程兩邊同時乘以一個數,解的情況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果汁中糖和水的比例從1:4變成1:5,甜度會怎麼變?
做實驗時,多問一句“XX會不會影響XX?”比如——
變數X如何影響Y?
玻璃的厚度會不會影響平面鏡成像的位置呢?
極端天氣下,螞蟻的通訊方式和效率會不會受到影響?
放學後,可以開啟“每日三問”模式——
覆盤反思:今天最含糊的知識點是什麼,哪裡沒跟上?
聯絡生活:課上才學的慣性定律,在生活中有什麼例子?
發散思維:如果這段歷史發生在現在,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走向?
發現錯題後,也要有意識、有邏輯地啟動提問模式:
具體是哪一步出錯?
這道題基礎、中檔還是難題?
計算熟練度還是做題的技巧?
是否需要規範做題步驟和表述方式?
出錯的模組是不是失分重災區?
二次改錯時,還可以從五個方面進行深入追問: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有了AI大模型後,以上這五個問題,完全可以求助AI,讓解決方案更加清晰全面。
此外,還可以藉助AI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用AI診斷學情、查漏補缺,並生成專屬的習題庫。
向下滑動檢視
以上內容由DeepSeek回答生成
當然了,對於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家長最好像管理遊戲時間一樣,規定孩子每日AI使用的時長和場景。
AI時代,會提問比會答題更接近教育的本質。
培養孩子的提問能力,既可以從日常生活的十萬個為什麼開始,也可以從向AI發起靈魂追問開始。
家長只需記住一點就行:有問題的孩子不是“問題孩子”,而是未來世界的“解題者”。
哪怕孩子現在的表現普普通通,會提問、善思考也可以成為“殺手鐧”,足以給孩子的未來託底。
而從"會回答"轉向"會提問",也是DeepSeek送給每個孩子最棒的開學禮物。
作者|京教君
來源|部分內容來自新京報、藍橡樹等,由京城教育圈進行整理及補充
今日推薦影片
歡迎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注意!微信演算法改版了!
圈友們要是不給京城教育圈加星標,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親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標!
重要的話說三遍!
然後,多點在看、多點贊、多分享,
不然我們就要失去彼此了……
親們,快加星標,風裡雨裡,
京教君在這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