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課3月即將開課!最後的提前閱讀準備周!
點選⬇️預約主創直播!詳解思維培養和課程亮點
作為個體,在持續變化的社會里,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面對挑戰?
可以確定的是,想要應對現實社會的複雜性,我們不能再依賴著直覺和感受來做出判斷,而是要綜合各方面考慮因素,結合自身情況,做出理性的權衡和判斷。
要建立起對複雜問題的分析能力,需要對問題保持開放的心態,用批判性思維的眼光審視不同的觀點,不人云亦云,基於高質量的論據和經得起推敲的觀點做出判斷和決策。
C計劃給7年級孩子精心準備的線上直播思辨說理課,將帶著學員們一起,透過思辨交流,看見多元觀點,讓自己的視角更加開放;透過拆解複雜的議題,學習高質量論證說理的技巧。幫助孩子們建立起分析複雜問題,做出複雜判斷的能力。
C計劃思辨說理課有何特色?
鍛鍊思辨,學習論證:學分析論證結構、尋找高質量論據支援觀點,學做複雜判斷,寫論證文章
小班辯論,學習說理:輪流發言,鍛鍊表達和論證能力,傾聽和吸收多元觀點
結合現實,拆解多元議題:探討社會、歷史、自我、哲學等等現實議題,加深對現實社會的理解
/ 孩子們總結的課堂收穫 /
/ 心動嗎?抓緊時間,現在報名搶佔席位 /
該不該允許中小學生使用社交媒體?
——科技觀:反思社交網路的現實影響
隨著網路的普及,社交媒體的使用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啟手機檢視微信/微博資訊已經是我們最常見的習慣之一。對於網路時代的青少年來說,接觸社交媒體似乎必不可少,但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和擔憂。
一方面,社交媒體的社交屬性,滿足了青少年與他人進行聯結和自我表達的需求,跨越地理障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觀點和關係;但與此同時,對於自我管理能力與分辨能力還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社交媒體也可能會影響注意力、干擾睡眠,甚至可能會產生網路霸凌,被網路謠言等非理性言論所困擾。
曾獲得最佳紀錄片提名的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慧陷阱》(又名《社交困境》)就講述了社交媒體的成癮機制及對社會的塑造。我們將從這部紀錄片切入,跟孩子們一起探討:是否應該嚴格限制中小學生對社交媒體的使用?該如何理性看待和使用社交媒體?
面對固執己見的人,我們該爭論還是閉嘴?
——溝通觀:學會理性溝通與交往
千萬不要跟固執己見的人爭論!——不管是社交網路,還是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
確實,既然是“固執己見”,想要說服對方顯然沒那麼容易。爭論之下,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可能破壞跟對方的關係,不歡而散,甚至可能為自己招致懲罰。但是,閉嘴保持沉默真的是更好的方式嗎?
當自己的好友堅持某種自己不認同的觀點和做法,當父母固執己見,一定要讓自己選擇某個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興趣班時,當自己和老師的觀點不同時,當工作中被要求執行自己並不認可的工作內容時,該怎麼做呢?
在人際交往中,到底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又避免破壞與他人的關係?我們將結合相關心理學研究,與孩子一同探討:面對固執己見的人,該爭論嗎?放棄爭論或據理力爭是不是明智的選擇?探討如何區分情況進行回應,思考與人理性交往的智慧。
全職媽媽是一個好選擇嗎?
性別觀:理解女性的性別困境
——《82年生的金智英》
全職媽媽,即為了照顧子女成長,經營家庭而辭去工作的女性群體。《2019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顯示,中國年輕父母全職在家的比例逐漸上升,佔比58.6%,其中“95後”全職媽媽佔比已達到82%。
對於全職媽媽,人們存在著很多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人認為全職在家帶娃是一個好差事:可以相對靈活地安排時間,選擇自己喜歡的副業,陪伴家人的相處時間更多;有的人則認為,全職媽媽更多是無奈之舉:職場的壓力,社會的期待都讓女性不得不為家庭犧牲更多,而全職帶娃的價值和佔用的精力也被嚴重低估,媽媽們往往身心俱疲、缺少成就感。
2019年席捲亞洲的現象級暢銷書《82年生的金智英》,引發了很多女性的共鳴。金智英看似按部就班的生活背後,是無數個接近崩潰的瞬間:重男輕女的家庭、職場性騷擾、做全職媽媽的艱辛……我們將從這本書切入,帶孩子們一起探討:女性選擇做全職媽媽,究竟是迫於無奈還是內心向往?全職媽媽增多,意味著性別平等的進步還是倒退?理解母親——這個孩子們成長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的性別困境和選擇。
剋制不住地與他人比較,該怎麼辦?
交友觀:思考情緒的價值和影響,接納自我
——《孿生姐妹》
與人進行比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態。與他人比較可以讓自己獲得進步的動力,但往往也是自我傷害和壓迫的來源。與同伴的相處中,該如何平衡這種心態?
在獲得了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的小說《孿生姐妹》中,就探討了這個話題。
海島上有一對孿生姐妹,妹妹很有音樂天賦、聲音甜美,吸引著所有人的目光;姐姐愛慕的船長,選擇了資助妹妹的學業;有好感的童年好友參軍迴歸後,卻向妹妹求了婚。書中細膩地描寫了姐姐對於妹妹難以剋制的嫉妒情緒和由此帶來的痛苦,讓人感同身受。
而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也逐漸看到,相比妹妹,姐姐也有自己的優勢和獨特的能力,在船長的啟發、家人的支援之下,姐姐逐漸領悟了自己想要的目標,漸漸地勾畫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直到最後完成自我認同。
我們會結合這本書,和孩子們一起探討:嫉妒是一種糟糕的情緒嗎?總是忍不住與他人比較,該怎麼辦?如何接納自我、發現自己的優勢和獨特之處?
野生動物製品貿易該被合法化嗎?
生態觀:理解野生動物保護背後的法治挑戰
——《象語者》
怎樣避免野生動物被非法盜獵,怎樣更好地保護野生動物?一直是被熱議的環保話題。數年來,一直有不少人提出:應該允許野生動物製品的合法貿易,例如象牙,此舉動看起來好處頗多:例如合法的貿易可以降低動物製品的價格,從而打擊盜獵者的利益;此外,出售動物製品獲得的利益,還可以成為當地進行動物保護的物質激勵。
事實真的如此嗎?歷史上,曾經批准過兩次合法的象牙交易,但依然引發了盜獵的浪潮,象牙的非法貿易有增無減。問題出在哪裡?非虛構作品《象語者》一書中,著名的自然環保主義者·安東尼在南非擁有一片原始土地,他被要求接收一群愛惹麻煩的野生大象。跟隨著勞倫斯保護大象、與大象建立情感的過程,讀者也逐漸看到非洲盜獵問題的猖獗以及人們對待盜獵及野生動物製品的態度。
我們將從相關非虛構新聞報道中切入,結合《象語者》一書,帶孩子們一起探討:我們應該允許野生動物貿易合法化嗎?野生動物保護背後,存在著哪些法治挑戰?
當代日本人是否應該為先輩的戰爭行為承擔責任?
——歷史觀:學習用建設性視角看待歷史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日本對於中國來說曾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侵略者形象。1931年日本佔領了中國北方,抗日戰爭爆發,到1945年日本簽字投降,14年間,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死於戰禍。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而這段歷史,中日兩國的政府和民眾都有著很不一樣的看法和態度。很多中國人認為,相比德國總統的下跪致歉,日本至今為止沒有正式、明確表達過對於侵略中國的歉意。特別近年來對靖國神社的參拜,更讓人覺得難以接受。但也有不少人認為不應該延續仇恨,應該用更包容的心態看待兩國關係。兩個國家的年輕人,或許都不一定了解歷史,或許也對彼此有很多不好的看法,但同時也在受到對方文化和社會的影響。
我們將結合一些新聞報道、影視紀錄,跟孩子們一起探討:當代日本人是否應該為先輩的戰爭行為承擔責任?這段被侵略的歷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學習用建設性的視角看待歷史。
/ 現在購買,立享優惠! /
導師是誰?
C計劃(C指Critical Thinking),致力於推廣批判性思維教育,旨在系統提高兒童和成人的獨立思考、邏輯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
C計劃已培訓過上千名兒童,數萬成人和教師,受邀在騰訊、聯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學、深圳實驗學校等名企和名校進行大量培訓,是國內推廣批判性思維的專業教育團隊。
C計劃的導師團隊都畢業於國內外名校、有著豐富的兒童教學經驗、擅長將思維教學融入讀寫課程中。
為何不該錯過C計劃思辨課?
C計劃思辨閱讀課對標中美英分年齡段學生培養體系,系統訓練80多個思維能力點;
選擇豐富實用的經典書籍,有效訓練獨立思考和表達;
重視品質和價值觀的培養,讓孩子成長為求真、求知、公正和堅毅的獨立個體。
現在報名L7,即可享受限時最低價!
C計劃線上思辨課其它各級別已上線
(可點進公眾號瞭解詳情)
點選下圖立即選班!